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回复: 0

小篆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5-11-10 17:49 编辑

杜甫秋兴诗_副本.jpg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
   1.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中的一首,开篇直抒胸臆,迅速将读者带入壮阔且情感浓烈的情境。诗中以“秋”为核心,串联起暮年漂泊、老病缠身却羁旅江湖的愁苦经历,展现出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引发的对国家兴衰、自身身世坎坷的深沉感慨。一方面回忆长安往昔盛世,借今昔对比抒发内心哀伤;另一方面深切关注国家命运,目睹山河破碎却无力回天,只能遥念京华,徒增忧愁抑郁。全诗于凄清哀怨的基调中,营造出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严谨精巧,用词华丽且富有文采,情感沉郁顿挫。那悲壮凄凉的意境深邃宏大,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极为典型地展现出杜律独有的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景象,通过白露、枫林、巫山、巫峡等深秋景色,营造出阴沉萧森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孤独抑郁的情感。“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借长江的汹涌波浪和塞上的阴沉风云,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诗人内心的起伏。
  烘托:诗人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声的细致描绘,“玉露凋伤”“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等,从多个角度渲染出一种阴沉、压抑、动荡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
动静结合:“江间波浪兼天涌”写江水汹涌奔腾,是动态描写;“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塞上风云低垂,是静态描写。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也更能体现出环境的动荡不安和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情景交融:“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的开放引发了诗人往日的泪水,孤舟系岸触动了诗人的故园之思,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将诗人的身世之感与眼前之景紧密融合,使景更具感染力,情更显深沉。
  直抒胸臆:“凋伤”与“萧森”二词,用词精准,不仅生动描绘出深秋草木衰败、气象阴沉的景象,更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情感基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抑郁,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鲜明地揭示出“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3.分段赏析
  首联:借菊与舟,直抒胸臆,“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开门见山,点明地点为巫山巫峡,时间是秋季。晶莹的玉露本应剔透可爱,此刻却带着肃杀之气,无情地摧残着漫山遍野的枫树林,使其凋零衰败。巫山巫峡一带,更是被一片阴森萧瑟的氛围所笼罩。“凋伤”与“萧森”二词,用词精准,不仅生动描绘出深秋草木衰败、气象阴沉的景象,更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情感基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抑郁,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鲜明地揭示出“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颔联雄浑景象,暗喻时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运用对偶手法,将视角从山林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巫峡之中,江水汹涌澎湃,波浪滔天,似要将天空都卷入其中;塞上的风云低垂,仿佛与大地相接,一片阴沉昏暗。这两句诗,表面是对自然景观的逼真描绘,实则蕴含深意。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是眼前实景,气势磅礴;而“塞上风云”,既写塞外的自然景象,又暗指当时吐蕃入侵、边关战事吃紧的严峻局势,可谓虚实相生。诗人将自己对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深切担忧,以及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巧妙地融入到这雄浑壮阔的景物描写之中,使峡谷深秋之景、个人身世之感与国家兴衰之叹紧密交织,意境波澜壮阔,情感哀感深沉。颈联借菊与舟,直抒胸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笔锋一转,由景入情,直接抒发诗人的羁旅情思。“丛菊”承接上联“塞上”之景,“孤舟”对应“江间”之象。诗人已在异乡漂泊两年,去年在云安,今年在夔州,都曾对着丛菊感伤落泪,“两开”一语双关,既指菊花两次绽放,又暗喻自己两次因菊而流泪,足见其羁留夔州的凄苦心境。而那系在岸边的孤舟,不仅是诗人漂泊生活的写照,更系着他对故园长安的深切思念。“系”字同样一语双关,舟系于岸,心牵故园,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漂泊无依却心系故园的复杂情感,含蓄深沉,耐人寻味,为后续诗篇进一步抒发对长安的思念之情埋下伏笔。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目光聚焦于时序的推移,描绘出一幅秋日傍晚的生活场景。随着深秋来临,西风渐紧,天气愈发寒冷,人们纷纷赶制寒衣,刀尺之声此起彼伏。白帝城高踞于夔州之上,在傍晚的寒风中,急促的捣衣声从城中传来。这捣衣声,在寂静的秋日黄昏显得格外清晰,不仅增添了秋的萧瑟之感,更深深触动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思乡之情。从白天到日暮,时间的流逝更凸显出诗人羁旅生活的艰难与愁苦,此联既承接上文,又自然引出后续对夔州孤城的描写,使整首诗一气呵成。
   4.作品点评
《秋兴八首(其一)》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之手,是他寓居夔州时,以遥望长安为核心创作的组诗开篇之作,堪称杜诗七律的杰出典范。诗中,杜甫凭借精妙笔触,生动勾勒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那凋零的枫林、汹涌的江波、阴沉的风云,共同营造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氛围,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感受秋色秋声带来的强烈冲击。在此情境下,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与孤独抑郁的心绪自然流露。开篇便直入主题,抒情与写景相得益彰,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浓烈真挚。尤其“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堪称全诗情感的凝聚点,既饱含诗人漂泊异乡的愁苦、对往昔的追忆,又深切表达对故园的思念,更是巧妙开启后续第二、三首诗的情感脉络,在整组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背景
《秋兴八首》诞生于唐大历元年(766年)的秋天,彼时杜甫身处夔州。诗人以秋景为引,触景生情,将心中的万千感慨诉诸笔端,因而命名为“秋兴”。当时的杜甫已至暮年,身体疾病缠身,昔日的知交纷纷离散,而自己毕生的壮志抱负却始终未能实现。在这般孤独寂寥、抑郁难抒的心境下,他挥毫泼墨,创作了这组意义非凡的七言律诗,而我们所提及的这首,正是其中开篇之作。
(赏析文字摘自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11-11 16:06 , Processed in 0.0315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