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2

难忘的岁月(六十二)连队知青生活花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忘的岁月(六十二)
                          连队知青生活花絮
                                     许国庆
    在我下乡的黑龙兵团十二团军马连,先后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温州、哈尔滨五个城市,131名知青在这里劳动、生活过。其中上海知青人数最多,前后共有38位。第一批上海知青是1969年5月底到的连队,也住在木板房里。
    吴汉杰是第一批来的上海知青。他平时不多言,很实干,在军马连当过炊事班长、农工班长。秋天去莲花泡沤麻,男知青们纷纷脱去外衣,来到水边准备下水。看别人在准备下水,汉杰直犹豫,最后也脱去了衣服。身旁的老蔡爱开玩笑,冷不防把汉杰挤到水里。“水快到胸口了,我不会游泳,吓的我要死,直喊救命,你急忙拉我上岸。”“我以为你会游泳,谁知你是个旱鸭子。”老蔡和汉杰见面时回忆着当年“生死”攸关的那一刻。
    那年连里推荐他上大学,填好推荐表,只等发通知,结果不知因何泡汤了,汉杰心里那个气,但也无奈。后来团里给他“套”了个副连长头衔,让他到莲花泡里去建点,汉杰回忆:遭老罪了。
    第一批来连队的上海知青有男知青程中立。记忆中他中等身材体型偏瘦。本来就近视,可偏不爱戴眼镜,平时看东西总是半眯着眼。他是连里第三位司务长,每月给职工家属放粮油那几天,上海知青爱穿的瘦腿裤子上,沾满了面粉和油渍。
    他可是连里的“歌唱家”,第一个春节联欢会上,一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发自胸腔的声韵,惊艳全场,也让大家领略了标准的美声,一听就知道是经名师指点,甚至是来自科班的,可惜是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爱唱歌的还有张梅,她性格开朗活泼,说话脸上总带着微笑,初识以为她是北方人,“阿拉上海宁(人)”。联欢会上,她和哈市知青蒋洪志的男女生二重唱是保留节目,在大家的掌声中,俩人唱了一首又一首,都是老歌曲,但大家爱听。
    上海知青李惠根是后调来的,他个头不高,胖乎乎的,戴副近视眼镜,他是连里知青食堂最后一个司务长。他平时不大爱说话,但好琢磨事,把食堂管理得有条不紊。雇了个临时工帮他又养猪又养鸡,还实行承包制,算计到家了。
    瘦弱的上海男知青祝兆明,在北大荒的条件下,他却对裁剪、缝纫情有独钟。床头几本裁剪书被他翻卷了边,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借老职工家缝纫机,工余时间做着自己喜欢的缝纫活。“裤腰1/4加1寸2”,那些裁剪口决他背的是滚瓜烂熟。军马连知青中独此一人。
    陈兰香个头不高,不讲话,看不出是上海知青。但她那灵巧的双手,却让连里女知青们折服。一根钩针一团线,在她手上花样百出,令那些俊姐靓妹,自愧不如,纷纷不耻下问。一时间宿舍的女知青都在向她请教学习。
    女知青年中年令最大的,要属上海的薛菊华、陈秀珍,两位是老高中生,下乡时都已20多岁了,自然是连里的老大姐,可平时很少见她俩与旁人交流。
    建连时,第一批来到连队的是温州知青,但是人数始终是最少的,前后共11人。可老高中生却有4人:王鸿麟、丁兆州、于锦新、黄成兴,几位平时的言语谈吐显然与旁人不一般,那才称得上是“知识青年”。
    王鸿麟带副近视镜,有种学者的姿态,闲暇时喜欢一个人靠着二层铺的立柱,静静地看大部头的“文集”。尤其是他那一笔草书,写得龙飞凤舞,很有章法,但认识的没几个人。
    丁兆州是一个极有个性的温州男知青,平时不大爱说话,很少与别人嬉笑。晚上睡觉他仰面直接躺在炕上,有时垫一两本书,别人提示他枕个枕头,他说那样睡不着。打夜班,白天睡觉休息是常理,有时他上午睡觉,下午就到基建工地干活,“呆着也没事,不如干点活好。”他这样解释。
    温州男知青鲁宪,刚来时才13岁,是连里年龄最小的“孩子知青”。第一次在基建工地,陈春香、余小莲两位温州姐姐带着他干活。他转过身,前走几步就小便,引得工地上的哥哥们大笑不止,姐姐们更是忍俊不禁,他却不以为然。
    徐鹏武是外连调入的温州知青,一双大眼睛透着精明和聪慧,在军马连那几年,不管干活多累,每天坚持毛笔书法练习。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知青们啧啧称赞。
    我2011年回北大荒,在哈尔滨与在哈老友相聚,言谈中提及哈市知青。哈市女知青王洪荣个头不高,但很文静,平时不太爱讲话,人们对她了解不多,在连队与哈市张仁生,成为恋人。返城后,却听说她竟属于日本侨民,带着张仁生一起去了日本定居。
    李战朝是哈市一名男知青,他1米80的大个头,一对黄眼珠,一脸满不在乎的表情,走起路来左摇右晃,给人以鲁莽、桀骜不驯的样子,吵架气人是常事。有时他又像顺毛驴,顺气时干起活耍风玩命,但吃的多,一个月工资不够花的,这成了他的软肋。那年他被调到食堂,满心欢喜,干活没的说,可以吃饱饭了,每月还能剩俩钱。所以在他眼里,别人的话也许是耳旁风,唯炊事班长发令他是言听计从。
    我的老同学刘丽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刚来连队的北京“小69”,都询问你是北京哪个区的?刘姐咯咯一笑。我是天津知青!“小69”们一头雾水。刘丽秀一直在畜牧排饲养奶牛。那些年奶牛养的好,知青们有时早上花一毛钱能打一大碗鲜牛奶喝。
    蔡金玉是天津的男知青,一直在基建排,后来当了基建排长,人很能干,连长曾夸他顶得上一台“54(拖拉机)”。那年群众推荐知青上大学,老蔡入围,填好了推荐表,兴奋得一夜没合眼,只等发录取通知。可最后没走成,失去了回天津上大学的机会,老蔡心里始终莫名其妙。1978年初,看看回城无望,春节前老蔡“果断”地结婚了,可转年却迎来知青大返城,因为爱人不是知青,老蔡又失去了回城机会,命运有意和老蔡过不去。农场实行承包制,老蔡没了活干,几个人凑在一起去外连揽泥瓦活维持收入。直到1994年,全家才回到天津,算算老蔡在北大荒,生活了25年。
    五市知青们,在军马连这块黑土地上,经历了风霜雨雪的磨砺,品尝了苦辣酸甜的滋味,一篇小文章只是当年知青生活的点滴素描和花絮,青春的年华与蹉跎的岁月都已和黑土地融和在一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远去。
    “知识青年”已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知青的岁月却是我们心头抹不去的记忆。
                         2025年10月1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篇《连队知青生活花絮》
https://www.meipian.cn/5h28qj08? ... t_share_uid=28103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72e7d27a5f80d062322c0ec0f3710c3f.jpg

187046a1bb24ae27c23f7310abe824c1.jpg


82b6efbd81899ec65acf8c871ef97088.jpg

感谢名山农场杜希刚今早发来知青园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10-19 23:24 , Processed in 0.0318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