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志办 编名:第三编大事记(1955——1985)
章名:第三编 大事记(1955——1985)
一九五五年
8月上旬 佳木斯市政府为了安置部分企业人员,动员了市建筑公司、运输公司、
制砖、制酒、木器、刨花板厂等单位的职工130余人,由郊区区长肖廷忠、制油厂厂长张福带领,分两批到达建场驻地(现农场八队)垦荒建点,当时定名为佳木斯农场。
11月5日青年团佳木斯市委动员本市社会青年、毕业学生41人(其中女青年7人),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由队长杨振和、副队长刘云清带队来佳木斯农场落户垦荒。
一九五六年
4月22日 青年团佳木斯市委动员第二批本市青年68人(其中女青年11人),由队长刘清玉、副队长谷凤林带队来佳木斯农场落户垦荒。
5月 由于两批青年来场,青年成份的增加,佳木斯市政府决定将佳木斯农场改名为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
5月 国营宝泉岭农场为扩大耕地面积,抽调大、中型拖拉机10台、汽车3台、职工72人,组成远征开荒队,由六分场场长张殿甲带队来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附近开荒建点。
9月 经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决定,以宝泉岭农场垦荒队为主体,将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和当时县属莲花劳改农场合并成立国营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下设3个生产队,由张殿甲任分场党委书记兼场长,副场长张福、肖廷忠。
一九五七年
1月 在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国营萝北农场,场长刘冲,党委书记王志伦。体制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下设3个生产队,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
7月26日 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农场开展了整风运动。
9月15日 修理所工人佟斌,开小型车翻车被砸成重伤,当时场内医疗条件差,交通也不方便,随即从名山用船送往苏联的阿木尔捷特治疗。经近3个月的治疗痊愈后回场。
11月20日 在整风和“反右派”运动中,马洪涛、候景范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
12月16日 降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平地积雪一米多深,场内交通受阻,通讯中断。
12月17日 上级通知:“苏联一架客机在16日晚的暴风雪中失踪,要求协助寻找”,农场随即
派人踏雪查找。
一九五八年
4月28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转业官兵500人,从朝鲜集体转业来场划归七分场,分别编
为二、三、五、六生产队。
11月7日 分场广播站建立。职工、家属第一次听到了分场举办的广播节目。
11月10日 苏联一艘自动驳船,在“名山岛”南我侧江通里搁浅,因当时黑龙江水位较低无法行驶,于第二年开江涨水后苏方才将驳船拖走。
△ 本年粮豆播种面积26,828亩,总产285.6万斤,亏损7.1万元。
一九五九年
1月 将六队(小山屯)划归给萝北农场畜牧场领导。
3月13日 分场召开队以上干部会议,贯彻落实合江农垦局“关于建设大豆、畜产品出口基地”
的指示精神。会上提出要以大豆为“纲”,重新调整了分场作物种植比例,大豆占总
播种面积的55.4%;养猪业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
3月 分场建立畜牧队,队长阎志祥。
4月20日 分场党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会上提出“粮食当年上纲要”;“一亩地一头猪”、“一猪产百仔”;“队积万吨肥”;“土地要深翻”;“作物要密植”等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助长了浮夸风的蔓延。
5月18日 农垦部部长王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副政委张仲翰、五十五军军长曾泽生来场视察,并到一队、五队视察了生产和职工的生活情况。
5月22日 分场成立深翻地指挥部,朱铁甫带领工作组在一队(现八队)搞土地深翻试点。
5月25日 联合加工厂建立,厂长张福、支部书记李宗文,下设面粉、食品加工、酿酒、榨油等车间。
5月26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来分场进行慰问演出。
6月7日 分场接收山东省沂水县支边青年25人来场参加建设。
6月10日 山东省东阿县移民300人来场安家落户。
6月20日 山东省梁山县移民300人来场定居。
7月20日 分场召开了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工会委员会。
9月10日 分场召开了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历时3天结束。
11月10日 副场长刘福顺等6名干部调往新疆工作。
11月20日 分场成立扫盲办公室,各队(厂)相应成立扫盲小组,场部开办了扫盲夜校。
11月21日 分场召开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历时两天结束。
12月3日 分场抽出11名拖拉机手,由副队长战寿义带队去海南岛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支援开荒,于1960年4月结束回场。
12月20日 在北大沟(现十二队北大沟)水利会战中,三队工人宋延才因排哑炮不慎被炸身亡。
△ 本年开荒10,845亩,粮豆播种面积56,235亩,总产820.8万斤,盈利1.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