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素笺墨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6: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09:17 编辑

   素笺墨痕之十七                                       
                                                                秦观鹊桥仙.jpg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本词采用七月七日之夜半牛郎织女相会于天河鹊桥的传说,内容切合题意。所描写的虽是天上景象,实际上是词人七夕仰望星空时的所见和所思。前三句是先形容秋云纤薄,并在不断飘动中变化出繁多而巧妙的花样,这让人联想起织女灵活的双手。再看织女牵牛两颗星不停地闪烁,似乎蕴含着无限怅恨,他们所恨的大概是各处一方,难得相会吧。“银汉”即是天河,“暗度”不仅写夜幕深沉、星光微茫,而且还传出他们两人相思不得相见,如今匆匆会面又即将分离的万千愁绪。下片首三句是展开想象。词人设想两星相会于鹊桥的情景。他俩情意绵绵,互倾衷曲,真是银汉迢迢、两心悠悠;而七夕佳期又是瞬息即逝,如同梦幻泡影一般,转眼即将赋别离。“忍顾”,即怎么忍心顾。鹊儿行将远飞,归路也就断绝。在匆匆话别后,真不忍回顾那独自返归的身影。末句跳出俗套,立意较高,即认为两情的久长与否,并不在于能否朝暮相会。(潘君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9 17: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高兴的看到国荣老师又书佳作。可喜可敬可贺。古稀之年雅趣未减。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8: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2-10 16:16 编辑
刁嘉书 发表于 2022-2-9 17:08
非常高兴的看到国荣老师又书佳作。可喜可敬可贺。古稀之年雅趣未减。佩服佩服。

   多谢嘉书兄鼓励,嘉书兄书法基础扎实,非一日之功,比我强多了,我要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1 15: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09:19 编辑

素笺墨痕之十八                                                                  

                                                    晏几道.jpg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抒写怀念歌女小蘋的深情。起始“梦后”、“酒醒”二句互文。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是居处的冷落。梦后、酒醒之后就显得更为凄清寂寥。以环境的描写暗暗衬写出词中主人公的眼前春恨,虽然在字面上没有明说,但紧接以“去年春恨却来迟”一句,暗暗表明居处的落寞与去年春恨重来有关。去年春恨的具体内容他不直接说出,而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出色景语烘染。众芳纷谢的凋零景象,微雨迷濛的黯淡气氛,既可理解为实景的描绘,但又何尝不是喻指烂漫如春的美好生活已经消逝,只剩下一片迷茫、满腔怅惆。落花微雨之中,一人孑然伫立,空中双燕穿飞,画面虽然无声,但一种无言的春恨却已泛溢于画面之外。
   上片以幽雅凄清的景境衬写眼前和去年的春恨,但所以引起春恨的具体缘由却始终没有具体点出,只是稍点即止,闪烁其辞,层层蓄势。直至下片“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几句,才开始点明。紧承上片的因景生情,见物怀人,自然地由眼前、去年而追溯更远的往事,情景随之一变,感情也从婉曲变为直率,如同闸门开启后的急流一泻而出。“记得”二字,语气郑重,说明是追忆往事。小蘋是歌女的名字,其人妩媚善笑,小晏曾为之倾倒,当年初见的情景更是耿耿难忘:“两重心字罗衣”,借衣饰之美,衬写小蘋人美,也含两心相印之意;“琵琶弦上说相思”,在琵琶的弦声中吐露了相爱之情,人美,再加上情深,怎能不使人缱绻难忘!结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二句,以长在之明月绾合今昔,当时明月之下,曾经映照彩云般的小蘋归去,彩云般的恋情也随人的归去而消散无踪。说“曾照彩云归”的“当时明月在”,实是反衬人的不在,不言怀人,而怀人之情自见,也自然地点出了年年春恨之因。眼前、去年以及更远的春恨,正是词人当年青春恋情消逝的长恨,它凝聚了作者执着难忘的深情。全词以“春恨”为关捩,“梦后”二句写眼前,“落花”二句写去年,“记得”三句写过去,由近及远,层层翻转,恰如一幅幅画面不断映现,而又首尾贯穿,深得蛇灰蚓线之妙。 (钟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3 09: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09:21 编辑

素笺墨痕之十九                                   
                                              辛弃疾词.jpg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题为“元夕”,描绘了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长街巧遇的情景。词中那位独立“灯火阑珊处”的女子,也许并非实有其人,不过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上片状景,铺叙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开篇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展示出一幅火树银花,斗艳争奇的瑰丽画面。“花千树”、“星如雨”,形容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无计其数。好象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又如满天星斗被风吹落,似万滴晶莹的水珠洒在夜空。接着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种种活动。词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路、乐声和舞灯等等画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看吧,贵族之家的“宝马雕车”驶过来了,在他们驶过的道路上,散发出阵阵浓郁的幽香;听吧,清脆悦耳的箫声在夜空中回荡,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月亮已经西沉,可是大街小巷还在表演各种各样的灯舞,一定要玩个通宵达旦。作者在上片极力描绘元夕热闹繁华的场面,是为了反衬结拍“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独情怀。
过片“蛾儿”、“笑语”两句,用特写镜头描绘一群妇女结伴上街观灯的生动情景:她们装扮入时,头戴蛾儿、雪柳等装饰品,一个个笑逐眼开,带着阵阵香气向人群中走去。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倾城欢庆元宵的补叙,作为两片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众里”以下四句,是全词的核心,寄托了一种不同俗流的情怀。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走遍大街小巷,穿过熙攘的人群,东瞅西望,焦急万分,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意中之人,忽然回头一看,竟在那灯火稀落的僻静去处发现了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全词以和婉的笔调,优美的意境收束,给读者留下回味和联想的广阔余地,情韵深长,引人入胜。
本篇是稼轩词中属于婉约的风格的作品之一。作者笔下的“那人”,不慕繁华,自甘寂寞,与世人情趣大异,是一个富于象征性的形象。词人对“她”的追求,寄托了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梁启超曾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别有怀抱。”这是很有见地的。(喻朝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3 19: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10:34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二十              
                                                                  北固亭3.jpg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66岁,在镇江任知府。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抗外侮。“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京口是刘裕(寄奴是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在这里住过。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的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当权者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敌冒进,草率出兵。词中用三句话概括刘义隆的失败,言简意赅,目的在于以古鉴今,提醒主持朝政的人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仓皇北顾”的悲剧再演。这充分说明辛弃疾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对形势有着清醒认识。这三句借古喻今,由怀古转入忆昔。“可堪回首”三句,再推进一层,由回忆自身的经历而转入描写当前的时事。词人站在北固亭上仿佛看见江北瓜步山上乌鸦乱飞,听到社鼓咚咚,人们正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哩!词中所展示的这幅画面含义很深,耐人寻味。作者的意思是说,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可堪回首”,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结拍三句,以老将廉颇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遇,表明如今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但朝廷是否了解我的一片忠心而加以重用呢?全篇以疑问句结束,反映了作者虽然被重新起用,但仍感到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言论抒情,纵横开阔,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喻朝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0: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10:34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二十一

                                                    范仲淹词_副本.jpg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至耀州。他的《渔家傲》词即作于这个时期。
  上阕着重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接近西北边疆,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与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化,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怎样不同呢?“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因此而得名。词里的“衡阳雁去”,也是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边声”是指北边区域特有的一种声响。大约是指风吹草木发出的凄沥之声。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  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大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壮阔风光。词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峰、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声,这是动,把静与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孤城闭”三字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且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峻性。这个结句就为下阕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阕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 这是词人的自叙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他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由何而来呢?“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用典。“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平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意思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和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已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词人自己)为什么通宵不眠,发为之白?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萦,爱国激情,浓重纳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为宋代词坛放一异彩。
   这首词不仅如一般评论者所说的,“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它还有更深广的现实意义。宋王朝建立之初,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它把大量的精锐“禁军”,布置在内地重点城市,用以防止,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而边防线上只投入少量的部队,始终采取消极防御政策。在受到敌人侵扰时,只好临时应付,战不胜就妥协退让。对会西夏的软弱无力,就是这种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首词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象的概括与反映,可以作为“词史”来看。(李迁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1: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10:35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二十二      
                                                               岳飞词.jpg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灭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满江红. 写怀》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几百年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产生了非常深远的社会影响。
  上片写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开头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似火山一样猛烈爆发。一阵急风暴雨刚刚停歇,词人独自登楼凭栏眺望。想到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二帝被虏,生灵涂碳,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几句一气贯注,仿佛一组特写镜头,揭示了作者汹涌澎湃的心潮,描绘出一位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接着四句激励自己珍惜时光,努力奋斗,早日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三十功名尘与土”,回顾过去。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已到而立之年,但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小很小,功名、事业犹如尘与土,微不足道。这是作者的谦逊之辞。“八千里路云和月”,瞻望前程,下定决心。大意是说:北伐战争是十分艰苦的,任重而道远,而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准备长期作战才能赢得最后胜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堪称千古名至理名言。既是作者的自勉之辞,同时对坚持抗金救国的广大军民也是巨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换头四句以短促的句式,吐露其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靖康大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这里用反诘句,以加强语气,表达其与敌人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表示自己要挥师北伐,驾着战车,踏破重重险关要塞,直捣敌人巢穴。这里的贺兰山是泛指,而非实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进一步表达对女真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切齿之恨,以及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结拍两句是说,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收兵回朝,拜见皇帝,重过太平生活。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象进军的号角,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和影响。对后世影响极大。故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喻朝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1 2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10:35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二十三                                                   
                                                            钗头凤.jpg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结缡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意相投的恩爱夫妻。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恶感,逼令陆游休弃唐氏。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无效的情势下,二人终于被迫仳离,唐氏改适“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音息也就隔绝无闻了。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起首三句为上片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游沈园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说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全写,所以只选取了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只能选取了一两个最富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致,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内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柔情蜜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和幸福。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和谐的色彩感。
  “东风恶”数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上一层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至此突然一转,激愤的感情潮水突地冲破词人心灵的闸门,无可遏止地渲泄下来。“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了勃勃生机,但是,如果它狂吹乱扫,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一种严重后果,故说它“恶”。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势力。至于陆母是否也在其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美满姻缘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感情上蒙受巨大折磨,几年来的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这不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吗?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奔迸而出,感情极为沉痛。但是,到底谁错了?词人没明说,这也不便于明说,留给了我们读者来噙,来品味。这一层虽是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云云,就很有味外之味。
  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深哀巨痛,也分两层。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番相逢的背景。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的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如今,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她憔悴了,消瘦了。“人空瘦”句,虽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带来的巨大痛苦。像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像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啊!不然,何至于瘦呢?写容颜形貌的变化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用手法,但瘦则瘦矣,句间何以著一“空”字?从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不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吗?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全都表现出来。“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态。旧园重逢,念及往事,她能不哭,能不泪流满面吗?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显得更委婉,更沉着,也更形象可感。而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且见她伤心之甚。上片第二层写词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里写唐氏却改变了手法,只写了她容颜体态的变化和她的痛苦情状。由于这一层所写都从词人眼里看出,所以又具有了“一时双情俱至”的艺术效果。可见词人不仅深于情,亦且深于言情。
  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两句与上片“东风恶”句遥相照应,又突入景语,虽系景语,但也是一笔管二的词句。不是么,桃花凋谢,园林零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斯。像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不是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么,从词人自己的心境来说,不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么?一笔而兼有二意,却又不着痕迹,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转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虽只瘳廖八字,却实从千回万转中来。虽说自己情如山石,永永如斯,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又如何表达呢?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刹那间,有爱,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悲戚情状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簇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难以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全词也在这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结束了。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个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笔墨,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事情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在鲜明的形象对比中,充分地展示出“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痛不能言的情致。总之,这首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杨钟贤,张燕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5 16: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4-1 10:36 编辑

       素笺墨痕之二十四
                                                          大江东去.jpg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会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着重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豪杰人物身上。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幼女,嫁给了周瑜。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的个性素材,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刻画,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劵。纶巾,青丝带的头巾。《三国志. 蜀志》中说诸葛亮同司马懿交战时,“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是写的诸葛亮。但是,这种装饰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移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这样理解不会隔裂周瑜的形象,且符合上下文意。“谈笑间”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贻尽。试看,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志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勉自笑多情善感,感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虽然词的结尾调子失之低沉,但也是历史的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刘乃昌   崔海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8:37 , Processed in 0.02363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