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案头砚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6: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9-19 08:10 编辑

青山1_副本.jpg

青山2_副本.jpg

青山3_副本.jpg

                                                               
                                                           临池觅趣,老有所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06: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9-30 07:23 编辑

石鼓歌1_副本.jpg


石鼓歌2_副本.jpg

石鼓歌3_副本.jpg

石鼓歌4_副本.jpg

   
  癸卯中秋,我临毕元鲜于枢所书唐韩愈《石鼓歌》。石鼓文亦称“猎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宝鸡凤翔),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石鼓文出土后,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等大书法家纷纷赞扬它的书法精妙,特别是当时著名 文学家杜甫、韩愈、韦应物等争相作诗称赞,其中韩愈这首《石鼓歌》长诗,颇负盛名。其作诗目的,并不单纯为了介绍石鼓文,而是为石鼓千年以来被深埋地下不为人知而痛惜遗憾,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石鼓文的珍贵。综观全诗,气派肃穆沉重,风格雄劲豪荡,章法起伏顿挫,是不可多得的论诗长篇佳作。

   附:韩愈《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5 0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0-5 09:54 编辑

滴水_副本.jpg


局部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6 15: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0-7 07:50 编辑

图1_副本.jpg


图2_副本.jpg

图3_副本.jp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5: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0-11 15:52 编辑

乐且有_副本.jpg

(乐且有)


安且吉_副本.jpg
(安且吉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1-15 15:29 编辑

书录唐代高适名篇《燕歌行》

图1_副本.jpg

图2_副本.jpg

图3_副本.jpg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9: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4-7-28 09:18 编辑

定风波_副本.jpg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20: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4-8-1 20:20 编辑

  苏轼《定风波》一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豁达,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让人在品读之间,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词作开篇,便是一幅生动的雨中行路图。苏轼以“莫听”二字,巧妙地表达了对外界纷扰的漠视与超脱。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春日里,他并未因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惊慌失措,反而选择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步伐,继续前行。这种“吟啸且徐行”的姿态,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与自信。苏轼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心中有光,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进一步展现了苏轼的乐观与豁达。在他看来,简陋的竹杖、草鞋,比那华贵的马匹更加轻便自如,因为它们不受世俗的束缚,能够让人更加贴近自然,也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苏轼以“谁怕”二字反问,表达了对人生风雨的无畏与坦荡。他深知,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风雨交加的时候,但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便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人生的种种挑战与磨难。
随着词作的深入,苏轼的笔触转而细腻,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景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风雨过后,春风带着几分寒意吹醒了醉酒中的词人,虽然身体感到一丝凉意,但内心的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清醒与明澈。紧接着,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转折,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夕阳的余晖洒满山头,不仅照亮了眼前的世界,也温暖了词人的心房。这一景象,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深刻领悟——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总有一束光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希望与光明。

    词的最后三句,是苏轼对整个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与总结。回首向来萧瑟处词人回望来时的路,那些曾经的坎坷与风雨,如今都已化作过眼云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不仅是对现实环境的淡然处之,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在苏轼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外界的平静与安逸,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超脱。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内心保持一份宁静与淡然,便能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品读苏轼的《定风波》,我们仿佛跟随词人的脚步,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豁达,也领悟到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苏轼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后世的一种精神寄托与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挑战,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勇敢面对,积极应对,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这,或许就是《定风波》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与力量。(摘自网络)




图.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16: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4-8-17 07:21 编辑

图1_副本.jpg


图2_副本.jpg



图3_副本.jpg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节选)
   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竖(树),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绿荫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9: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4-8-23 10:58 编辑

勤能补拙_副本.jpg




勤能补拙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一本书上看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的一句话:“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我觉得很有道理。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深深体会到,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弥补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于是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补拙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9:18 , Processed in 0.03769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