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名山小老杨 于 2014-2-21 23:16 编辑
从恭王府出来,沿前海西街往东南步行5分钟就看到了郭沫若故居,传说过去是恭王府的马号,后为中药世家乐达仁的私宅,是一座很大的四合院,郭沫若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郭沫若故居门口是什刹海风景区胡同游的聚集地,一大片三轮车停在路边待客,煞是一道风景线。不少游客都选择坐三轮车逛胡同,“板爷”跟你侃起后海如数家珍,几乎个个都是导游,你不服不行,毕竟人家是吃这碗饭的。 游什刹海,一定要到前海附近的几条胡同看看,像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前井胡同等等,这些胡同基本保留着老北京胡同原貌,不愧是一座胡同博物馆 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走在胡同里,耳边就仿佛听到了那些熟悉的京腔京调儿,儿时的记忆不时浮现在眼前。 记事一:老北京习惯一大早提着鸟笼遛鸟,有的甚至提着三、四个鸟笼,甩着中式小褂袖子,边遛边哼着京剧,好不自在。出门见到熟人,不管人家吃没吃,就是一句“吃了吗您”,实际就是早晨问候语,和“good morning”是一个词。遛鸟回来路过胡同口的小饭铺,来一碗炒肝,一个烧饼夹油条,吃得倍儿香。吃饱喝足了,几个老哥们找一个胡同背风的空地儿晒太阳,侃大讪,看他们那个眼神,就透着高兴,那时的老北京幸福指数不高,穿暖吃饱就很知足。 记事二:过去老北京住平房冬天有两大难事,一是早晨煤球炉子灭了要点劈柴生炉子,满屋的烟让你呆不住,更谈不上睡懒觉了。白天一捅炉子煤烟窜得老高,桌子上一层灰,屋里的空气质量不知道算不算Pm2.5超标?现在平房几乎家家都安了电暖气,夜间用电政府还有补贴,真是享了大福。二是一个院子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到了冬天管道冻了,先用一壶开水浇开才能接水,水龙头下就成了小冰山,老人孩子就怕打水摔跤。现在可好,自来水全部接到屋里,条件好的厨房浴室全有,完全和住楼房一样,所以真正有钱人都在后海附近买四合院住,享受一把清朝王爷的贵族生活。 过去住平房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谁家有困难准有人帮忙,做了好吃的也要送给邻居尝尝,不像现在住楼房对门邻居都不知姓什么。所以很多老北京留恋胡同,就是留恋胡同形成的文化和传统, 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北京的胡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更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