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19: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3-9 19:23 编辑

181、守林人妙对娶千金

  相传古代某相国有个千金小姐,长得貌若天仙,且满腹才华。到了将出嫁的年龄时,相府大门外贴出一张告示,小姐要征对选婿,并且发出话来,只要对得好,不论贵戝、贫富,将以身相许。
  大家看去,小姐的出句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小姐这个上联综合运用了析字、顶真、复字、引用等多种技巧:“寸土”合为“寺”,“寺”、“言”又合为“诗”字,“寺”、“诗”分别顶真,末句引用一句古诗;“寺”字三次出现,“诗”字两次出现,且“诗”字中含“寺”字,又和末句照应——如此奇巧,要对好的确不易。
  消息传开,顿时引起轰动,几乎全国上下都知道了相国千金以对征婿的事。但是,当知道了出句后,都被吓得直伸舌头,这么巧妙的句子,读了多少书的人也感到无能为力。

  大约一年时间过去了,人们似乎对这件事已经淡忘,还没有人能够对出来 。这消息很久才传到皇家山林里,一位守林的青年人动开了脑筋。他联想到山林禁令中的话:“非开禁之日,不得携斧斤入山!”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同样用了析字、顶真、复字、引用等技巧,一一与出句相应,末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双木”为“林”,“林”“示”合为“禁”,“林”、“禁”分别顶真,末句以古语对古诗;“林”字三次出现,“禁”字两次出现,且“禁”字中含“林”字,也和末句照应——简直可以称得上天衣无缝!
  小姐看了转来的下联,不禁拍案叫绝,非常满意。马上禀报父亲,命人如守林人进成,择日成婚。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5: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82、一联及第又娶妻

  一个举人进京参加会试,路过一户官宦人家门口,见那里人声嘈杂,十分热闹。这举人上前一看,原来在以对招婿。再看那出句:

      一女梳妆,双镜悬窗三对面;

  又听有人在那里介绍出句的来历:原来是这家的主人于一天早上见女儿在窗前梳妆,为了能照见后边,将两面镜子挂在窗上。这家主人一琢磨,这事挺有意思,就成了这个句子。又联想到女儿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定下亲事,于是,就用这个办法来招亲。
  这举人一看,句子中含有“一”、“双”、“三”三个数字,所描述的事情又这么巧,伫立了许久,终于不得对句,就摇摇头离开了。进京赶考事大,还是继续赶路吧。
  到了京城,离考试还有几天时间,他便在客店里抓紧再温习一下功课。这天晚上,他正在挑灯夜读,忽然一人来访,两人畅谈起来,竟然十分投机,最后相约为知己。客人起身告辞时,举人站起身来,手持油灯相送。到了门口,客人拱手一揖,举人急忙将油灯放在矮壁上还礼。
  这时,客人灵机一动,说道:“某有一句,请对之!”举人 问是何句子,客人道:

      单灯落壁,二人示礼四鞠躬

  举人略一沉思,顿时想起来路上招亲人家所出的句子,便脱口而出。客人惊喜赞道:“先生果然高才!”
  客人走后,举人心想这下招亲的对句有了,不胜欣喜。
  考试完毕,发榜时,这举人中了状元。新状元衣锦还乡,路过那招亲的人家时,果然还没有人能对出来,他顺便就办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这正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举两得,双喜临门。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9: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183、皮匠揭榜得娇妻

  说的是从前江南某镇东门的集市上有个青年皮匠,虽然出身贫苦,但心灵手巧,既掌握了娴熟手艺,又在接待三教九流客户的时候留心学习文化。几年下来,他竟能略通诗文对联,和文化人也能侃上几句。
  这一天,青年皮匠从来来往往顾客的谈话中得到一个消息:镇上一个做粮食生意的刘老板贴出榜文,要以征对联形式招女婿。人们还说,这位刘小姐不但花容月貌,又聪慧好学,能诗善对。所以,镇上几个秀才,甚至私塾里的青年塾师,都不敢贸然前去揭榜应对。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皮匠想:对对联不就是“天对地,雨对风”吗!这有何难?再加上随机应变,有什么可怕的!反正我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饥。大不了,还回来做我的皮匠就是了。想到这里,他断然停下生意,大致整理一下仪容服饰,径直到刘家大门外,毫不犹豫,伸手揭下那榜文。随即,家人把他领到了刘家客厅上。
  这时,刘小姐正在书房替母亲给舅舅写信,忽然听到有人来报:镇上的小皮匠来揭榜应对了。小姐心里好笑:你读过书吗?懂得对联吗?竟然也敢来应对!但转念又一想:虽然是门不当,户不对,可大凡有才华的人多经历磨难,谁能料到他日后不会出人头地?再说,他既然敢来揭榜应对,想必真有才学,不妨试试。于是,刘小姐就以写信为题出了个句子:

      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

  好像是普通句子,但是其中暗藏妙趣:含有“羊”、“鸾”、“雁”三种动物名,“白”颜色,还有“南”、“北”两个方位词。
  小皮匠心想,你有笔,我有刀;你写信,我割皮……便以自己的生涯为题对道:

      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东拉西扯

他以“马”、“牛”、“猪”与出句的动物名相对,以“黄”与出句的颜色词相对,以“东”、“西”与出句的方位词相对。不但贴切,尤其生动。
  小姐听了,以为其词虽不算高雅,但是取材、状物、逼真而充满生活气息。再从字面上看,又如此工整,确属不易。为了试其才学,刘小姐又出一句: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写的是自己的读书生活,录在其中含有“冬”、“夏”、“春”、“秋”四个节气名。
  小皮匠略加思索,很快就联想到有南京人在自己家附近唱戏的情景,于是,就此取材,朗声对道:

      东城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巧妙地以“东”、“南”、“北”、“西”四个方位词,来对小姐的季节名,既恰切,又工稳。
  刘小姐心中暗暗高兴:看来这青年的确有才,已经对他产生了好感,便决定择他为婿。想到这里,又出句向皮匠传递信息:

       万语千言,只考联文三句;


  小皮匠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大事果然告成!这个句子用了数字,更好对了,他脱口而出道:

       五湖四海,全凭扁担一肩。

  还是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对得天衣无缝。
  就这样,刘老板还真听从了女儿的话,择日为他们办了婚事。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2: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3-22 12:22 编辑

184、凤非凡鸟,龙本宠身

   相传,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的女儿韦小姐,才貌双全,被土官视为掌上明珠。韦小姐到了婚嫁年龄,远近登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是,韦小姐自有主意,她不图荣华富贵,也不讲究门当户对,只想找一个富有才学的如意郎君,二人心心相印,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土官对爱女简直是言听计从,便依了女儿,出对征婚。经过一番考虑,他们的出句是: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

  字意思很简单,说的是凤山山出鳳凰,而鳳凰不是平凡的鸟。但实际上,其中藏有“机关”:既有顶真、叠字之妙,又含嵌字、析字之巧:首先,嵌入地名“凤山”;紧接着“山”相叠,而两个“山”字又合为“出”字;两个分句之间的“凤”是顶真;最后析“凤(鳳)”字为“凡鸟”。真是巧到了极致。

  不少以“才子”自诩的公子哥纷纷来到韦家,一个个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无不“望联兴叹”。有的甚至将句子给自己的老师看,仍然是束手无策。

  如此一年又一年,韦小姐终于因为难觅知音而愁病交加,抱憾于九泉。土官按照女儿的临终嘱托,将这个句子刻在她的墓碑上,以示遗恨。

  若干年过去了,到了20世纪末,一位东北的楹联家终于对出了西南才女的“绝对”: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意思是:龙口(山东渤海之滨的港口名)的海口游回龙来,龙本是受人宠爱的特殊之“身”。艺术手法上,与出句同样精巧:首先嵌入地名“龙口”;接着“口”字相叠,两个“口”字合为“回”字;前后分句之间的“龙”又顶真;最后析字,“龙”是“宠”的下身。
  遗憾的是:一个古,一个今;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北。但是,如果那位韦小姐泉下有知,是否可以得到些放安慰?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4: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5、妙龄佳偶喜婵娟

  过去,江西、湖南、湖北一些地方在迎亲嫁女的时候,有对“轿联”的习俗。到了婚期,男女双方往往是各请当地的对联高手,甚至是挖空心思出句、对句,千方百计要赛过对方、难倒对方,以显示本家有人才。
  有一年,江西某县胡家的公子胡良意与县内何家的千金何妙娟结为连理。胡家在迎亲的花轿轿门一侧贴了这么个上联:

      今月乃古月,良辰美景心如意

  综合运用了析字、复字、嵌名手法,“良辰美景”一词又极为切合新婚的气氛。其中的“古月”合为男方的姓氏“胡”,“月”字两次出现,新郎的名字“良意”还嵌在后一个分句的首尾。如此匠心独运,大有不难倒女方不罢休的架势。

  花轿到了何家,何家请来的一群饱学之士早已经聚集在这里,他们上前一看,便明白胡家来者不善。但是如果对不出,或者对不好,岂不让胡家耻笑?
  他们研究了上联的特点,看出了其中的妙处。于是,很快拿出了下联,针锋相对地对道:

      新人真可人,妙龄佳偶喜婵娟

  同样用析字、复字、嵌名手法,内容也和婚事相谐。以“可人”合为新娘的姓氏“何”,又含两个“人”字,后一个分句的首尾嵌入新娘的名字“妙娟”。
  析字巧妙,嵌名顺畅,堪称“佳偶”。果然是一桩美满姻缘。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8: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186、驻马亦知公主心

  从前,湘北一个姓黄的财主,膝下有个女儿,不但模样长得标致,而且聪明多才,琴棋书画,诗词对联,样样精通。黄小姐到了婚嫁年龄,周围几十里地的富家子弟纷纷托人上门提亲,几乎皆因不学无术被拒之门外。黄财主心里也着急,但又没有好办法。

  这一天,湘东一位姓蓝的秀才路过此地,听人说到黄小姐的事,也想去碰碰运气,他把马拴在门外的一棵树上,上前去叫门。
  门没有打开,只听里面有人说道:请这位相公听好,我家小姐有话:

      黄府朱门,门内有才,闭门不进无才客

  门外的蓝秀才听了,暗自吃了一惊:这位黄小姐果然是才学非凡!这分明是出句让我来对,还颇有难度:首先嵌入自己的姓氏“黄”,“黄”、“朱”恰巧是两个颜色词;又用顶真、复字手法,含三个“门”字;还用析字手法合“门”、“才”二字为“闭”字。要当场对出来,谈何容易!
  好在这蓝秀才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加之才思敏捷,不在一会儿,果然就拿出了对句:

      蓝乡白马,马边站主,驻马亦知公主心

  首先嵌入自己的姓氏“蓝”,以“蓝”、“白”两个颜色词与出句相对,又同样用顶真、复字、析字手法,用了三个“马”字,合“马”与“主”二字为“驻”字。不但恰切顺畅,句子又表达得十分得体,很是难得。
  院子里的黄氏父女听得一清二楚,他们相视一笑,此人可做佳婿。便急忙命家人,打开大门,迎接贵客!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15: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187、南方之强,西施并美

  湖南衡阳人王楚雄,曾任“国民政府司法院”的“大法官”。
  他77岁那年,在台湾续弦,当时的“考试院院长”贾景德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以表示祝贺:

      南方之强,花甲重新年十七
      西施并美,画眉还似月初三

  上联写新郎,切合其年龄。据说王楚雄在“大法官”任上的时候,还颇有“直声”,所以这里誉之为“南方之强”。“花甲”是60岁,“重新年十七”,就是再加上17岁,正好是77岁——象是一道有趣的算术题。

  下联写新娘,重点是突出其美貌,简直可与“西施并美”。

  联语的对仗,工整而又讲究:如“南”对“西”,“年”对“月”,以及“十七”对“初三”等,都堪称道。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2: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4-8 15:47 编辑

188、双栖鸾凤,独占芙蓉

  近代著名报人叶楚伦,原名宗源,字卓书,江苏吴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经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任总编辑,还曾任《中华新报》的主笔。  叶楚伦笔名叫“小凤”,他夫人叫吴蓉。当年,他们结婚时,有朋友送了一副对联致贺:

      一夜入吴,双栖鸾凤
      御沟题叶,独占芙蓉

  极为巧妙地嵌入了新郎、新娘的姓名,用典又非常贴切。“御沟题叶”,是指红叶题诗的故事。唐、宋笔记中多有记述,情节相似,但人物不同。其中的一个说的是唐玄宗时候,诗人顾况与朋友到皇家花园游玩,偶然在一条小溪的流水上捡到一片梧桐树叶,上面竟然写有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于有情人。”顾况看了,也在那片树叶上题写了一首诗:“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予谁?”然后把那片树叶又放到水上。十多天后,有人在那里又捡到一片树叶,便拿给顾况看,上面写着:“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如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唐宣宗时,诗人卢渥到京城参加考试,偶然在皇家花园的水沟里捡到一片红色树叶,上面有诗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卢渥就把那片树叶藏了起来。不久宣宗放出一批宫女,许配给百官。年轻的卢渥也得了一个,新婚之夜,夫妻俩谈论起来,她竟是那个红叶题诗的宫女。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5: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4-21 15:51 编辑

189、不妨假戏作真情

  这是一个当代故事。
  某地有个村庄,叫王庄,王庄有个男青年叫小龙,这小龙虽然参加高考名落孙山,但真的很有文才。他早就听说几里外的李村有个小名叫小凤的姑娘,才貌双全,他生出爱慕之意,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接近。
这一在,李村要演戏。小龙可不愿错过这个良机,他早早就来到李村,赶到临时搭起的戏台前。他的眼睛向四周一扫,果然看见小凤坐在下面正中的位置,正和几个大姑娘、小媳妇说笑嬉闹。小龙不动声色地凑到小凤身后坐下,一本正经地看起戏来。
  戏还没有开场,几位琴师正在调琴。小龙听了,即景吟道:

      绝妙琴弦,声闻远近二三里

  小凤听到后,无意中回头一看,原来是远近闻名的王庄才子小龙。其实,小凤也早就倾慕小龙了。停了一会儿,见小龙不再开口,小凤明白了:他这是在出句求对。于是,她听着戏台上的锣鼓点,不慌不忙地对道:

      上好锣鼓,雷动东西四五家

  以乐器“锣鼓”对乐器“琴弦”,以数字“四五”对数字“二三”,贴切工整。
  戏终于开演了,今晚上演的是《杨家将》中的《山寨招亲》一出。小凤见穆桂英逼迫杨宗保与她拜堂成亲,不由得掩口而笑。小龙见状,又吟出一句:

      艺事总成空,何必以空为实事

  巧用复字手法,含两个“事”和两个“空”字。小凤听了,似乎不同意他的看法,便脱口对道:

      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  

  同样用复字手法,含两个“情”字和两个“戏”字。
  小龙一听好像是话里有话,话外有音。当二人四目相对时,小凤急忙红着脸低下了头。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要进一步交往,似乎已经水到渠成。
  小龙注意到了周围人们异样的眼光,便起身走人,顺口道:

      当晚月升重伴凤

   小凤也大大方方地对道:

      明宵日落再逢龙

   以“日”对“月”,以“龙”对“凤”,再工整不过了。
   三次对答,成三副对联,含三层意思:一是评戏,二是传情,三是约会。
   南方不少地方有男女青年以对歌求爱的习俗,但以对联求爱,以对联传情,则让人眼界为之大开。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5: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0、一员黄老,五个白丁

  明代的惯例,翰林学士一般只设一人,多者三四人。弘治年间,宰相刘健为了显示自己对下属的恩惠,曾经一次安排了10个学士。同时礼部尚书竟然多达6名,这就够荒唐的了,还在礼部安插了个道士。——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礼部六尚书,一员黄老

“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尊崇此二人为始祖,所以用来称道家或道士。
礼部尚书崔志端怀疑这话是从翰林院传出来的,大为恼火,就咬牙切齿地说:我来给你对:

      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

  “白丁”,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也指文盲。因为那10个翰林学士中,倪进贤等人是被宰相万安私下里照顾安置的,虽然身在翰林院,实际上读书不多,根本谈不上什么学问。如果遇到要写文章,他们就推三阻四,能赖掉就赖掉,实不不行,就请人代笔。称他们为“白丁”,并不为过。
  这对联也可谓巧:“礼部”与“翰林”,是官署名相对;“尚书”与“学士”,是官职相对;“黄”与“白”则是颜色词相对;几个数字的对仗,更是工巧,简直无懈可击。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7-5 12:23 , Processed in 0.03825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