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23 18:00 编辑

146、小王雱巧对父亲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音滂),字元泽,从小就聪明颖悟。王安石十分喜欢这个儿子,小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有一天,王安石想试一试儿子的才思,在餐桌上边吃饭边出了个句子,让儿子来对:

      一剑劈开舟两爿,内载黄金白玉;

  小王雱听了,意识到这不是个一般的句子,而应该是谜联,谜底是煮熟的鸡蛋。他思索片刻,对道:

      两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除了数字相对以外,更巧妙的是以“玛瑙”和“珍珠”的当句自对,与出句的“黄金”和“白玉”的当句自对相应。王安石一听,高兴地抱起儿子,又把他高高地举起来,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妙!儿子对句的谜底是石榴吧!”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47、神童巧对理学家

  南宋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陈玮,字子华,是当时学者陈孔硕的儿子。陈孔硕是理学家朱熹的学生。陈玮11岁那年,有一天,朱熹来访陈孔硕。朱熹看到陈玮少年英俊,气度不凡,十分喜爱,就想试一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一行塑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说的是每当秋冬季节,北方的大雁都要飞到南方越冬。“朔”的意思是北,“朔雁”指北方的大雁。
  陈玮应声对道:

      万古阳乌,破烟云而东出。

  “阳乌”,就是太阳,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之所以用这个称呼,是为了与出句中的“雁”相对(动物名相对)。此外,以“烟云”对“风雨”,以“东”对“南”都非常贴切。
  朱熹听了,大为惊奇,感叹道:“这孩子气象不凡,他日不可限量!”
  南宁宁宗开禧年间,陈玮进士及第,后来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48、许应龙五岁巧对

  南宋闵县(今福建闵侯县)人许应龙,字恭甫,嘉定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许应龙幼年时,异常聪明,5岁时就熟读经书,远近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许家来了客人。小小年纪的他,在陌生人面前大大方方,举止得体,很得客人喜爱。客人见小应龙聪明可爱,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小儿气食牛

  别看这个句子短小,里边却包含着典故。战国时尸佼的《尸子》卷下说:虎豹之驹,未成文(纹)而有食牛之气。”意思是老虎、豹子的幼仔虽然连身上的斑纹还没有长出来,就已经有吃牛的气度。比喻少年气盛。唐代杜甫《徐卿二子歌》一首诗有这样的句子:“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贵客皆回头。”
  小应龙听出来这是客人在夸奖自己人小志大,他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从容地对道:

      丈夫才吐凤

  这个简短的句子,同样也包含了典故。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说: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著《太玄经》的时候,梦见自己吐了一只凤凰,停在《太玄经》上。后来就以“吐凤”称颂文才或文字之美。许应龙用这个典故,是在向客人表示自己的志向。“牛”与“凤”之对,属小类工对。
  客人听了,连声赞叹。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0: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49、高则诚戏对客人

   元代末年浙江瑞安人高则诚,至正年间进士,写过著名南戏剧本《琵琶记》。高则诚小时候调皮活泼,聪明机灵,能诗善对。
  有一天,他父亲在家里招待客人。当饭菜刚刚上桌,主人、客人都还没有人入席时,6岁的高则诚竟偷偷地到桌子边用手去揑盘中的菜吃。
  客人看见了,笑着对高父说:“听说令郞善对,我来试试?”接着,他叫住高则诚,出句让他对:

      小儿不识道理,桌上偷食;

  高则诚翻了一下眼皮,毫不在乎地对道:

      村人有甚文章,席间出对。

  以“文章”对“道理”,堪称工而雅;以“席间”对“桌上”,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与吃饭相关的名词)加方位词,极为工整。
  客人听了,顿时觉得讨了个没趣,竟然被一个6岁小儿讥讽为不识文墨的乡野村夫。但又感到很高兴,认为朋友能有这么一个儿子是幸事。他更来了兴致,指着桌子上的茶壶,又出一句:

      细颈壶儿,竟向腰间出嘴;

  这是个双关语,既说茶壶,又指孩童。意思是刚到大人腰间高的一个孩子,怎么能和大人斗嘴呢?
  高则诚一眼瞥见母亲织布机上的梭子,再看了看客人,又来个反唇相讥:

      平头梭子,却从肚里生繻。

  同样用双关语,既说梭子,又指客人。意思是你一个普通人,怎么,如此地搜肠刮肚找词寻句。“平头”,一指头巾。据《新唐书•车服制》记载:“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于庶人(老百姓)。”又指平头奴才,就是不戴冠巾的奴仆。李白《梁园吟》诗有句:“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繻”(音需),是一种丝织品。
  从对仗上说,“颈”、“腰”与“头”、“肚”,为形体名词相对;“间”与“里”为方位词相对,都非常工整。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9: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150、商辂拦考显奇才

  明代商辂,字弘载,号素庵。他从小天资聪慧,6岁里就能吟诗作对,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后来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宰相。相传商辂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听说严州府主考官要乘船从金华、兰溪一路过来,不少准备应试的考生都到南码头拦考去了。他也缠着父亲带他去。
  到了码头,只见众多考生纷纷散去,主考官站在船头,正吩咐开船。 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商辂看得远,眼睛又尖,小孩子也顾不得什么忌讳,急忙大喊一声:“主考大人请留步!”
  主考官回过头来,见是一个孩子在人群中向他招手,不知道会有什么事情,便命人先停下船来,好奇地问道:“是你在喊本官吗?”
  他父亲紧跑几步来到船舷旁,商辂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也是来拦考的!”
  主考官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看看,码头上这么多读书人,没有一个能对得出本官的对子,你乳臭未干,也来拦考?”
  商辂信心十足地说:“大人别瞧不起人哪!请您出句吧!”
  主考官见这个孩子不甘示弱的样子,心里早已喜欢上了。他看了一眼拉纤的纤夫,随口出了个句子:

      龙须屡屡升天际

  商辂低头也看了纤夫,随即对道:

      虎爪尖尖伏水中  

  描绘纤夫拉纤的形象,不但生动,更有生气。以”虎爪”对“龙须”,极为工整。
  主考官一听,果然出口不凡,见这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又出句道:

      小子无知,骑父作马;

  商辂听到这句话,“噌”的一声,从父亲背上跳下来,昂头对道:

      慈父有德,望子成龙

  主考官见这孩子对得又快又工整,心中不禁暗暗叫好,便有心再试一试他。于是,站在船头,手捋胡须,想了一想,出句道:

      月照三河河映塔,似虎拦溪;

  句子中嵌入了两个地名“三河”、“兰溪”,“河”字又重叠出现,综合运用了嵌字、叠字两种技巧。显然,这个句子的难度加大了。
  商辂稍加思索,用小手一指三江口的方向,朗声对道:

      风吹大浪浪掀洲,如龙分水。

  同样嵌入了两个地名“大浪”、“汾水”,同样有叠字“浪”,恰切工整。
  主考官听了,连连点头,不住地夸奖:“奇才啊!此小儿他日不可限量!”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29 12:12 编辑

151、小万安巧对客人

   明代眉州(现四川眉山)人万安,字循吉,正统年间进士,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连续在朝中做官,一直做到宰相。
  万安小时候聪明好学,七八岁就能诗善对。有一天,他家里来了客人,见这孩子聪明伶俐,很是喜欢,就问他读达哪些书,还问他能不能对对子。客人听了他的回答,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

  由天上日、月的运行,巧妙地联想到“日”字和“月”字合成一个“明”字,这应该是个析字联。此外,还用了复字技巧(“出”字),并嵌入了两个方位词“东”、“西”。
  万安听了,眨巴眨巴眼睛,当即对道: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巧妙地将“女”字和“子”字合成一个“好”字,同样用了复字技巧(“居”字),嵌入了两个方位词“右”、“左”。
客人听了,连连点头称妙。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9 15: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校长连续上传《对联趣谈》
让我们受益匪浅。谢谢!祝福您:
新年快乐.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30 10:24 编辑
吴家云 发表于 2014-1-29 15:23
国荣校长连续上传《对联趣谈》
让我们受益匪浅。谢谢!祝福您:

    photo_20140103082903702471[1].gif
     谢谢家芸老师!恭祝您马年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9: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30 09:48 编辑

152、杨廷和妙对客人

   明代新都(今四川新都)人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自幼聪明过人。12岁中举,19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宰相。
  杨廷和7岁那年,有一天晚上,父亲在家里请客,他也跑前跑后地张罗,端茶递水,很有个小主人的样子。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夜时分。一位客人说:“这会儿可能有半夜了吧?”另一位说:“可不是吗,大约到三更天了。”
  又一位客人开口道:“说到这里,我倒有个对子,只是仅有上联,请诸位来对一下。”他接着吟道: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半;

   巧妙地利用一夜“五更”来平分,用以表示半夜。主要运用了复字手法,短短九言,含两个“夜”字,两个“五更”、两个“半”字,其中又含几个数字。要工整地对出来,的确不容易。
   几个饱读诗书的客人都在冥思苦想,当他们还没有琢磨出个头绪的时候,杨廷和开口了:“几位长辈,请允许我试一试。”说着,他不紧不慢地吟出了下联: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三秋”,指秋季含七、八、九三个月,而八月的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所以这里巧妙地利用“八月中”来平分秋季。同样运用了复字技巧,含两个“秋”字、两个“八月”、两个“中”字,同时也含了几个数字。
   几位客人听了,无不从心里佩服这个小家伙。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8: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153、梁储幼年对父亲

  明代广东顺德人梁储,字叔厚,号厚斋,宪宗成化年间进士。曾经做过太子的老师,后来做到宰相。梁储小时候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尤其胸怀大志。
有一天晚上,父亲带他到池塘里洗澡。他们跳进水里,水中满天星斗的倒影霎时被搅得银光闪闪。父亲见了,就经此为题,让他对: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梁储听了,脱口对道: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台阁”在汉代时是对尚书台的称呼,后来泛指中央政府机构。从这个句子中,就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梁储有雄心壮志。
父亲听了,心里感到莫大欣慰。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12:30 , Processed in 0.0274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