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4: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9-14 18:36 编辑

  114、竹担挑竹,铜环锁铜

  说的是一个进京赶考的举人,肩背着的简单的行李,低着头匆匆赶路,在一条小河的独木桥上,与迎面而来的一个年轻姑娘打了个照面。只见那姑娘挑了满满两竹筐新鲜竹笋,看样子是刚从山上采来的。
  姑娘看他的举止打扮,心里早已明白了八九分,但还是故意问道:“这位先生,连头都不抬,想必是有要紧事吧?”
  举人急忙答道:“我是进京应试的举人,路途远,时间急,还请姑娘让我先过去吧!”
  姑娘却不慌不忙,笑了笑说:“既然是进京赶考,先生一定是才高八斗。这样吧,我出个句子请您对,对得好,自然我为您让路;若对不出来,那就对不起了,得让我先过去,您也别进京了,暂且回家继续读书,等三年后再考。”
  举人听了,心中好笑,一个村姑,还能识几个字?又见她落落大方,很是可爱,便说:“那好吧!在下洗耳恭听。”
  姑娘用手指了指自己肩上的竹担和两头的竹筐,微微一笑,开口道:

      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

  只用“竹”、“担”、“挑”三个字,以复字、叠字、顶真等技巧,生动地反映了自己的劳动生活。
  举人心想,这有何难!但是,他越仔细琢磨,越感到里边有奇巧,还真的不好对。他站在桥上,苦苦思索,终于不得对句,只好低着头,从桥上退了回来。
  姑娘挑着担,过了桥,走进了桥头的一座院子。举人一个人站在桥头,左思右想,羞愧难当。难道真的如这姑娘所说,我再返回家读几年书?但这三年一次的大考,机会难得啊!就这么回去,有何面目见父母双亲?最后,他打起精神,过了小桥,继续赶路。
  到了京城,他顺利地答完了考卷,也不敢久留,就急忙往回赶。一天夜里,因错过了旅店,就在一家财主的大门楼下将就过夜。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待他睁开惺忪的双眼,抬起头看去,见一个家童模样的孩子站在门口,身旁大门上的铜锁正在铜吊环上晃荡。
  举人见状,忽然来了灵感,一跃而起,慌不择路地一路小跑,跌跌撞撞,来到那座小桥前,又急忙跑过桥去,气喘吁吁地来到那姑娘家。还没进院子,他就迫不及待地喊道:“姑娘,对句有了!”
  姑娘从草房中迎出来,一见是他,不禁一阵惊喜。举人也顾不得寒喧,一口气说出了对句:

      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

  手法与出句完全相同,也是仅仅用了“铜”、“环”、“锁”三个字反复组合。
  姑娘听了,连声称妙。
  这时姑娘的父母闻声从屋里出来,满脸含笑地望着这一对青年人。原来,他们早已从女儿口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这时见了举人,对他的才学也十分佩服,便留他在家里住下。
  这一对青年,不几天功夫,已经形影不离,心心相印了。老人家见了,也非常欢喜,便亲自撮合,择日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当举人带着新婚的娘子回到家时,考中进士的喜报也到了家门。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4 16: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卫东 于 2013-9-14 16:25 编辑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9-14 14:32
114、竹担挑竹,铜环锁铜

  说的是一个进京赶考的举人,肩背着的简单的行李,低着头匆匆赶路,在一条小 ...


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
国荣见谅:感觉这句最后一个字应是字。请核实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4 18: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
卫东兄再注意一下上句,我想下句应是


  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
  国荣老师没写错.是否对,还是请国荣老师判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8: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9-14 16:23
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
国荣见谅:感觉这句最后一个字应是环字。请核实一下。

  谢谢卫东!是我把上联最后一个“竹”字错打成“担”字了,已改正。正确的是:
     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
     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

  “竹”,古汉语中是仄声字。你的感觉是对的,如果上联最后一个字是“担”,那么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环”字。说明你阅读得很仔细,而且思路清晰,推理正确。可见你对对联的结构已经比较熟悉,十分可喜。此帖每一篇,卫东都认真阅读,让我感动和高兴,再次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智 发表于 2013-9-14 18:54
   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
卫东兄再注意一下上句,我想下句应是

    哈哈!新智兄可能是看到我已改正过的上联,所以对卫东兄提出了不同意见,也很有水平,完全正确!我很高兴,两位都喜欢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而且一直关注着此帖,我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06: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阶段例举了一些有趣的婚恋对联。今天开始向荒友们介绍一些古代政界对联小故事。

  115、苏易简巧对宋太宗

  北宋绵州盐泉(现四川绵阳东南)人苏易简,字太简,少年时就颖悟而好学,才思敏捷。太平兴国年间状元及第后,曾在翰林院任学士。
  有一次,宋太宗召见他,君臣谈论得非常愉快。最后,太宗还赐酒给他喝。苏易简高兴极了,因为他一贯嗜酒,今天有皇上赐的美酒,还不喝个痛快!
  宋太宗一时兴起,有感而发道:
  
      君臣千古遇

  意思是,你、我之间这么合得来,直是难得呀!

  苏易简应声对道:

      忠孝一生心
  
  不失时机地向皇帝表白自己的“忠孝”之心。——你看看人家这马屁拍的,够较高水平吧?
  太宗一听,更高兴了,当场把一席金器全赐给了他。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0: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6、苏东坡巧对辽使

  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对联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北宋元佑年间,辽国使臣来到汴京,在朝堂上居然要与大宋的高级官员对对子。他们自持有“绝对”,天下无人能对。
  宋哲宗心想:你们那偏僻的撮尔小国,居然还能有什么“绝对”?便胸有成竹的说:“请贵国使臣出句!”
  辽国使臣果然拿出了在他们那里早已流传,但始终无人能对的出句:

      三光日月星

  说的是“日月星”三种发光的物体。意思很明白,但极为巧妙:前面是个数词“三”,后面跟着三个字“日月星”。对句当然第一个字也要数词,又不能是“三”,而后面只能是三个字。
  你别说,还真的难倒了一大群文臣武将。这要在辽国使臣面前丢脸,可是丢大发了!难道我们大宋王朝就没有这等人物?
  有!当然有!某大臣悄悄给哲宗出主意:请翰林学士苏轼。
  苏轼很快来到朝堂上。刚才一直在洋洋得意的辽国使臣,见是苏东坡到了,马上心虚起来,他们早闻其鼎鼎大名,知道什么难题在他那里也不在话下。
  再看这苏轼,果然不负众望,微微点了点头,慢慢地说:我这里有个天生的对句:

      四诗凤雅颂

  辽使一听,立刻笑了,问道:“请问苏学士,风、雅、颂 可是诗经六艺其中的三艺,怎么会是四呢?”
  苏轼不动声色地答道:“贵使臣连这都不知道?我们《诗经》中《雅》是有《大雅》、《小雅》之分的!”
  再看辽国使臣,先是惊愕,接着是赞叹。
  苏东坡徐徐又对出一句:
   

      四德元亨利

  辽使一听,似乎又抓住把柄,瞪大了眼睛要站起来争辩。苏轼轻轻把手往下一压,示意他先不要站起来,接着开口道:“你是想说,四德为何只有三德吧?请当心!我们虽然是兄弟之邦,但你们对中原可能还缺乏了解。那一个德可是我们先帝仁宗的名讳。”
  原来,所谓的“四德”是指“元亨利贞”。 苏轼漏去的“贞”字,与宋仁宗赵桢的“桢”字同音,而皇帝的名字是不许普通官员、百姓说的,要避讳。
  辽使这才表示服气。
  谁知道苏轼意犹未尽,又对出一句:

      六脉寸关尺

  他接着解释道:“我们中医把脉,用食指按寸部,用中指按关部,用无名指按尺部,这是三脉;双手合起来,恰为六脉。”
  辽使听了,更为心折,但又强辩说:“学士前面所说四德,究竟是欠了一字,能否再构一语?”
  这时,门外雷雨大作,苏轼即景对道:

      一阵风雷雨

  他又笑着问道:“贵使臣对这一句是否满意?”
  直到这时,辽使才心服口服地连声说道:“佩服!佩服!”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4: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17、杨大年巧对壁间联

  北宋时候,京城皇宫设立有一处学士院。这学士院最早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安置文学侍从而设立的,直属于皇帝。在其中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免将、相一类的机密诏令,并随时准备着皇帝咨询要政。宋代沿袭,同样设学士院。
  学士院的一面墙上,曾经有这么一句:

      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李阳”,就是李耳,老聃,老子,字伯阳。相传他母亲怀孕81年才生下他,出生时就是长髯白眉,所以称为“老子”。他“指李树为姓”,当是“生而知之”。
  但是,就这一句话,竟然多少年间没有人能对上。
  后来,才华横溢的杨大年来这里做学士,看到后,当场对道:

      马援死以马革裹屍,死得其所。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东汉名将。曾任伏波将军,封新息候。他说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屍还葬耳,焉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来,就以“马革裹屍”,指英勇作战,捐躯沙场。
  对联首先以人名相对,两个“马”字对两个“李”字,两个“生”字对两个“死”字,都极为恰切。再看细处,“生”是“姓”的一部分,“死”是“屍”(尸)的一部分,也很巧妙。出句、对句的后四个字都是成语:“生而知之”出自《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死得其所”出自《魏书.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指人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指合适的地方。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05: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118、“水底日”对“眼中人

  北宋大臣寇准在中书省任职时,有一次和同僚戏作对联。他先出了个句子:
      
      水底日为天上日

  说的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大阳映入水底,还是天上那个太阳,其实就是一个“日”。巧的是句子含有两个“日”字,和两个方位词“底”、 “上”。谁知道就这个句子,竟然很久没有人能对出来。

  后来,素有神童之称的的杨亿来此办事,人们便请他来对。这个杨亿可是非同寻常之辈,11岁就被宋太宗点名要到京城,后赐进士及第,真宗的时候两任翰林学士,后来做到工部侍郎。
  果然不出人们所料,杨亿听了出句,应声对道 :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亿所说,也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眼中映出面前的人。一个在眼中,一个在面前,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同样含有两个“人”字,还有两个方位词“中”、“前”。
  事情巧,几个方位词尤为用得巧。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09: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9、一对得钱五百贯

  宋代有个叫陈应求的,在当福州知州时,他的不少亲戚,故旧都纷纷找上门来,有要工作的,有要现钱的,很让他头痛。
  这一天,他在家里大摆宴席,招待这些人。 上了菜,斟了酒,他将五百贯钱放在桌子上说:“今天,我要宴请各位。还有个小节目,谁要是当场对上我的对子,即席奉赠,这钱就归谁了。”他的出句是:

      三山出守,应求何以应所求?

  “三山”,是福州的别名,因为过去城里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乌石山)、北有越王山而得名。嵌入自己的名字“应求”。再说“何以应求”,意思是我拿什么来答应大家的请求呢?巧在“应其求”又含有他的名字“应求”。
  那些投奔他的亲友们,原以为总不能让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吧?大小安排个职务,多少给点钱,也算是做亲戚、朋友的一点意思啊。等这位知州大人一开口,他们多数人都傻眼了:你怎么来这一套啊!甚至连酒、菜都没味道了。
  这时,一个年轻后生站起身来对道:

      千里而来,公使尽由公所使。

  “千里而来”,切其事。“公使”就是公费。过去各州、郡都有一定的公使钱,供长官掌握使用。与出句相同,先嵌入“公使”,再拆开为“公所使”。既回答了出句提出的问题,又表明既然是公费,当然由您(公)来安排使用了。
  陈应求听了,十分满意,当场把这笔钱都赠给了这后生。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6-18 16:07 , Processed in 0.0287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