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闲情拾趣(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4-11 15:13 编辑

    夏明珍:“说起笔筒,我也喜欢,手里也有几个。其中两个觉得有意义。第一个是树根制作的,1970年我当出纳员,有时很闲暇,那时我会每天临摹一幅画,小动物花卉等。我来了兴致,把树根加工成了笔筒,并画上了一支梅花。同寝室的何永华(也就是后来的亲家)特喜欢我的“作品”,我便恋恋不舍地送给她了。哪曾想她竞保存了40多年。前年老丈人走了,她卖房移居长春前,托儿媳把这笔筒带回来给我。我都忘了笔筒的事了,但一看到它,竟然满目生情。尽管年代久远,笔筒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它折射出来的流金岁月,仍熠熠闪光。”

53b7bcc5daf0b4efa43080aa5de6d71.jpg


4837f530130ddf0a03b86a5483e807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09: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2-15 11:16 编辑

      一只40年前自制的树根笔筒,承载着青春岁月的记忆。睹物思情,回味无穷。谢谢明珍的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4-23 19:30 编辑

                   四、几块臂搁

    写毛笔字,有时会用到一种文案用具叫臂搁。毛笔传统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垫着臂搁书写就能避免此种情况,特别是书写小字时,会使腕部感到舒服,故臂搁也称腕枕。以前没空调,夏日挥毫时,将臂搁枕于臂下,还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纸。臂搁一般用去节的竹片制成,由于竹子性凉,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时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搁叫“竹夫人”。臂搁上往往会有一些雅致的雕刻,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我有几块臂搁,其中有一块竹片上刻着一首唐代诗人王维五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枊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ab372d4aaf3d6f0c0c2b186eaceed1e.jpg

    这件竹刻的艺术手法叫阴刻。所谓阴刻,是指所雕刻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此块臂搁雕刻的是欧体楷书,章法严谨,笔画劲秀,几十年过去了,竹片颜色已经由青转红,色泽温润,爱不忍释。

    还有一块臂搁,用的也是阴刻技法。臂搁上刻的是“投书已化鱼龙食,寄意犹存血泪痕。”字体为行书,笔力雄健,入木三分,具书卷气。
101340cz6y3fpxg6o20160.jpg
\
    另一块臂搁雕刻的是一幅画:三位老翁在山间泉边松下的石桌上下棋,取名为“弈”。作者运用深刻的技法,即在竹面上深度雕刻,并结合浮雕技艺,使画面具立体感和层次感、纵深感。远处的高山、飞流而下的瀑布、崖畔的松树,细密的松针,坡上的奇石等经巧妙布局,皆在小小的一方竹片中得到展示。人物神情、服饰等刻得精细逼真,栩栩如生,连石桌上的棋盘棋子都清晰可辨。是一幅生动的山居生活画面,赏心悦目。
101412uovahp9vzzparxda.jpg

    下面这块臂搁雕刻的技法叫留青。所谓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留青竹刻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101506jldk285cdacocaca.jpg
    臂搁上的画面是取唐代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表现了诗中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竹片上浅浅凸现的松树、山石表现细腻,而天上的飘浮的云朵、被云轻掩的月亮,还有石边的潺潺的溪流,则是更浅更淡的留青,这种自然退晕效果,给人迷蒙的美感。

   下面这块臂搁竹刻也是用了留青技法。画面甚美,清澈的江水,一条帆船,远处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岸边树林掩映下的村庄,隐隐可见农舍旁的草堆,小桥上有一位头戴斗笠,肩扛鱼网,手提鱼篓的人,他正悠然地走向自己的家,仿佛已看到袅袅炊烟。这是一幅清新的江村晚秋图。
101603acvzlcjo2ozs22kg.jpg

    留青竹刻历年越久,竹肌颜色越红,图案部分就越突出,经常把玩摩挲,光滑如脂,温润如玉。

  我还有一块臂搁是用紫檀木做的,上面没有任何雕刻,紫檀木色深沉润泽,显得大气稳重,别有一番韵味。
505a1cadaf4bfeab759063cd9d78cdb.jpg

   臂搁在写小楷时用,写大字时我就用它们来当镇纸,压住纸面,防止纸被风吹起。雅致的臂搁既有实用性,还是常置案头的文玩。日夕摩挲,愈摸愈润,久之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这几块臂搁伴随我多年,用之顺手,观之悦目,敝帚自珍,保存至今。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06: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4-23 19:31 编辑

                   五、几幅字画

   我收藏着几幅当代书画家的字画,分别挂在客厅、书房和卧室,与我朝夕相伴。
   一幅是著名书法家周慧珺的行书,写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首句:“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作品元气淋漓,法度谨严,用笔精熟,结体奇巧。流畅的线条,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一派大家风度。细细品味,百看不厌。

d814cfd4f7a3d542079a8df3e5b4978.jpg
  
  周慧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赵丽宏先生在《周慧珺传》序中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中国书坛的一个荒芜季节,众多的书法家被迫搁笔,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根本不可能与“书法家”这三个字沾边。当时曾出现过一个令人难忘的奇迹,一位年轻女子的一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使沉寂的书坛为之一震,字帖中那些清丽俊逸的墨迹,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是炎夏的燠热中突然吹来一阵凉风,无数人为之惊叹折服。人们因此而记住了这位女书法家的名字——周慧珺”。我深有同感,1975年,我从北大荒返沪探亲,在书店里看到周慧珺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里,这本字帖让我眼前一亮,欣喜异常,当即买下。那些年,在北大荒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欣赏和临习这本字帖,给我带来极大乐趣。40多年过去了,这本字帖我仍珍藏着。1979年我从北疆返回上海后,只要在书店看到有新出版的周慧珺的各类字帖,总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有空时就细细欣赏,爱不忍释。1985年秋季,上海永生金笔厂会同《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举办了“上海市首届永生杯钢笔书法大赛”。赛事结束后全体评委在静安宾馆聚会,当时我作为工作人员在场。那天书法界朋友把周慧珺老师也请来了。周老师因患类风湿关节炎,她柱着手杖,行走较缓。她微笑着与熟悉的朋友们招呼,举止从容,和蔼可亲,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平易朴实的形象让我难忘。

  还有一幅字是著名书法家任政先生的行书,写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e2f513d5031df94646c90ebdcbebe7.jpg

  任政先生的字风神洒落,筋骨老健。字迹洒脱秀雅,润泽流畅。记得那年我到福州路给这幅字配上画框后在路边候车,一位老先生见了这幅字,面露欣喜,驻足欣赏。他跟我说,自己一直喜欢任政先生的字,想把这幅任政先生的书法真迹,拍一张照片带回去。我笑着点头同意。拍完照片,他很满意,我也挺高兴。任政先生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他的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有件事值得一提,1979年上海字模厂为了填补报刊杂志活字排版缺少汉字行书的空白,遍邀全国书法名家试笔。当时,40多位书法家参与竞争。作品隐去了作者的名字,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经过评比投票,任政行书“熔铸百家,妙成一体”,一举中标。从此,“任政体”被全国各大报刊和中央电视台采用。以后,又作为“书写标准模本”进入全国规范的电脑字库,深入千家万户。

  钱行健先生是现代海派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我收藏着一幅他的画作,见下图。

47ba8c98a7a1d691e77e39cb33d7ccb.jpg

  画上题款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系唐代诗人杜牧七绝《山行》中的点睛之句。画面上横斜的树枝苍劲有力,经霜的红叶色泽浓艳,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树枝上,红叶间停着两只可爱的小鸟,引颈对啼,看着它们张大的嘴巴,仿佛能听见悦耳的鸟鸣声。画面上老树、红叶、小鸟相映成趣,有机而和谐地形成特定意境,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新意,令人精神发越。“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是我喜欢的意境。
.
  书房里有一副对联,是敦煌居士洪国璋先生书写的。字迹劲秀素雅,潇洒自如,书卷气浓。

573ccdf6939859a3513e09144e3b5ae.jpg
  
  洪国璋先生是已故老一辈书画家,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爱使书画院院长,以画梅花,山水闻名海上。二十多年前,一天我到多伦路文化街闲逛,在一家书画店内见到几帧洪国璋先生的书画作品,赏心悦目。店主是位中年男士,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他询问,能否请洪国璋先生写一幅字。他答道,洪先生现生活在宁波,若您诚心求其墨宝,我可为你联系。然后他拿出纸笔,要我写下求字内容与联系电话。我很欣喜,思考一下,就化用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的联语,提笔写了“虚怀能交友,素心可读书”十个字。后来我就得到了由洪国璋先生亲笔书写的这副对联。虛怀交友,素心读书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副对联也表达了我的心声。

  还有一幅是上海书法家朱亚东先生书写的横幅——“心平气和”,四个大字很见功力。

bfd8fd907ebc49667923cf4b16e1a49.jpg

  这是多年前在上海老街一家书画店内,朱先生现场为我书写的。说来也有意思,那天我走到这家店门口,见围观者人头攒动,就好奇地挤进去,见有三位书法家轮流挥毫,一张张真、草、篆、隶的书法作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原来这三位先生皆是店主朋友,那日他们联手搞了一次公益性的书法活动。为游客当场写字,只收笔墨宣纸工本费20元,每人仅限一幅。既能观摩书法家挥毫运笔,又能立等获取墨宝,如此美事,令人喜出望外。求字者众多,有的写“厚德载物”,有的写“天道酬勤”,有的写“宁静致远”,皆是名句佳言。轮到我了,正好是静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亚东上场,我说请您给我写“心平气和”吧。朱先生持笔饱蘸浓墨,挥毫劲书,四个神采飞扬的大字跃然纸上。然后署名钤印,一气呵成,身边响起喝彩声,我接过条幅,连声道谢。事后我专门写过一篇博文——《心平气和》。如今我每每赏品这四个字,总是心有所悟。“心平气和”核心便是平和的心态,这是人生一种至高境界,生活中的幸福往往来自内心的平和安详。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件事,面对每个人,必然活得洒脱自在。几年前,有位老友收集了许多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格言,其中就有“心平气和”,他问我们喜欢哪句?我说:各句皆佳,年过花甲后我更欣赏“心平气和”。

  菜根香,布衣暖,瀚墨丹青滋味长。这几幅字画使陋室蓬荜生辉,也给我的生活带来愉悦。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30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老师的“闲趣”令土豆着迷,也打开土豆的眼界。
    敬重王老师,谢谢王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09: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土豆 发表于 2019-3-30 09:46
王老师的“闲趣”令土豆着迷,也打开土豆的眼界。
    敬重王老师,谢谢王老师!

谢谢忠强的鼓励。祝愿名山家园越办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16: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4-23 19:31 编辑

                   六、几对核桃  

   今天聊聊核桃。这里所说的核桃,并非皮薄、出仁率高的食用核桃,而是属于那种皮厚、皱褶多、造型奇特、纹路优美的核桃。这类核桃既可做“手疗核桃”,又可做雕刻核桃,既能供人观赏,又可作为收藏,因此备受人们青睐。二十多年前,上海江阴路有个花鸟市场,在那儿我见到有位老者在把玩核桃。但见他神清气爽,面色红润,手执一对核桃,旋转搓揉,捏蹭翻滚,动作熟练,悠然自如。我感到好奇,问及搓揉感受,方知手揉核桃,能舒筋活血,解除疲劳,使精力充沛。再细看他掌中两枚核桃,大小一般,颜色相近,滑润如脂,令人爱不释手。从此我对核桃健身有了兴趣,有空时也喜欢揉搓核桃,以达健身目的。通过与朋友们交流,特别是阅读了王玉成、何悦老师编写的有关核桃把玩与鉴赏的书籍,对健身核桃有了更多了解,增长了许多知识,可谓受益匪浅。原来,围绕这小小核桃有着许多有趣的传闻呢。“手疗核桃” 亦名“健身核桃”,又谓“掌珠”。古时称“揉手核桃”。追溯起来,它起源于汉隋,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形成了独有的核桃文化。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官宦小吏,平民百姓,无不为有一对玲珑剔透,光亮如鉴的核桃而自豪。特别是到明清两朝,玩核桃达到鼎盛时期。明天启皇帝朱由校不仅把玩核桃不离手,而且亲自操刀雕刻核桃。清代乾隆皇帝不仅是鉴赏核桃的大家,据传还曾赋诗赞美核桃:
  “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
清末民初北京有民谣说:“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叫不走”。
  (乾隆活到八十九岁,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到了清末,宫内玩赏核桃之风更甚。手中有一对好的核桃竟成了身份、身价及品位的象征。当时京城曾传言:“贝勒手上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每逢皇上或皇后生日,大臣们会将挑选出来的精品核桃作为祝寿贺礼供奉。揉手核桃的价值可见一斑。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仍保存着十几对揉手核桃,其色泽为棕红色,分别存放在雕镌精致的紫檀木盒内。里面标有“某贝勒恭进”、“某亲王预备”的字样。爱新觉罗•溥仪也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及核桃一事:“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很多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是乾隆的玩物。”他还写道:“百宝匣用紫檀木制成,其中一个格子里装有几对棕红色核桃和一个雕着古代人物故事的核桃。”可见雕刻核桃的历史也很悠久。宫内揉核桃之风,自然也影响到了社会。民间将人分为几类,将把玩核桃者排在首位,即: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指当时的风俗)。时到今日,天津人仍把揉手核桃称为“文玩核桃”,即源于此。因帝王、贵胄和文人的参与,玩核桃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便利、最便宜的健身方式,而且还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说,核桃“外刚内柔,近于圣贤”。古时的《揉手核桃图谱》和《长命核桃经》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吃核桃健脑,揉核桃健身,赏核桃养心”的健康观念。
在玩核桃过程中,人们利用核桃的尖剌、凸起和棱角,采取揉、搓、压、扎、捏、蹭、滚等技法运动双手,压扎掌上穴位,剌激手上反应区,达到舒脉通络、活血化淤、强身健体的效果。有人说:玩核桃不受场地限制,不受经济实力限制。核桃是随身带着运动,兜里装着健康,全世界最便宜的医疗器械。

  因核桃皮厚质坚,经过手的长期搓揉,汗的浸润,油脂的渗透,时间的打磨,最后成为一件亮里透红,红中透明,不是玛瑙胜似玛瑙的艺术精品。从核桃成熟到将其玩成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品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揉亮、揉红,揉滑,揉透明(业内人士将揉红称上浆,揉透明称包磁)。在玩核桃的人们心目中,核桃不仅是健身器材,也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而是集把玩、健身、观赏于一身的掌上明珠。古人言,“玉不琢,不成器”。核桃玩家与藏家们说,“核桃不琢也成器,把玩的核桃胜过玉”。这是指多年把玩的色泽玛瑙,似美玉。  我不是核桃玩家、藏家,只能算一个核桃健身的爱好者。十多年年来,陆续有了几对自己喜欢的核桃。虽不算名贵,却也称心。有一对核桃品种属于“狮子头”。

狮子头.jpg


  狮子头是手疗核桃中的较好的品种。其纹路点网结合,两棱角下垂,如旧时衙门前石狮子的鬃毛,故而得名。特点是尖短而顿,尾紧而方,棱条宽而正,色泽橙黄,上浆快,挂磁也快,搓揉手感甚好。大多数为双棱。若遇三棱、四棱那便是珍品了。此品种产于北京、天津、河北的山区,山西、河南、陕西为数较少,以高山峻岭中自然生长为多。我这对狮子头属于双棱,比较小巧。

   还有一对核桃品种属于“公子帽”。

公子帽.jpg


   公子帽,也叫相公帽。由于双棱高,形状低矮,放于掌中端详,形似京剧中书生相公戴的帽子,俗称相公帽。据说明清时期为核桃中的极品,被王公贵族所垄断。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这一品种已大众化。但公子帽形状、色泽,以及上浆、挂磁的快速,仍深受“玩家”们的推崇。公子帽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北和河北的涞水、易县、承德等地。

  还有一对核桃,品种属于“花生”。

花生.jpg


  这对核桃两侧向中间微凹,模样有点像一节花生,属于一种异形核桃。花生,民间也叫长生果,手疗核桃有健身功效,以长生果为名,更具吉祥,惹人喜爱。

  还有一对核桃,品种属于“鸡心”。


鸡心.jpg
  

  此品种为心脏状,小的如鸡心,故而得名。常见的鸡心有大、中、小三种。色泽为橙黄,纹路以点状为主,凹凸明显,棱条中上部偏高,下部偏低,质地坚硬,是手疗核桃的上佳品种。其结构紧密,硬度高,自然上色、上浆较慢。主要产地为河北、北京、陕西地区。我这对鸡心较大,把玩多年,色泽滋润。

  还有一对核桃,品种属于“楸子”。

楸子.jpg

   这对核桃是几年前十三连荒友张晓红送给我的。那年她和夫君一起回黑龙江重访第二故乡,给我带来这对产自北大荒的核桃。让我喜出望外,倍加珍惜。我专门为此事写过一篇《喜得北疆山核桃》的小文,表达我的喜悦之情。这种核桃叫楸子,又称核桃楸或楸核桃。楸子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内蒙等地,约有30个品种呢。从一条棱到九条棱(或叫从一条筋到九条筋)均有。这对核桃为七条棱,九条棱为稀世珍品难得一见。在玩核桃的朋友中,有“十个核桃九个楸”之说。特点是产量高,易成对,纹路清晰,着色快、包磁快,手感好,分量较轻。我喜爱这对核桃,不光是因其形状古朴,棱条、凸起分布均匀,色泽深沉,品相不错,手感甚好,更重要的是这对核桃来自于我们当年下乡的名山农场的江心岛上,这对我来说有着纪念意义。睹物思情,故乡难忘。手握这对山核桃,我的心与数千里之外的名山仿佛贴近了。


    前人有诗赞美核桃,“春华秋实蔽绿荫,根皮枝叶入杏林,内柔外刚撑铁骨,十丈跌落予他人”。把核桃比作内柔外刚的君子,即使从树上掉下来的也是为他人而牺牲,豪迈无比,令人慨叹。
  我喜爱核桃。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9: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4-5 12:10 编辑

   七年前,十三连荒友张晓红送我一对从北大荒带回的山核桃,当时我在名山家园网上发了一篇《喜得北疆山核桃》一文。 这次《闲情拾趣》正好写到核桃,于是将前文中的内容作了修改补充,并配发数张核桃照片,用到《闲情拾趣》系列中,与荒友们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5 10: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大内核桃到北大荒核桃,王老师都能“揉”出个道道来。
土豆涨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0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4-6 17:02 编辑
老土豆 发表于 2019-4-5 10:03
从大内核桃到北大荒核桃,王老师都能“揉”出个道道来。
土豆涨知识。

     忠强好!人上了年纪,好念旧。家中的几枚古钱、几块石头、几个笔筒、几片臂搁、几幅字画、几对核桃等,勾起我对往日时光的回忆。多谢忠强有兴趣关注此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8 15:25 , Processed in 0.0224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