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3月18日晚,为庆祝中尼友谊大桥通车,尼日尔政府在刚建成的大桥上举行了庆祝晚宴,尼装备部长迪亚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高度盛赞中国政府和大桥建设者为中尼友谊做出的重大贡献,代表尼政府授予中铁十四局总经理张迎军“共和国金质劳动奖章”,授予大桥项目组吴景文经理“共和国银质劳动奖章”。当奖章佩戴胸前的一刻,吴景文不禁浮想联翩,大桥建设的一幕幕场景展现在眼前。 1 2008年10月,中铁十四局有幸承担中国政府援建的尼日尔河大桥项目,这是落实中非论坛八项举措,中国在西非援建的最大项目之一,也是尼日尔独立50年来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政治意义非同小可。尼日尔是西非内陆国家,气候炎热,环境恶劣,疟疾横行,交通不便,要完成任务自然是一场硬仗,局领导毅然将这块硬骨头交给了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管理经验,敢打硬仗的吴景文。 1 根据尼日尔艰苦的施工条件,局领导在项目筹备阶段就明确了选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技术骨干的用人思路,项目技术组平均年龄为32岁,既有丰富专业施工经验,又有身体优势,为圆满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为了崇高的援外责任,吴景文带领着一群敢于吃苦的年轻人走进了撒哈拉大沙漠南端的尼日尔河边,在施工现场建起了宿舍和库房,远处望去,白墙蓝顶的活动房整齐有序,宽阔的料场和混凝土搅拌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吴景文严格制定了一系列质量、安全、进度等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细化责任,层层落实。他组织技术力量,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对施工组织设计多次进行优化,针对施工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吴景文凭着多年在国外艰苦地区施工的经验,将后勤保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为项目部 配备了两名专业厨师,每个房间配备了空调和彩电,并且配备了一名专职医生,有效保证了援外职工的身体健康。 1 在大桥施工现场,见到的是紧张有序的工作场面,几名中国技术人员在40多度的高温下,带着一批当地员工分作业面忙碌着,他们见到我这个陌生的中国人,不停地用汉语同我打着招呼:“你好”!只见黑人兄弟们干得热火朝天,还有几位黑兄熟练地开着推土机、压路机和重型卡车忙碌着。我正纳闷工地上怎么见不到几个中国人呢,吴经理向我介绍说:“我们在施工队伍人员选拔上坚持一岗多职多能的原则,每个国内工班长带若干当地人负责一个作业面,雇用了适量的当地劳工,这样,即节省了国内人工费用,又密切了当地关系,很多黑人兄弟正是由于建桥才有了一份工作”。大桥项目部先后雇佣当地劳务几百人次,培养了当地一批各工种技术人员,他们利用学到的技术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1
为了这座现代化大桥早日造福于尼日尔人民,项目部员工实行三班轮流作业,相继攻克了深水桥墩开挖、大型箱梁架设等技术难题,不断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大桥快速的施工进度,过硬的施工质量,得到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好评,在尼日尔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1 2009年6月,商务部傅自应副部长亲临工地慰问建设者,对项目建设提出表扬。时任尼日尔总统的坦贾在视察工地时,被中国援建工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当场号召全国各行各业向中国建设者学习。通过尼媒体的宣传,中铁十四局项目部以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展现在受援国政府和人民面前。 1 竣工的中尼友谊大桥,桥梁及道路均为双向四车道,宽度23米,总长度2150米,雄伟壮观。它像一条玉带,镶嵌在美丽的尼日尔河上,它像一道彩虹,迸发着中非友谊的璀璨之光。大桥通车后,将为尼日尔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为尼亚美市民出行提供极大便利。 1 面对荣誉,吴景文的脸上充满着骄傲和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愧疚的神情。在一次聊天中他说:“项目部的同志在非洲工作很不容易,除了要克服环境恶劣、高温炎热和疾病困扰外,还要舍去不能照顾妻儿老小的亲情。我们的同志一般都是项目结束后才能回国休假,一干就是两三年,年轻的同志回家后,连自己的娃都不认识了,进门直叫‘叔叔’,让人心酸。”吴经理一席话,不禁使我们对从事援外工程的同志们肃然起敬,他们不远万里,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和对非洲人民的热爱架筑起一座座中非友谊之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