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563|回复: 10

父亲上山伐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4 14: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涓涓 于 2022-10-24 14:10 编辑

父亲上山伐木


    1933年,父亲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6岁时随爷爷投奔大爷爷来到黑龙江省的萝北县,从此扎根在这块黑土地。
父亲年轻时,身强力壮,又肯出力,庄稼地里是把好手。
     2000年我生病住院,对面床是肇兴的,得知父亲在肇兴呆过,打听得我父亲姓名,兴奋地说:“我知道,我们那还有‘陆长文’那排地呢!”我不解其故,回家说与父亲听,父亲说,因为他当年在生产队里担任小队长,大队分地时,地头就插上写有小队长姓名的木牌,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人名代替地号。父亲说:“想不到,现在还这么叫。”
    1957年,名山木材厂招工,父亲报了名,成为厂里的一名工人。上山伐木,抬大木,放木排,好多活都干过。干这些活出力多,而且危险。上山伐木时,要提前打好绑腿,我看过父亲打绑腿,均匀的人字花纹,又紧实又漂亮,显得整个人都利索了。那时伐木都是手工拉大锯,听父亲讲,伐木锯口是按着选好树要倒的方向来拉的。当两面锯口拉到剩下一点点连接时,这时就可停锯,如果树顺着山势往下倒时,就扯开嗓子喊:“顺山倒——”要是迎着山坡的方向,就要喊:“迎山倒——”也有向左右倒的时候,就喊“横山倒——”随着喊声,一棵一棵大树轰然倒地。树木伐倒后,要用大斧“咔嚓、咔嚓”清理枝桠成为原条,再用大锯依照所需长度截成一段段原木。从采伐区倒运原木到贮木场这段集材作业,由车老板赶马(或牛)拉爬犁套子来完成,俗称“倒套子”。
     父亲告诉我,人们管贮木场叫“楞场”,将标准长度的原木叫“楗子”,把原木堆成垛称“归楞”。抬木头俗称“抬蘑菇头”,使用4样工具:蘑菇头(两头细中间粗的尖杠)、掐钩、绳扣和扒门。抬木头时,根据原木粗细上杠。较细的就用两副杠4人抬,稍粗的则要用三副杠6人抬,遇到粗重的就得用四副杠8人抬,最多时六副杠12人抬。杠子上肩,特别是上了跳板,就是拼了命也得挺下来,因为如果一个人有闪失,杠子失去平衡,其他人必将受连累,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听人们谈及抬木头那铿锵有力的原生态号子声,也曾央父亲给我学一学喊的号子,父亲边喊边解读:
    “哥几个啊——嘿哟!”号头喊声洪亮,众人齐声雄壮;
    “哈腰挂呀——嘿哟!”几副掐钩齐刷刷地搭在原木上;
    “挺腰起呀——嘿哟!”随着众人运足了劲儿挺腰而起;
    “往前走哇——嘿哟!”在和号子的同时,一齐挪步走;
    “迈开步呀——嘿哟!”男子汉们抬木头向跳板走去……
    随着此呼彼应的号子声,大家齐心合力按节律走步,步调整齐一致。号子有基本模式,但没有固定内容,由号头临场发挥,高亢粗放、气势豪迈。
    上山伐木,最终就是运输原木了。名山农场北靠黑龙江,那时最便捷的运原木方法恐怕就是放木排了。先将原木扎成木排,放排工站在木排上,掌握木排运行的方向,让木排顺江而下。春天黑龙江里的冰还没跑净,父亲和他的同伴就顶着刺骨的江水,开始放木排了。父亲就是在那时落下关节炎这个毛病的。
    我没有见到过父亲放排时的场景,但我在农垦日报副刊看到吟诵黑龙江的诗句中写道:“……放排工的身躯,融进黑龙江的惊涛,铸成一尊流动的雕塑……”这分明就是父亲放排的形象,我至今难以忘却,仍为之感动不已。
    在听父亲讲冬天伐木的故事时,我时时感受到其中的惊险刺激。父辈们在农场建设的初期,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我们在冬日躲进小屋,围炉而坐,享受着炉火的温暖时,他们正顶风雪冒严寒出大力流大汗。他们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4 15: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水漂漂放木排,
多少辛苦难道白。
白桦树皮搭棚盖,
常有危险天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5 17: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2-10-24 15:45
江水漂漂放木排,
多少辛苦难道白。
白桦树皮搭棚盖,

白桦树皮搭棚盖,
常有危险天降来。

看得出,您对放木排很熟悉。您一定是干过跑木排的工作了?
虽然听父亲讲过一些他上山伐木的事,但也许是那时小或是没太上心,真正意识到伐木包括跑木排的危险,还是在读了一些知青回忆文章中对伐木工作的描写才了解得比较详细一些。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6 07: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涓涓 发表于 2022-10-25 17:03
白桦树皮搭棚盖,
常有危险天降来。

谢谢,在东北八年,曾经去嫩江边拉木头,在江边听过放排人讲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6 09: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使我联想起上山伐木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7 22: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邢军 于 2022-10-27 22:41 编辑

   涓涓的父亲和我父亲一样都是北大荒的第一代人,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惜流血流汗,把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黑土地,真可谓献了青春先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无怨无悔。我父亲临终前还嘱咐我说,我革命了一辈子,不信任何封建迷信,就相信党。父亲的嘱托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1: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邢军 发表于 2022-10-27 22:40
涓涓的父亲和我父亲一样都是北大荒的第一代人,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惜流血流汗,把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 ...

是的!你我父亲虽官民身份不同,但朴素的感情一样。他们坚信党的领导,从不会有其他的想法。
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1: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2-10-26 07:32
谢谢,在东北八年,曾经去嫩江边拉木头,在江边听过放排人讲的故事。

向您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宝安 发表于 2022-10-26 09:15
文章使我联想起上山伐木的情景。

宋老师也上山伐木过呢!
吃过很多苦吧?
写给大家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3 01: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这篇文章总使我想起一个名字:金训华,不知道他抢救的电线杆子是不是类似刚伐的树,还是比较细的那种。

他成为烈士的时候,我还在幼儿园大班,至今还记得当初有过疑问:为了电线杆子,值得吗?

当然,很快被教育:那是国家财产,再少也要抢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类似的宣传有很多,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从上海到云南插队的女知青,因为邻队有出身不好的女知青,奋勇扑灭山火,被各级领导表扬,到各处去宣讲。
当时很多女知青都盼着自己这边也能遇到山火,也能奋不顾身一次,改变自己的政治待遇。
后来她们如愿以偿,遇到了山火,奋不顾身与山火搏斗。
但结果是,用她们自己的话讲:后半生挣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整容上,但也远远没有达到让人看一眼,不立刻把视线移开的程度。

看过一个资料,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个黄继光式堵枪眼的英雄,立刻被大肆宣传。
结果,据统计,全军先后涌现了200多名堵枪眼的战士。后来发现,效果只有几秒钟,才不得不停止了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12:52 , Processed in 0.0188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