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韵痕(199) 廿八都剑风古韵
晨雾沾衣,也掩了山的面容。早起的我们在浙西南江山市江郎山的浓雾里登车,赶往一个汇集了很多姓氏、很多风俗的神秘古镇——廿八都。 车在连通浙闽的“仙霞古道“上飞奔,充满精致古味的公路秀在窗外上演。穿过千年关隘仙霞关,看到颇像广西风雨石拱亭桥的水安桥,伴着车轱辘与桥面卵石摩擦的回响,水安桥上那漂亮的木结构长廊亭,被我们远远甩在身后,绕过枫溪边两个”嘎吱嘎吱“响的大水车,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豁然显现。 晨烟升起,安详的古镇渐渐醒来。与其他到处都是游人的江南古镇不同,廿八都的街道上行人不多,整个古镇出奇地安静,好像丝毫没被我们这些远来的游人打扰,偶尔的几声鸡鸣犬吠让古镇的气氛更显静谧和安详。和镇上的居民聊天,从老婆婆到小孩子都讲着一口有几分北方口音的“普通话”,而仅仅在几十公里外的江山市,人们还都是一口正宗的浙西南方言,这让我们颇感新奇。 原来现今的古镇居民,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唐朝黄巢起义军留下来的守军和商旅的后裔。小小古镇,一万人口,千余户人家,有142个姓氏,13种方言,被人们称为“方言王国”、“百姓古镇”。历史形成的移民现象,使古镇的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与周围乡镇大不相同,而13种方言也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廿八都普通话”。 人们一直用“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来形容廿八都的战略险要,这不仅因为地处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更因为大山重围,地势险要,四方关隘拱列,东有安民关,南有枫岭关,西有六石关,北有仙霞关,易守难攻而变得声名赫赫,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唐代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使道旁的小镇有了历史记载。廿八都就是凭借仙霞古道才繁荣起来的。在1932年公路没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闽浙之间的唯一通道,镇南的浮盖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闽端口。关口有了军队的驻扎,自然带动了小镇商业的发展,廿八都逐渐演变成一个移民古镇。 古镇内的建筑依古道两侧而建,北为浔里街,南为枫溪街。整个古镇由此呈走廊型不规则的团块结构 。这里的明清建筑也与周围乡镇古建筑不同,各式各样,浙式,徽式,赣式等建筑形式在这里融合,有些地方甚至看到一些福建客家楼的影子,比如宽敞的便于采光的天井。即便是有些建筑外表相似,但走进里面你会发现精美的内饰在廿八都无一家雷同。木雕、彩绘;北方风味、南方风情,在廿八都水乳交融。 走遍廿八都,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几乎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线条细腻的木刻垂莲、窗扇、横梁、斜撑,花样繁多的木刻浮雕被原封不动地保留,几百年来似乎丝毫未动。问廿八都人从哪里来,不少人已说不清自己的祖先是谁,于是每一件遗物都成了祖先的象征,破坏不得,搬运东西时都要十分的小心。弄得我们走在里面比登江郎山走盘山石阶还要小心,唯恐惊了其祖先的神明。 (原载于《合肥晚报》2002年1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