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5-1-23 14:58 编辑
难忘的岁月(二十九)
记忆中的设字2O5信箱
许国庆 朋友,还记得“设字2O5信箱”吗?在我的记忆深处,它是那么熟悉,我们的芳华岁月都留在了那里,但又是那么遥远,我们己经离开四十多年。它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二团,记忆中的黑土地。 中国最北的边境河一一黑龙江,河流成V字形走向,在v形底端处的江边,即是十二团团部所在。筒陋的办公、医院、学校、商店沿街而置,虽然是平房,在当时当地也算繁华之地。
团部以南是它的腹地,无边际的北大荒平原。抬眼望,视野的尽头天地相连,天地间摆布着十几个连队,犹如棋盘中的棋子。一条向南延伸的沙土大路,把各个连队串起来,大道尽头就是军马连——我们曾经用青春的热血,辛勤的汗水浇灌的地方。
六九年初春,当冰雪还覆盖着原野,几位北大荒人,顶着春寒,在没人高的杂草树丛中,扎下了营盘:一顶棉布帐蓬,高高一棵木杆红旗,成了连队的标志,这就是军马连的雏形。
连队的建设者们,秉承理想和奉献,踏平亘古的荒野,身后矗起一个连队。几年的基本建设,初具规模,两横两纵的道路,把连队生活,家属,工作各区域分隔的井然有序。
一进连队,首先看到的一栋土坯房,是连部和卫生室。在这里我们曾领到有数的薪水,更是无数次翘首期盼万金家书。中部是食堂和一栋知青宿舍,宿舍内对面火炕,一边还加个二层铺,十几个人住一个屋,这就是我们知青的家。宿舍旁有个篮球场,轧平的黑土地上,两个木制球架,成为我们唯一的娱乐设施,虽属原始形态,但也堪比城里的体育场馆。劳动之余,大家在球场拼抢,暂切排解劳作的辛苦与思乡的烦绪。
家属区,有序排列着各类材料建成的小六户:有红砖青瓦建筑,也有穿靴带帽构造,有拉合辫东北特色,更有干打磊就地取材。收工回来,男人们挑水劈柴,女人家做饭洗菜;家家炊烟缭绕,户户饭菜飘香。偶尔也有知青被邀去“小六户”吃饭,算是打牙祭吧!忘不了“小六户”里那些如父如兄的老职工对我们们关爱,热心的大娘大婶更是给我们以家的温暖。
连队的中央,有一口井,供全连使用。清晨,在井台我们曾无数次激醒朦胧的睡眼,晚上,从井中打水大家冲洗去一天的尘埃。休息日知青们常来井边洗衣服,偷懒的大男孩也有乘机找个搭车的。
马号、马圈在连里最南边。最多的时候,连里的马群繁殖到两百多匹马。那些刚落生的小马驹,大大的眼睛短耳朵,枣红色的皮毛,圆圆的小屁股,摇摆着小尾巴,着实让人喜爱。小家伙不停的跑,欢快的跳,在马圈内外乱窜,彰显着初世的欢快。
马群出牧,场景蔚为壮观,200匹军马冲出围栏,奔腾向前,其势勇不可挡;马蹄声隆,军马嘶鸣,恰似惊雷震憾;牧马人,骏马戍装,实为巾帼之杰。
大车班远行,几掛马车齐聚连部门前待命,年青的车老板,一色的“白回力”,长鞭震响荒原,马蹄踏碎征程,军马连的“白回力”曾传遍了“设字205”。
机务和场院在连里东南部。清晨,红日初腾,朝霞映旷古荒原;征雁续飞,呈候迁过往长客。机车轰响,搅醒了千年梦境;铧犁起处,翻卷出万亩良田;春风吹佛,给荒原换上新装。
一条农机大道,直插农田深处,有棵大桦树是道路的终点,巨大的树冠,遮住了半边天。上工集合,午饭休息,人们在这里停留;收工回连,大桦树又给我们指示着方向;机车检修,材料准备,春种秋收,大树下展现的是繁忙与丰收的画卷。树下虽没有一砖一瓦,却是我们心中的殿堂。
四周是草地、原生态的湿地、树林和广袤的农田,军马连置于其中。
仲夏之季,农工忙于田间,机车航于麦浪;群雁在这里驻足,狍子曾结队穿行;野鸡啼鸣声声,狼群嚎叫阵阵。草地上野花朵朵,大地里麦浪滚滚;野花朵朵争艳,麦浪滚滚飘香。
傍晚,躲在云层后的太阳,喷撒一抹醉人的晚霞;马群归牧,机车回场;农田与天际相连,草地共麦浪一色;夕阳镶在天地间,丹青绘于大地上……
这就是记忆中的“设字205信箱”军马连。
“俯抑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陆续我们离开了这块黑土地,离开了青春流淌的地方,留下的是青春的岁月,带走的是心中的记忆。
岁月更叠无耐须发变白,
青春虽逝难忘知青情怀。
2011年夏携妻重新踏上了这块黑土地,去追寻己逝芳华,寻找当年的记忆:连队、宿舍、马群、草地,己经没了踪迹,大桦树也只留在了记忆里。
春风吹佛大地,北大荒依然是那样的葱绿,夕阳依然是那样的醉人。黑土地在发展,“205信箱”在变迁,场(团)部迁了新址办公大楼,家属区己是楼房栋栋。宾馆、旅店矗立道旁,街心公园,白玉兰街灯……小城镇雏形已经呈现。水泥公路取代沙土道,向更远处延伸而去……
连队故友用私家车,送我们离开了曾经记忆中的“设字205信箱”所在地。
设字205信箱军马连许国庆
2016年5月6日写于塘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