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后的第一次探亲 耿元生 1 马上就是春节了,春运正在高潮。这期间几亿人的大迁徙、大运动,尽管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目标:家。春节和家紧密联系到一起,好像春节就是回家。在外的学子借着寒假要回家看望父母;在外奔波辛苦了一年的打工者历尽艰辛要回家;甚至在海外的游子也不远万里要回家。挣钱多的乘飞机回家,白领开车回家,多数还是乘坐火车回家,有的农民工甚至骑摩托回家。看到浩浩荡荡的回家大军不胜感慨,为了什么?为了一个家。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回到北京,没有了回家的奔波,没有了回家的辛苦。但是不免回想起下乡3年后的第一次探亲。 1 那次回家探亲虽然不是春节,但是一路也是很辛苦。从连队坐马车到团部,在团部搭车队拉粮的大卡车到鹤岗。那时没有订票只说,只能到车站排队买票。卧铺买不起,只能买普通票,好不容易排到窗口买通票到北京,但是已经没有了坐票,只能买同等价格的站票。从鹤岗到哈尔滨只有400多公里,但是那时的绿皮车开得很慢,几乎是站就停。这样这400多公里站了将近10个小时。那时腿折刚恢复不久,站时间长了腿就肿得老粗,袜子把脚脖子勒出一道深槽。没有办法,只能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坐在自己的行李包上,没有坐一会儿,到站了,携带这大包小包的乘客有下车的,有上车的,都在挤,自己只有贴在另一侧的车门等着火车启动。好不容易挨到了哈尔滨,还要中转签字,又是排队又是拥挤。办好了签字,还是没有座位。还好,从哈尔滨到北京的火车不是见站就停,速度还快一点。但是也只能在火车箱连接处坐在自己的行李包上。快到沈阳了,很多人开始往车门口挤,看来到沈阳下车的人多,于是挤到车厢里。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从行李加上拿去行李,赶紧帮助她把行李拿下来,等她一走,终于有了个座位可以舒服一点了。就这样晃晃荡荡,慢慢悠悠,时而迷糊时而清醒地过了一个夜晚,天亮的时候终于到北京站了。 1 出了北京站,闻到了清晨各家生火做早点的煤烟味道,深深吸了一口已很久没有闻到气味。北京,我回来了!但是也开始迷茫。那时父母已经随单位搬迁到了河北宣化,三姐清华毕业分到了内蒙古,小哥到了煤矿,妹妹到了云南西双版纳,只有在北京运动队的一个姐姐。和平里那熟悉的家已不复存在,家在哪里?亲人在哪里?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啊,已经不是北京人了,我在北京已经没有家了。 1 这样,在姐姐家住了两天,见见发小,不论怎样,他们在北京还有个家。父母就是家,于是又乘刚火车到了宣化。父母的单位在离宣化18里的洋河西(记不住小地名了)。按照父母信中所指,出了火车站到洋河桥头做一趟长途车,终于到家了。这是一栋一栋的红砖平房,父母的房间在一排房子西头第二间,是一个里外屋。这就是家,只有越发年迈的父母,没有兄弟姐妹。这个家是那么陌生,没有了父母备课的书桌,没有助教来请教教学的身影,没有了兄弟姐妹的欢歌笑语。可是我回来了。尽管经过动乱父母没有那没多话语,但是怕我吃不惯有一股怪味的胡麻油,拿出仅有的一点菜籽油合馅包饺子。这就是父母,这就是家。对我,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父母自己要生火做饭,没有蜂窝煤,也没有煤球,于是父母借了一架板车,我去买了一车煤末,掺点黄土给脱了一批煤饼,可以烧一段时间了。这点活对于下乡脱过坯、扛过麻袋的我来说这点活不算什么,但那时父母已经年近60,真不知道他们平时是怎么搞的,真的难为他们了! 1 这就是我下乡后的第一次探亲。 2018年3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