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9443|回复: 33

史家胡同博物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20: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名山小老杨 于 2013-12-7 20:36 编辑

   在灿如星河的人类城市文明史中,北京的胡同闻名遐迩,魅力独具。
   它包含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基因,以特有的空间形态贯通古今,成为中华文化的厚重载体,它是仍在生长的居住环境,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魂牵梦绕的家园。
                        —摘自史家胡同博物馆《前言》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的时候,一张张熟悉的老照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文物,仿佛时光倒转,让我重新回到了童年时代。我在史家小学读书六年,每天往返一公里长的史家胡同,几乎每个门洞都非常熟悉。在这个普通的胡同里,居住过不少名人,也居住着平民百姓,著名的北京人艺诞生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胡同里演绎了不少精彩的人生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IMG_1822.JPG
IMG_1630.JPG
IMG_1770.JPG
IMG_1780.JPG
IMG_1665.JPG
IMG_1635.JPG
IMG_1663.JPG
IMG_1654.JPG
IMG_1636.JPG
IMG_1637.JPG
IMG_1674.JPG
IMG_1690.JPG
IMG_1692.JPG
IMG_1698.JPG
IMG_1743.JPG
IMG_1746.JPG
IMG_1752.JPG
IMG_1753.JPG
IMG_1759.JPG
IMG_176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21: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7 21:30 编辑

    从历史意义看,胡同记忆,也是城市记忆;胡同文化,也是城市文化。杨捷兄话说史家胡同,给人带来关于“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思考。
    城市记忆,不仅是一种集体记忆、历史记忆和社会记忆,还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认同,可谓城市记忆中的一种自我主体意识,其根源在于城市文化的自我同一性。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展示,也是警示。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既有城市记忆的丧失,也见文化认同危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2: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胡同记忆,难得的摄影佳作。谢谢马雁的精彩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mym 发表于 2013-12-7 21:34
“小老杨”《走进京城胡同》帖从不同视角向大家展示了京城胡同文化,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位知青二代专业摄影 ...

建议马雁单独发一个主贴,不和小老杨的“史家”掺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2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小老杨 发表于 2013-12-7 22:20
珍贵的胡同记忆,难得的摄影佳作。谢谢马雁的精彩跟帖!
杨捷:
     拍摄“史家胡同”不错,早就听说“史家胡同”的名气,也多次有意走过,去寻找历史的气息。史家胡同51号院不久前被国务院从洪晃手里收回了,表明老乔家在史家胡同的历史终结了。
476bdd0at7d952f416540&690.jpg
史家胡同51号院
      四连搞过一次聚会,就是在史家胡的一个大院(梅园宾馆餐厅?)。据说老华同志住过的,老华之前谁住过就不知道了,资料上说是刘墉的故居,资料上没说老豆家住过,几进的院子可真大,绕来绕去,不觉得方便。
       前几年你送我的一本你们“史家小学”同学写的集子,很好看,还有你和濮存昕的文章,不妨作为“史家胡同”传承的文化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0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是北京人的痛。高楼大厦不知道是代表文明,还是对文化的吞噬。没有胡同的北京其实已经不再北京,只是首都。没了弄堂,上海也是如此。幸好还有些类似宏村的地方隐于村镇,但愿城镇化不再以消灭民居文化为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1: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olderworm 发表于 2013-12-8 01:04
胡同是北京人的痛。高楼大厦不知道是代表文明,还是对文化的吞噬。没有胡同的北京其实已经不再北京,只是首 ...

  “胡同是北京人的痛”,张倩说得何其好啊!今天当我再一次走进史家胡同的时候,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几十年没变的老房子,陌生的是几乎面目全非的史家胡同,史家小学对面的一大片平房四合院现在已经盖起了五星级宾馆,胡同路面展宽了几倍,哪里像什么胡同?原来整条胡同只有北京人艺和北京卫戍区两幢楼房,现在已经盖了十五幢楼,好几家宾馆挤在原本安安静静的胡同里,全国妇联的几个下属单位、东四交通大队、街道办事处等多家政府机构跻身于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著名作家凌叔华父辈留下的老宅院,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中西合璧的花园,文革后变成了幼儿园。没有胡同的北京其实已经不再是北京,城市文化从何谈起?但愿北京能多留住胡同、留住历史、留住文化,留住北京人对胡同的依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1: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名山小老杨 于 2013-12-9 17:39 编辑

   老豆说的史家胡同53号院,荣毅仁、华国锋曾在这里居住过,有一段时间变成了“好园宾馆”,现在不知哪位领导在住。史家胡同51号院,原章士钊的宅院,后章含之和乔冠华结婚后一直住在这里,洪晃2006年自导自演的电影《无穷动》就是在51号拍的,章含之也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现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已收回了这个宅院。
IMG_1614.JPG
IMG_16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11: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小老杨 发表于 2013-12-8 11:02
“胡同是北京人的痛”,张倩说得何其好啊!今天当我再一次走进史家胡同的时候,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 ...


北京老胡同,也是北京人的最爱。即将消失的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在城市的扩张中艰难的生存着。
记得76年、82年去北京时,在东城区朝内南小街禄米仓胡同,文巧家住过,非常漂亮的四合院,很有趣味,几户人家居住在院内,老大妈坐着小板凳在院内聊天,洗衣服,摘菜,洗菜,京腔京调,很悠闲。多彩的百姓风情,让人感觉胡同内充满着鲜活的诗意,蕴含着浓郁的平民气息。但愿能多留住北京胡同,留住北京人对胡同的依恋与不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14: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孙刚元 于 2013-12-8 14:27 编辑

好照片好照片!!!有诗为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10:37 , Processed in 0.0235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