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7674|回复: 10

画配文(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3 2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2 编辑

    画配文(1)
生命与时空的对话

油画:潘蘅生   配文:陆亚平

    这是一幅“知青油画”,潘蘅生创作的《奋斗渠》。
    也许你会说豪迈,也许你会说悲怆,也许你会说荒唐,但只要你有过那段经历,面对这幅油画,总会读到一种精神;尽管今天你有着不同的境遇,面对这幅作品,总会激起一份感动;也许还会有更多的也许,这正是一幅美术作品的成功所在,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他们是谁?他们是京、津、沪、浙、黑下乡知青,他们是转业军人,也许他们之中还有“盲流”和“二劳改”。但此时此刻,他们有着同一个身份,脸上有着同一份凝重,心中有着同一个信念:向荒原开战!向命运开战!他们都是北大荒的开拓者。
    画面虽然是静止的,我们却从粗砺的笔触中,看到力量的韵动;色调虽然是冷峻的,我们却从凝重中,感到热流的涌动;人物虽然是无声的,我们却分明从拙朴的造型中,听到今天与昨日的对话,听到青春与大荒的对话,听到画外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1.jpg   
奋斗渠    作者潘蘅生,1969年下乡北大荒的上海知青。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2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2 编辑

    画配文(2)
睡在麦堆上
油画:王亚卿   配文:刘琪

    第一次看见“水中月”这幅油画,心灵为之震动。因为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的知青生活。一个如花似玉的女知青蜷曲在水中的麦堆上熟睡,右手紧握一把小镰刀,远处的水面上飘着几根麦秸,说明这块地的麦子已经基本上抢收完毕,衬托出当年“用小镰刀战胜机械化”的麦收大会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亢奋口号;收工的命令已经下达,劳累了一天的她终于感到了疲劳,来不及放下左手中那把刚割下的麦子,倒在麦堆上就睡着了。
    高昂的激情和斗志戛然而止,自然的规律、人的生理规律是无法抗拒和战胜的,尤其是疲劳和瞌睡。水面上的月亮闪闪发光,有着朦胧、梦幻、静谧的感觉,但也有缕缕忧伤怜悯。
    作为写意焦点的水面上的月亮既能现实地反映劳动的艰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会战常常是早四出工,晚八回家,月亮已经挂在头顶了。同时月亮也可有多种隐喻,可代表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想不可及的天上仙境,静谧的环境和画外那种弥漫着悲壮“英雄主义”的会战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几十年过去了,水中捞麦对许多兵团知青来说,仍是刻骨铭心的抹不去的记忆。

2.jpg
水中月     作者王亚卿,1969年5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现是旅美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22: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3 编辑

    画配文(3)
心灵的洗礼
油画:李斌   配文:国荣

    在北大荒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洒下过知青的汗和泪,播下过知青的爱和恨。回想起这经受磨难而又眷恋的第二故乡的生活,心中涌起的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复杂感情。
    然而,《青春叙事·知青油画展》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李斌的油画《油灯的记忆》,便是这样一幅佳作。我也是知青中的一员,曾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务农,那时候渴望的事情很多,比如锄地时渴望酸梅汤,嘴馋时想吃上海小馄饨,收工回来企望能够享受一次热水浴。
    因此,当我看到李斌的《油灯的记忆》,就觉得特别的美,画中朦朦胧胧的洗浴情景、温馨的个人秘密空间,特别是那面圆圆的小镜子,将知青爱美的本性,真切、完美地袒露出来了。

3.jpg   
  油灯的记忆    作者李斌,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现为旅美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21: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3 编辑

    画配文(4)
水利工地午餐
油画:潘蘅生  配文:俞懋锦

    用奋斗渠会战场面来表现知青,最能体现环境的恶劣性、劳动的艰苦性,和知青身上具有的坚忍不拔的特性,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作者创作构思的高明之处。
    凡是参加过水利会战的知青,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农业学大寨,冬闲变冬忙;面迎风雪站,脚踏冰雪干。1975年冬,农场集中6000人会战奋斗渠,我们连队分到的一段任务就是要在荒草甸子中挖出一条长约100米、宽10米、深5米的渠道。
    北大荒的冬天,零下30多度,冻土层坚硬得像石头似的,二、三十斤重的铁镐,狠命地刨下去,会冒出无数火星,地上却只留下一个白点。我们采用爆破作业,先把钢钎烧红,再用铁锤将它在冻土中打出很深的炮眼,每隔一米一个,至少要打几十个,然后往里装炸药、雷管。待一连串爆破以后,躲在远处的拖拉机、人马一起上,沟里冻土炸得像乱石堆似的,似巨石般的大冻土块就用钢缆绑好,用拖拉机拉出渠外;小一点的就用粗绳绑住,许多人像拔河一样地拽拉……
    工地上热火朝天,大家把棉衣脱了,头上、身上直冒汗。稍停,头发上、眉毛上就会结一层霜。中午,就在工地用餐,马车送来午饭包子,大伙就席地而坐吃包子。这包子还得快吃,吃得稍慢一点,就会被冻得梆梆硬了……

4.jpg
午 餐       作者潘蘅生,1969年下乡北大荒的上海知青。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22: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3 编辑

    画配文(5)
成熟的向日葵
油画:许江   配文:叶青

    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并将它定为国花,现在俄罗斯把国花仍定为向日葵。“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如同向日葵浑身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不停地追逐太阳,我们用热情、执著不停地追逐理想。
    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就是他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成熟了的向日葵。画家笔下的一地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景象,一种境界,使人印象极深,尤其是周围尽是“叙说青春、青春叙事”作品。成熟的向日葵,饱满而沉重,自然垂地而无法向阳了,这是自然规律,有成果时,并不光彩,也不鲜艳。
    它们用坚毅和不屈的身体,站在坚实的土地上,像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和一个人,用尽所有能够站立的力量来回报。

5.jpg

葵 园       作者许江,1973年下乡知青,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22: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4 编辑

    画配文(6)
激情与反思
油画:沈嘉蔚    配文:朱国荣

    从《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投入创作时,激发的英雄精神和豪迈气慨。虽然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文革”美术的某些影响,但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不是空洞的,更不是杜撰的。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当时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和教育作用。
    一本厚厚的记载着四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油画文献》中,没有一篇谈论“知青美术”的文章,只刊登了一幅沈嘉蔚画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而收集了五百多件作品《新中国美术50年》大型画册中,“知青美术”作品,甚至连一丁点的立足之地也没有。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果说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是激情燃烧所致的话,那么在知青潮消退以后的“知青美术”,理应进入冷静的反思。然而,它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甜蜜、一种诗意,这既表明了知青们对苦涩的生活筛选后,保留下来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反映出“知青美术”在内涵上缺乏深度,特别是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和对心理活动的准确把握。

6.jpg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作者沈嘉蔚,1970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为旅澳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2 编辑

    画配文(7)
真人真事
油画:王国斌   配文:叶青

    叙说逝去的青春,有些是快乐的,有些可能是痛苦的。“青春叙事”知青油画展,近50位知青画家的近200幅作品中,这是其中有一幅名为“我的前夫”的油画作品。油画前,围聚着一批又一批的老知青。
    有人说:让人震撼心灵的油画,它让“秋天”含泪。
    有人说:她是我的妹妹,我们的妹妹……
    在画家与知青交流座谈会上,有人问油画的作者王国斌:你的“结婚”那幅作品,画上的绣花鞋要表现什么?
    旅美画家、知青作家陈丹青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她已经嫁给农民了,这些嫁给农民的城市女孩子,婚姻多难以维系,很可怜。我下乡的时候,就看到和我们一起插队的最漂亮的一个上海女孩子,第一个嫁给了当地农民。
    旅美画家、大荒知青李斌说:现在展出的这幅结婚题材的作品,其实是改过标题的,原来的标题是:“青春之歌”,现在叫“我的前夫”。当初在斟酌这幅作品名字的时候,我还有个更针对性的名称,叫“嫁到村长家”。
    这是一幅有着很深思想内涵的油画作品。是河北画家王国斌根据真人真事而创作的。画中女主人公也到了现场观看。据介绍,此幅作品在北京展出时,也引发了老知青很大轰动和共鸣。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任何艺术创作一定要源于生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一定要取之于真实。

7.jpg

我的前夫       作者王国斌,1974年下乡河北农村插队。现为职业画家,中国美协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2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2 22:19 编辑

    画配文(8)
家书抵万金
画\文:刘广海

    在广袤的北大荒原野上,曾有过几十万的知青足迹。知青当年情景再现,是自己一直热衷的题材,笔下画得最多的,还是黑土地、向日葵、拖拉机……那段知青生活,成了生命中抹不掉的青春底色,那些青春意象,也在画作中屡屡浮现。
    《家书》、《红色记忆》和《向日葵》,可以说,这三幅油画都是我的泣血之作,因为里面有我的忧伤,有我的快乐,有我全部的青春岁月。而其中最能触动人心灵的,就是那幅《家书》描绘了一个女拖拉机手,躺在没有开垦完的野地里,手里握着一封拆开的家书,而另一只手则挡在脸上,是在挡刺眼的阳光,还是在拭眼底的泪?很多看到这幅画的人,都不能不为之动容,甚至流泪。
    其实这幅画画的,就是当年我自己的经历。我在武装连的时候,经常过的是“早起两点半,地里三顿饭,收工看不见”的生活。有一次割黄豆,割了一上午,我却一垄地都没割到头,眼看着已经开饭了,自己又不甘心落在别人的后面,真是百感交集,便扔下镰刀,一个人躺在地垄沟里,看那蓝天上的白云、看那刺眼的阳光,开始想家,开始流泪... ...

8.jpg

  家 书 作者刘广海  1969年从齐齐哈尔下乡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现为著名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6: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般不轻易流泪,看到这几幅画,立马会想到昨日的自己,刻骨铭心,刻骨铭心的付出说与谁听,只有伤心的泪水暗暗擦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1: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6 21:37 编辑

画配文(9)
队里的“大客”
画:尤劲东     文:叶青

    这一幅油画的标题是《运货车》,是知青画家尤向东2006年创作的。近年来,令人欣喜的是“知青美术”的创作开始摆脱乌托邦的思想,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毕竟广阔天地不是伊甸园。
    美术与文字的功能最大的不同是,美术靠形象说话,而不便于叙事。尽管古今中外有许多是叙事的,但是要观赏者真正明白,最终还是需要文字来解释。如你不了解希腊神话,就无法读懂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名画讲述的故事。
    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突破,包括了对叙事方式的突破,它要求观赏者自己来解释,也就是说,将观赏者从被动的位置,推到主动的地位,通过画家提供的图像,来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来观赏和理解作品。
    于是,这就给“知青美术”的创作与观赏,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相象空间。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多元、直率,甚至戏谑、调侃的背后,也许隐藏着某些人生的哲理。
    行文于此,并未涉及对作品的理解与品读,一是这幅画中场面,每一位知青都亲身经历过,也一定有难忘之事;二是试图留出空间,邀请坛友自己来解读,来叙述自己的感受。
    如何?诸位不妨一试。

9.jpg

  运货车   作者尤劲东   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建设兵团的北京知青,现为职业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10:54 , Processed in 0.0217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