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7800|回复: 15

庐山行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6 16: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11-17 11:18 编辑

                                             庐山行日记


    近日整理书房,发现一册24年前的日记,见有数篇赴庐山休养的文字。勾起一段愉快回忆。

1989年8月9日 星期三(多云)

  下午七点十五分登上申江轮,赴庐山。
  放好行李,走上甲板,凭栏眺望江面景色,真是心旷神怡。船出吴淞口后,江面逐渐开阔,晚风习习,驱散暑热。晚十点,我们在小桌上摆满了从家里带来的佳肴,大家频频举杯,祝愿旅途顺利,欢声笑语不断。

  小酌后,有人兴致仍浓,玩起了扑克。有的则到甲板上,靠着栏杆闲聊。我睡上铺,离灯光较近,是看书的好位置,津津有味地读到深夜。入睡前,仰望夜空,星光闪烁,半月正明。待我们返沪与家人团聚时,月亮也将圆了吧。

8月10日星期四(多云)

  早晨六点醒来,从舷窗外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洗漱后,登上甲板,做一套体操,心情舒畅。
  六点四十五分,船近江阴,岸上厂房、烟囱、绿树历历在目,显得生气勃勃。江轮逆流而上,远处一条帆船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渐渐地,似乎融进地平线,仿佛驶向天边。不由想起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下午四点四十五分船近南京。长江大桥的影子终于望见了。甲板尾部已挤满了等候照相的人。一时间,游客们都变得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不知哪来的那么多照相机,全都张开了镜头。雄伟的长江大桥近了,近了!啊,一下子,钢铁巨龙从我们头上越过了,所有的人都抬头仰望,有的忍不住欢呼起来。大桥在我们身后了,成为壮美的背景。这是照相的最佳时机。我们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下子变得那么敏捷,配合得如此默契,迅速站好好队形, “咔嚓!咔嚓!”连照两张。终于如愿以偿。

  晚餐是这次航行中的又一个高潮。因为明天下午就要到九江了,所以我们把带来的食品全摆上了小桌,几瓶酒也全部打开。此时江风送爽,我们精神焕发,频频举杯,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8月11日星期五 (晴)
   昨晚十二点睡下,今晨五点半就醒了。瞧着邻铺的朋友们睡得正香,我有点羡慕,躺到六点钟就起床了。天气晴朗,江面上一点雾气也没有,天空清澈,朝霞映红江面。我在甲板上做了一套体操,意犹未尽,再练了一会俯卧撑,出了一身汗,浑身舒坦。

  人人盼着早点到达九江,不巧,轮船晚点两个小时,直到下午四点半才靠上码头。船一停下,舱里变得特别闷热。室外是35度高温,舱内至少有36度。出口的通道十分拥挤,人人提着行李,沿着曲折的扶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行速极慢。足足进行了半个小时,好不容易上了岸,衣服早已湿透。我觉得这半个小时出的汗,比船上两天流的汗还多。一踏上九江大地,立刻感到像蒸笼似的,热浪逼人。窄窄的街道充塞着各种车辆,沿街又摆满了地摊,小贩们使劲吆喝着招揽行人,船上涌下大批游客,整个街道都被人流塞满,简直举步维艰。岸边等候接客的人们,有的举着牌子或小旗,有的用手提喇叭高声叫着。旅客中也有不少人在焦急地寻找着伙伴,招呼声、应答声,此起彼落。码头上显得乱哄哄,令人感到热上加热。汗水一股股往外冒,擦也来不及。天气实在太热,就是坐着不动也会出汗,何况是提着行李在拥挤中艰难地行进。

  经过一番折腾,总算上了来接我们的车,原以为车上有空调,能凉快些。不料一坐上座位,就腾一下跳了起来,哟,座椅热得烫屁股。这辆小型旅游车,坐了21人,挤得满满的,连加座也都用上了,而且还塞满了行李,车厢内闷热不堪,我们满头大汗,脸色通红。大家不由埋怨道:“这车怎么不装空调啊?”司机打趣地说:“待会儿有自然空调”。来接我们的局工会老陈笑着解释:“九江这个地方被称为大火炉,夏天热得出奇。不过,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这烤人的火炉了,慢慢会降温的。”

  汽车开始爬坡上山了,老陈介绍说:上庐山要转很多弯呢,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登庐山》的诗,首句是:“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四百旋就是四百个弯嘛!谁有兴趣可数一数。经他这么一说,有人还真数起来了:一个弯,两个弯,三个弯……但不久便数糊涂了,因为转弯太多了。老陈又说道:当年毛主席坐车上庐山,汽车每拐一个弯,警卫员就往车外扔一根火柴棒,最后一共扔了四百根,这才算出有四百个弯呢。这可真有意思,可能事先知道每盒火柴共有多少根的。大家说着,笑着,汽车沿着弯弯山道往上开,邻近的山峰渐渐沉到我们下边了,明显感到气温也在慢慢地下降,凉爽多啦,果然是“自然空调”啊,妙不可言。车子开了一个半小时,我们到了海拔一千多米的庐山疗养院,这里附近有个电影院,据说每天放映《庐山恋》。疗养院所在的牯岭街被称为庐山的南京路,是这儿一个热闹地方。

  宿舍客厅里有电视机,沙发,走廊上铺着红地毯,室内写字台、沙发、衣橱、床头柜等家具一应俱全。每间房间都有卫生设备。美中不足的是,山上用水贵如油,浴室使用时,其它的水龙头就得暂停使用。庐山夏天凉爽,晚上睡觉要盖被子,避暑胜地,名不虚传。

  晚餐后痛快地洗了个澡,一路疲劳顿时消除。沿着石子铺成的小径,拾级而上,凉风吹来,浑身舒坦。望着绿荫丛中的住所和郁郁葱葱的峰峦,我心中真高兴,啊,我也登上庐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16: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11-17 11:22 编辑

8月12日 星期六 (晴)
  早晨起床后,步出室外,四周绿荫环绕,空气清新,令人心情格外舒畅。通往食堂的小径是一条沿着山坡的石阶,两边树荫浓密,相当幽静。看到这似曾相识的景象,蓦然使我想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师部宝泉岭招待所。我曾在北大荒度过十个春秋,1976年夏天,我在宝泉岭参加过一个月的青年干部学习班,那里也有这样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有这种绿树掩映下的青砖红瓦房。顿时,我对庐山产生了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上午八点,旅游车出发了。第一站是庐山博物馆。我们参观了毛泽东主席庐山旧居的卧室。室内摆设仍保持当年样子,房间布置朴素。引起我注意的,是那张很大的办公桌和悬吊的有着一个很大灯罩的台灯。它们令我想象伟人灯下阅文挥毫的风采。

  在八角亭(毛主席旧居的别称)门外的“鹿泉”旁,我照了一张相。
  博物馆内还收藏有历代文人诗画,陶渊明、李白、唐寅、朱熹、王阳明、苏东坡、康有为等人的手迹历历在目。

  出了博物馆,来到“庐林湖”。当年毛主席在庐山生活期间,天天早上在此游泳。现因山上水源珍贵,此湖已作为饮用水,不准再游泳了。我们在毛主席当年游泳下水处的栏杆旁合影留念,背景是郁郁苍苍的青山。

  走过庐林大桥,到了黄龙寺。寺内正殿地上的一个坑内有两块很奇特的石头,名唤“龙眼石”。导游说,它们看上去无大差异,却会发出不同的声响。真的?我们向一位老和尚请教,只见他手持一截木棍,颤颤巍巍地敲击两石,这两块石头的“反响”果然不同,一块听来是实沉沉的声音,就象木棍敲在坚硬的石壁上,另一块却发出像敲木鱼般的空洞声响。真是有趣!我也好奇地借过一根手杖,敲了敲那两块龙眼石,果然也奇妙地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响。

  黄龙寺外有一巨石,上面能站十来个人,颇引人注目。导游介绍了此石的传说:此山年年风调雨顺,万物祥瑞。有一年不知从何方来了黄、乌两条恶龙,频频作怪,山里百兽被扰得日夜不宁,于是奋起反抗。最后是蛇精用一块“降龙石”把两条恶龙给镇住了,所以说“强龙难压地头蛇”嘛,此石就叫“降龙石”。我们听了后,就忍不住在降龙石上走了一圈,导游打趣道:“别把降龙石给踩脏了,当心恶龙再飞出来!”把众人逗乐了。

  黄龙潭和乌龙潭都有山泉流泻,形成瀑布,虽然气势不大,但景致甚美。导游说,电视剧《西游记》1-3集中许多镜头就是在乌龙潭实地拍摄的。我想,大概是水帘洞的一些场景吧。此处奇岩怪石自然成趣,碧水潺潺清凉宜人,吸引了众多游人。我们也兴致勃勃地戏水攀石,照相留念,玩得非常开心。

  黄龙潭和乌龙潭之间有著名的“三宝树”。被称之为宝的三棵古老巨树,皆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两棵是柳杉,一棵为银杏,都长得粗壮高大,每棵树要四个人才能合抱。笔直的树干,十几米往上才伸出苍劲有力的枝叉,枝叶茂盛,团团如帏盖,气势非凡。导游介绍道:为何称之为“三宝树”呢?其一,柳杉俗称宝树;其二,银杏因其树种古老,历来被誉为“活化石”,亦称宝树;其三,这三棵树长了一千四百多年,历经磨难,至今仍枝繁叶茂,堪称国宝。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庐山时,曾打算伐倒这三棵大树,用粗大的树墩当圆桌与群臣畅饮。派了很多人砍伐,但始终砍不倒,只得作罢。故这三棵宝树愈显珍贵。我仰望着三棵不凡的老树,觉得它们像三位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树活千年受到历代瞻仰,相比之下,人生苦短,珍惜光阴,切莫虚度。人到中年,感触犹深。

  下午我们先到“花径”公园游玩。最吸引我的,要数白居易草堂了。一座草顶的白木结构古朴宅子,一湾碧水,满坡清竹,环境幽雅清静。草堂内陈列着介绍白居易生平的文字和诗人手迹,录音机里播放着抑扬顿挫、千古传诵的诗篇,伴着悠扬的古琴声,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还看到后人建造的“景白亭”,有一块巨石上刻着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花径”,相传为白居易所书。

  在通往“仙人洞”的路上,要经过“锦绣谷”,这一带山路弯弯曲曲,羊肠小道盘旋而上。一路上看不够的峻山秀岭,常常会奇峰突起,令人惊喜不已。登高极目,远山群峰尽收眼底。平静的湖水犹如一块块明镜镶嵌在绿丝绒般的大地中,阳光一照,像宝石般熠熠闪光,纵横的公路把大地划成一个个漂亮的几何图形,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一会儿,峰回路转,进了石洞,光线顿暗,空间变小,得弓腰慢行。出了洞口,豁然开朗,对面树林中行人隐约可见。我们不时停下,在几处险峻处照相留念。大约行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仙人洞”。以前读毛泽东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那时想象中的“仙人洞”颇为神秘。现在,“仙人洞”就在眼前,我几乎有点不相信,真没想到,这是个光线昏暗的石洞,洞外供奉着神像,洞内有两个水潭,玉石砌的围栏上分别刻着“琼浆”、“玉液”几个大字。水潭中央立着一个碗口大的蜡台,烛光长明不灭。水上漂浮着数张纸币,定睛细瞧,潭水清浅,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不少硬币沉在水底。俗话说心诚则灵,那些往水中投币的人,也许是把此举作为一种心诚的表现吧。离洞不远处有一个老君庙,里面供奉着太上老君骑着青牛的塑像。庙虽小,地上也摆放着“功德箱”。高开仙人洞,沿着山坡上行数十丈,见到了“御碑亭”。里面竖着一块巨大石碑,外围一圈铁栅栏。只见石上所刻碑文甚长,因隔着栅栏,看不清那些年久剥落,显得有点模糊的文字。导游给我们讲了一段“御碑亭”的故事:据传,当年朱元璋曾在此一带打仗。兵败,逃至庐山深处,遇一周颠道人。道人向他点化,嘱其不必气馁,将来必成大业,并预言可在南京统一天下。朱元璋深有感悟,后历经磨难,果然统一了中国。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心中不忘当年赐教的周颠道人,于是重上庐山寻访道人。但道人已成仙而去。朱元璋便命人在庐山建了一座“返仙台”,以志纪念。后仍觉得不够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再建此亭,并在石碑上刻了这段经历。听完这番介绍,我再仔细打量这块一丈多高,一千多斤重的石碑,就觉得它不一般了。当年要将巨大石碑运上庐山,想必亦很不容易吧。

  离开此处,我们又驱车来到“大天池”和“龙首崖”游览。所谓“大天池”,其实是两个长方形的小水池。池水也就一尺多深,里面养着石蛙。小石蛙看上去如蝌蚪,在水中游着。导游说,别看这两个水池外表普通,却有不凡之处:无论天气多旱,这两个水池都不会干涸;无论下多大雨,这两个水池也不会涨多少水。年复一年,均是如此。确实奇妙。导游还说,相传文殊菩萨当年到庐山时,看到匡庐山峰秀美,古树苍翠,景色迷人。美中不足是山上缺水。于是文殊菩萨用双手在地上挖了两个坑,涌出清泉,形成了了这两个“天池”。现在“天池”周围已筑上围栏,供人观赏。天池附近有个“护国寺”,现只剩一个空架子,已无寺庙样,像个长方形亭子。当地人说,以前护国寺香火很盛,文革中遭破坏。说到护国寺,亦有一番来历。据说,当年朱元璋被敌追赶到此,走投无路,匆匆躲进一小庙藏身。敌兵追至,四处搜查,不见人影,唯有这破旧小庙尚未搜寻。欲入,可一看小庙破旧不堪,门窗上结满了蜘蛛网,敌兵看蛛网完整,料定无人进去过,便到别处追赶。敌兵一走,朱元璋竟然从庙内出来。民间传蜘蛛与佛门有缘,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躲进庙后,房梁上一个大蜘蛛迅即在门窗口吐丝结网,骗过追兵,救了朱元璋一命。大难不死的朱元璋当了明太祖后,不忘救命之恩,遂重修小庙,并命名为“护国寺”。听毕此番介绍,我们对这只剩下空架子的“护国寺”不由刮目相看了。我心想,这明太祖跟庐山倒颇有缘份呢。
  下午游山,在“龙首崖”照相颇有趣意。“龙首崖”是一块凌空突兀的巨石,酷似老龙头,是个照相的好景点。一般游客都将“龙首崖”当作背景拍照留影,而爱好摄影小周,总喜欢别出心裁地选景。他建议大家轮流坐到“龙首崖”上,由他在十多米外的亭子里拍摄,效果会很佳。众人有些犹豫,一是担心距离太远,照片中人物形象小,不理想;二是有点害怕,那“龙首崖”凌空伸出,下面是万丈深渊,看了让人心里发毛。小周坚持说,他用的是中焦距相机,相片放大,人物形象仍清晰。并说,这个地方远距离取景有特殊效果,因为悬崖旁伸出一枝虬劲苍松,配以远山云海,正可显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意境。我经不住他的“诱惑”,也小心翼翼走到龙首崖上拍了一张照片。当时我坐在这凌空突出的山崖上,心口怦怦直跳,眼睛不敢看山下,只是平视前方,这倒也使紧张的心情平和了几分。几位女士也来了兴趣,她们在别人帮助下,也慢慢爬上“龙首”,她们还特意向我借了那顶红色遮阳帽,在蓝天、白云、青松映衬下,挥红色帽子,十分醒目好看。我们的摄影方式吸引了其他小组,许多人都兴致勃勃来效仿。连刚才怕出危险,大声劝阻我们的老贺也来了,他年届六十,是我们一行中最年长的一位。这时他被年轻人搀扶着,慢慢移至了“龙首”,照相时他的两腿明显地在发颤,大家都乐了。直到晚餐时,有人还笑谈此事。
   晚上看电视时,天气预报说上海气温高达37摄氏度,而我们在庐山避暑,是感受不到盛夏的酷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16: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3日 星期日(多云)
  昨夜十二点半突然一阵雷雨,霎时,风声雨声松涛声汇成一片。我第一个被惊醒,立即冲到阳台,抢收大家凉晒的衣服。在我的呼喊下,各宿舍都冲出人来抢收衣服。豆大雨点劈头盖脸打来,温度骤然下降,大家冷得直哆嗦。忙乱一阵,重新睡下。

  上午游览五老峰。从山脚下到第一峰路途最长,层层石阶似乎没有尽头,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峰回路转,山道弯弯,人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口干舌燥,双腿发软。登上第一峰后,后面几座山峰相隔距离不远,而且山路也不算陡峭,每到一个峰顶就可小歇片刻,故行进中不觉太累。第四峰是我们上午登高的终点,它海拔一千三百多米,是庐山第二高峰。在峰顶俯视,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万山千壑,尽收眼底。下面山崖上刻着“天地壮观”四个巨大的字,分外醒目。山谷中松涛阵阵,远处鄱阳湖平静如练,四周山峰云雾缭绕,真是气象万千,眼前此景,令人深感天地壮观啊!

  今天庐山迎客松处照相的经历,可谓此行中最惊险一幕。昨日“龙首崖”照相与其相比,只是小菜一碟了。“龙首崖”照相时虽然山势险峻,但毕竟是人坐在崖头上,崖头是与山坡连成一体的,总还有脚踏实地之感。而迎客松则是长在悬崖边的一棵苍劲的老松树(颇有几分黄山迎客松的风姿),只可远观而不可靠近。若真要在树边照相,那只能从山头爬下去,双手抓住石壁上的几株树枝,两脚蹬在崖边突出的几块岩石,一步一步向下移,才能到过树边。而此松偏又扎根在山崖上,树干伸向外侧,凌空无依,此时人若扶着松树,身体必然要离开山体,眼朝下一瞄,仿佛身子已从半空中坠落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我们小组小周、小刘、小丁个个胆大,居然敢如此冒险照相,让我惊得咋舌。他们还提议,男士都要这样照一张相,才不虚此行。女士则可免了。看着他们一个个气壮如虹的模样,我似乎没有退路,只得硬着头皮跟上。终于轮到我要爬下山头了,心中着实发毛。战战兢兢往下爬,双手使劲抓住崖壁上的树枝,两脚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下探着,紧张极了,心口直打鼓。刚爬到一半,突起一阵大风,觉得似乎要被风刮下山崖,唬得我汗毛倒竖,双目紧闭。定了定神,再慢慢往下挪动着。终于两脚踩到了树根旁,稍稍松了口气,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当时我身子紧贴着右面的崖壁,不敢伸出左手去扶那棵凌空的松树。此松向外生长,离崖壁至少有一米远,若要手扶松树,身体必然要离开岩壁。对面崖上手持相机的小周以摄影师挑剔的眼光纠正我的姿势:“手要扶着松树!” 我只得伸出左手勉强地够着树干,身子极不自然地弯向左侧。小周仍不满意,大声喊道:“样子太难看,左脚要踩在树干上!”在他的命令下,我只得一寸一寸地往左挪移,左脚总算踏到了松树,左手扶着树干了。这一来,我的身子就离开了岩壁,右脚所立之处,是树根与山体联结的那一点石土,我觉得身子已经腾空了,眼睛再也不敢往下瞄,心口怦怦直跳,紧张得要命,暗暗祷告:老天保佑,快点按快门吧,我好早点撤退。不料对面又传来了摄影师的命令:“表情太紧张了,放松一点,潇洒一些!”唉,能不紧张吗?这已经是我有生以来最大胆的一次攀登了,毕竟不是在照相馆啊。组长小刘在我头顶上传来了解围的声音:“算了,算了,在这种场合,要求不能太高。”他是对摄影师说的,大概已经看出我的恐惧模样了。此时,我为了装得潇洒些,勉强地咧开嘴,表示“微笑”。我知道,自己的笑一定比哭还难看。为装得镇定,我居然还举起了右手,摆出招手的姿势。但一定是很不自然的。到底是如何模样,等底片冲洗出来便知分晓。不管怎样,我将珍藏这张相片。“咔嚓!”我终于听到了这一响,照好了!我松了口气,赶快往山上爬,上面的朋友把我拉上崖顶后,都笑我脸都吓白了。我想这是真的。

  离开五老峰,我们又驱车到植物园。由于在五老峰逗留时间多了些,植物园我们来不及游览了,直接上了“望鄱台”。在导游指点下,我们在望鄱台遥望五老峰,看到另一番奇景:只见五座山峰合起来酷像一位仰卧的老人头。你看,一座山峰就像老人宽阔的额头,一座山峰恰似一道浓浓的剑眉,一座山峰犹如挺拔的鼻梁,一座山峰构成了棱角分明的嘴唇,一座山峰妙不可言地变成了厚实的下巴,还隐约可见几缕胡须呢。我们越看像,简直是惟妙惟肖,太有意思了!原来“五老峰”不是指五个像老汉的山峰,而是五座山峰奇妙地构成一位老人的巨型头像啊,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在蓝天的映衬下,这位“老人”的头像,显得端庄又带有一点威严,我深深地赞叹大自然的杰作。

  望鄱台比五老峰矮多了,站在望鄱台上仰望五老峰,同攀登五老峰感受大不相同。当我们奋力攀登五老峰时,一座又一座山峰被我们踩在了脚下,有股勇气在激励着我们向上攀登。越到后面,信心越足。这也许是经历了几处险峰后,心中反而踏实的缘故。现在遥望五老峰,但见山峰在云雾中或隐或现,显得多么高啊。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刚才登上过那云雾中的巅峰。

  望鄱台呈长方形,石栏围砌,在台上俯视鄱阳湖,水天相连,气势浩大。望鄱台上视野开阔,以蓝天、云海、青山为背景,如入仙境。导游说,当年拍《天仙配》电影时,七仙女起舞的场景就选在望鄱台。从望鄱台拾级而下,一路轻松,我们说说笑笑,走向另一景点“含鄱口”。含鄱口在山脚,导游风趣说道:“我们从望鄱台下来,这一路犹如从天上下凡到了人间。”含鄱口三面是山,一面朝着鄱阳湖,好像张开大口要把鄱阳湖水吸进来似的,取名含鄱口非常形象。

  下午,我们参观了“美庐”,这是蒋介石和宋美龄1936年以来多次居住过的地方。蒋介石以宋美龄的“美”字和庐山的“庐”字合起来为这别墅取名为“美庐”,并亲笔手书“美庐”二字。我看到一块巨石上镌刻着这两个大字。在“美庐”参观了蒋介石、宋美龄及陈布雷等随从的卧室,里面的陈设都依旧摆放。在蒋介石的卧室里至今还保存着一枚硕大的象牙雕刻,这是为庆贺蒋的六十寿辰,部下所赠。我们还看到了当年宋美龄的游泳池和一个防空洞。游泳池呈长方形,体积很小,约一个房间长短,现早已干涸,池壁青苔斑驳。那个防空洞阴暗潮湿,又无灯光,我们没进去。

  过了“美龄桥”,我们到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址——现庐山人民剧院去参观。那里陈列着许多有关庐山会议的图片资料,很吸引人。特别是看到彭德怀同志的照片和他亲笔写给中央的信件,使人久久不愿离开。我脑海里浮现起当年庐山会议的阵阵风云,心情很不平静。大家深切怀念这位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的共和国元帅。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16: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4日 星期一(晴)
  清晨五点钟我就起床了,因今天要赶早去三叠泉游玩。伙伴们尚在熟睡中,我蹑手蹑脚地推开房门,到阳台上看到繁星满天(庐山夏天似乎比上海亮得迟),喜上心头,又是个好天气!

  六点三十分,汽车准时出发了。这儿清晨气温有点像上海的中秋时分,我们身穿夏装,冷得有点发抖。汽车盘旋着开了半小时,到山上停下。通往三叠泉的路要步行一个小时,因为全是沿着山上开出的石阶行走,汽车无法通行。早闻三叠泉景观壮丽,就是累在来回途中。七点许,我们开始了“行军”。看来我们是今天第一批山中游客,山林寂静,小径曲曲弯弯,溪水淙淙流淌,一路鸟语花香。有时要踩着溪流中的大石头过去,人群里就会响起一阵欢乐的喧嚷声。过石板桥时,队伍前后拉开了距离,桥上的人回头望,只见山林中沿着小道而下的队伍时隐时现,小红旗在绿丛中鲜艳夺目,颇像电影里游击队员下山来。溪水清澈,石桥古朴,紫藤缠树,青山壁立,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溪流中有许多被水流冲刷成圆形的巨石露出水面,这种景象,我以前只在古代山水画中所见,现在身临其境,有人在画中之感,心情分外舒畅。可能是一天活动刚开始的缘故,又是在凉爽的清晨,精力充沛,所以行走速度较快。一路上,走下坡路多于上坡路,因为观看三叠泉是要走到山谷底,仰望飞流而下的瀑布,所以到三叠泉去,是从山上往山下走。过了一座石亭,山路开始陡峭。从上往下看,一级一级一米多宽的石价,两边没有扶手,盘旋着通下山谷。须小心移步,因为有的石价还很潮湿。越往下走,两边的山崖显得越来越高,我们体会到身处空谷的意境了。这显然与前几天攀登山峰的感觉大不相同,环境特别幽静空灵,我大声呼喊一下,山谷中立刻响起了美妙回音,这种情形过去只在电影里见到过。大家顿时兴奋起来,纷纷放开喉咙对着大山呼喊一番。一时间,呼声,回音此起彼伏,颇为热闹,大家都像孩子般欢笑起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精神焕发,仿佛变得年轻了。走着,走着,耳边隐隐传来哗哗的水声,转过几个弯,在靠近山脚处,我们突然发现奇迹般地欢呼起来:“看哪,瀑布!瀑布!三叠瀑布!!”只见从山顶上有一股飞泻而下的瀑布被突出的山崖隔断,拦成三截,瀑布势不可挡,飞流直下,冲撞在山崖上,溅起无数细小水珠,一股湿润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太阳出来了,水珠显出七彩的虹。三叠泉的第一叠与第三叠落差有120米,山谷里响彻瀑布的轰鸣声。较之三叠泉磅礴的气势,黄龙潭和乌龙潭的瀑布就显得如玲珑精巧的盆景一般了。我们兴奋异常,立刻选了一个拍摄三叠泉全景的最佳位置,依次拍照留念。

  再往下几十米便是山谷底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突出水面。山脚处,瀑布冲下来形成湍急水流,激起白色水花。到谷底去是没有路的,只能拉着树枝,踩着岩石,一步一步慢慢走下去。我第一次体验身处谷底的感受,这里溪水只在膝盖以下,游鱼清晰可见。我们干脆脱去鞋袜,淌水到中央,在一块大石上坐一会,两脚浸在水里,拿出毛巾,用清凉的溪水痛快地洗了把脸,真是舒服极了,一路疲劳顿时消除。高高青山,长长飞瀑,悠悠白云,清清流水,这一切都令人陶醉。我明白了,为何古代有那么多文人雅士寄情于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大自然的魅力竟是如此之大。我们在水中嬉戏,在岩石上拍照,玩得好开心。不知哪个在水里发现了石蛙,于是围上去捕捉。水声和笑声融在一起。石蛙外形同青蛙相似,只是后肢更发达,蛙爪上有吸盘,能吸附在岩石上,是江西珍贵的肉食蛙,不易捕获。有人逮到了一只,大家争相观赏,我还用手指在蛙爪上试试吸盘的吸力,真是有趣。忽然“扑通”一声,有人滑倒在水里了,随着一声惊呼,又爆发出一阵欢笑,落水者站起来,成了“落汤鸡”了,别人乐,他也笑,反正大阳一会儿就会把衣服晒干的。我们常把旅游称作游山玩水,前两天游了山,今天算是痛快地玩水了。8点钟下到山谷,9点半时才意犹未尽地上来休息。

  返程相当劳累。前几天的活动都是先上山,后下山。虽说有句老话:“上山容易下山难”,但在不是很险峻的山道上,下山总比上山轻松些。今日不同了,出来已有三个小时,回程是由谷底往山上走,体力已经消耗很多,早晨吃的两个馒头早就消化光了,肚子有点饿。日头高照,气温上升,归途显得艰难了。一千多级台阶,曲折盘旋,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谈何容易啊。来时走了一个小时,返程计划走两个小时。一路走走停停,速度明显慢了。每迈上一个台阶都十分吃力,腿肚子又胀又酸,加上口干舌燥,确实挺累。但心情舒畅,因为玩得很痛快。我想平时没有机会爬山,今天倒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反正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回去再洗澡吧。所以我的劲头很足。有三位女士实在走不动了,分别雇了一顶轿子,让轿夫抬着上山。她们是第一次坐轿子,我们是第一次看人抬轿子,都感到非常新鲜有趣。她们坐在轿子上有点不好意思,羞答答的,我们乐得哈哈大笑。
  中午11点20分赶到了候车处,汽车晚到15分钟,回到住处已是12点,正好开饭。


8月15日 星期二 (晴)
  上午游秀峰。秀峰为山南著名的风景区,“匡庐秀美在山南”。到了秀峰,我最大的心愿是想看看香炉峰及其瀑布。因为我从小就会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诗中的画面意境是多么迷人。关于“瀑布”这个词,我就是从这首诗中第一次认识的。多少年来,每次念这首诗,都会引起我对庐山瀑布的种种遐想,那生紫烟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瀑布,在我心中一直是很神奇的。今日有幸到此,怎能不去一游?听说看香炉峰的瀑布得先爬半小时山,有人就不想爬山了,因为昨日游三叠泉累得够戗,情愿在山下等候大家。我和几位同伴兴致勃勃地登山了。在陡峭的山路上,我们整整攀登了35分钟。今天的登山与昨日不同,昨天往返于三叠泉的山路上有林荫遮阳,今天却是饱受太阳直晒之苦。此处山道少有树荫,一路上汗水流个不停,衣服早就湿透,手臂被太阳晒得有点疼,口渴难忍。峰回路转处,偶见卖水的孩童与村妇,有一处在卖西瓜,我们买了几块,蹲在一边狼吞虎咽啃个痛快。稍息片刻,继续爬山。经过一番拼搏,终于登上山顶。我看到对面的双剑峰和香炉峰了。也许是因为离我们较远,看上去香炉峰的瀑布水势似乎没有三叠泉的宽大。两处瀑布的风格迥然不同,三叠泉的瀑布一波三折,跌宕激扬,飞珠溅玉;香炉峰的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远远望去,真像一匹银练从九天垂下。我地凝望那长长的飞瀑,心想:千百年来,曾有多少人遥望过它,赞叹过它啊!不由再次默默背诵起李白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想象当年诗仙面对壮丽河山吟诗抒怀的情景,心里非常激动。我终于亲身体验了望庐山瀑布的感受,多年的夙愿今日实现了。

  我们又去“聪明泉”看了,那也是电影《庐山恋》的场景之一。
  午饭后,驱车来到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位于五老峰南麓主,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养鹿自娱而得名。经宋代朱熹扩建,成为古代最高学府之一。我们在门口拍了集体照。书院内有许多碑刻碣石,还有吴道子所绘的孔子画像。在孔子像的两侧,陈列着其弟子颜回、子思、孟轲等人的牌位及画像。

  下午到九江市,游览市容。在甘棠寺参观了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操练水师的点将台。
  晚上九点,登上了申江118轮,开始返回上海。


8月16日 星期三 (多云)
  归途中,我望着滔滔江水,心潮起伏,回忆庐山之行的所见所闻,一幕幕难忘的画面都闪现在眼前,秀丽的庐山给我留下了美好回忆,也留下了一些难解之谜。记得在游文殊台时,导游周小姐曾向我们娓娓说起过庐山的三个谜:

  其一,每当月隐星明的夜晚,在文殊台往往可以看到夜空中有许多飞舞飘忽的闪光点,像萤火虫一样忽前忽后,但又不是萤火虫,也不是磷火,被称作“佛灯”,这“佛灯”现象至今仍是个谜。
  其二,庐山下雨时,据说有时雨点竟会向上“跑”,这是何故所致,也是个不解之谜。
  其三,庐山的大雾有时会发出一种美妙的声音,像琵琶的乐音一般悦耳动听,周小姐说她就亲耳听到过呢,这简直太令人惊奇了!但是什么原因,至今也是个谜。庐山的这三大谜,我以前没有听说过,它给庐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也更增添了诱人魅力。

   再见了,巍巍匡庐!在我不惑之年能有幸到庐山一游,真是高兴,这是一次快乐的旅游。
                                            (摘录1989年8月的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6 20: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脑勤,腿勤,手勤,天天记日记,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笔头越写越好,越写越顺,国荣的笔头可不是烂笔头。国荣留下了珍贵美好的记忆。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6 2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曾到庐山休养,也是坐江轮来回,但整整比国荣兄迟了一年。我也曾写下游记数篇,今读仁兄《庐山行日记》,勾勒匡庐奇秀景观,一展庐山山水魅力,感觉大处流畅,小处细腻,佩服之余,自叹不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12: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校长多年养成的好习惯,擅长动脑、动手、勤奋、好学,每日日记,令人敬佩!
正如颜逸卿老师所说:“感觉大处流畅,小处细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庐山及庐山高峰的赞叹!“在峰顶俯视,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万山千壑,尽收眼底。下面山崖上刻着“天地壮观”四个巨大的字,分外醒目。山谷中松涛阵阵,远处鄱阳湖平静如练,四周山峰云雾缭绕,真是气象万千,眼前此景,令人深感天地壮观啊!”
此处美景仿佛使读者也身临其境。欣赏国荣校长留下这么珍贵美好的记忆,让美好与快乐与大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18: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予民 发表于 2013-11-16 20:26
国荣脑勤,腿勤,手勤,天天记日记,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笔头越写越好,越写越顺 ...

  谢谢予民大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深有体会。上班时因工作所需,为避免出错,养成每天写工作日记习惯,日后翻查,很是得益。倒是退休后,生活闲散,反而疏懒了。此帖所记当年旅游往事,若非日记,许多细节肯定早已淡忘。今日读来,也算足迹实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18: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3-11-16 21:53
我也曾到庐山休养,也是坐江轮来回,但整整比国荣兄迟了一年。我也曾写下游记数篇,今读仁兄《庐山行日 ...

   多谢逸卿兄美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职场打拼,难得有一次旅游机会,很是兴奋。那时精力充沛,白天纵情游玩,晚上灯下疾书,来不及谋篇布局,精心构思,只是将所见所闻按时间顺序,一股脑儿记下,形成一篇篇“流水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18: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11-19 15:48 编辑
吴家云 发表于 2013-11-17 12:12
国荣校长多年养成的好习惯,擅长动脑、动手、勤奋、好学,每日日记,令人敬佩!
正如颜逸卿老师所说:“感 ...

  十分感谢家芸老师跟帖,此帖为当年旅游途中随意所记,想到啥就写啥,因而比较琐碎。今日重阅,回味昔日点滴感受,自己有一种久别重逢之感。谢谢你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9 02:52 , Processed in 0.0356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