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515|回复: 0

边走边唱(7)读《名山--永远的思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9 22: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边走边唱(7)
二麻子对上海战友说
--- 读《名山--永远的思念》
名山永远的思念.jpg


    《名山---永远的思念》----你给“2005相约北京”活动带来多少惊喜和回想。
    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上海朋友们在“秘密”的状态下,把它搞成了。在送至印刷厂的那天,张文楹电话里兴奋地透漏给我这个消息,说还要继续保密几天,因为还不知道最后的印刷效果。
    无论是“黄浦江篇”、“黑龙江篇”还是“寄语明天”都渗透着编辑组和上海全体战友的心血、心声。这是一份献给名山和名山战友的大礼。
    稍闲暇下来,细看了画册,更感到你们的真情用心。
我深知,这中间要经过多少细致、高效的工作,广发通知、大家理解、四处筹款、上门组稿、搜集照片、编辑稿子、图文设计、联系印刷、校对稿、找关系……  
    这是一件必须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工程,谁办起来心里都发虚,真是很难,很难。但它终于呈现在战友门的手上了。阅毕画册,更觉出了你们辛勤劳作的沉重份量。在这里,二麻子向各位致敬了。
    从局外人的角度用专业的眼光看,画册还不够“档次”,我也比照了收藏的几本有关北大荒的画册,其装桢、设计、排版、纸张和照片的质量都上乘。但那是还要花很多时间、再花很多钱才能做得到呀。谈到“钱”,又想多说几句。活动的准备阶段,一直在竭力争取不突破每人500元经费预算,不断的修改、舍弃原来的方案。比如“战友录”,最后每本价格只有2元多,如果花5元钱,可以做的更精致、更漂亮。一个纸袋也是2元多,没敢彩色印刷,一听说只印200个,把几家公司吓个不轻,别人动则印上万个。联欢会的会场的灯光、背景都不理想,本想花800元租两组台前照明灯,再花800元将整个舞台背景墙用喷绘成的幕布装饰起来,图案也设计好了,最后都割舍了。咱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已经是做的最好最好了,没有人会不满意。
    由“名山-永远的思念” 画册,我想到1990年回访名山活动、想到这次的“2005相约北京”,分散各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四连人,竟办成了那么多很多人想办也办不到“大事”。很多人问,你们四连怎么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真的是说也说不清楚。
看画册,回顾这次活动,我的突出体会:
                   “寄语明天”见真情
    看得出,这一个栏目是画册的重点戏。回望昨天自然是为了珍惜今天,为自己、为家庭、为战友寄语明天,“渴望在那么多的付出之后,有一个健康、快乐、和谐的生活”。
    可以想见,每个人在撰写自己的“寄语”的时候,满脑子剪不断、理更乱的情结,无从下笔。一旦写起来,积郁太久的那些当年的悲欢恩怨就会发酵似的膨胀起来,不倾吐出来就不得安宁。饱含泪水,心血为墨,写事实、抒真情。没有抱怨、悔恨,许多终生不堪回首、刻骨铭心的事件就那么一笔轻松带过,或根本不提及。他(她)们反而感念北大荒、怀念老战友,没有寄希望于明天的情怀,能做得到吗?
上海朋友很会生活,很在意生活质量
    看上海各次聚会的照片以及这次北京相会的情景,不少人都说,上海战友看上去面相不那么显老,衣着光鲜,精神状态好。这些,我相信上海战友不是在几天之内刻意做出来的。是对生活有信心的自然表露,是追求完美的生活积淀。
    那个年代只讲革命、讲奋斗,可革命和奋斗的意义、目的是什么呢?是革命到更革命的新阶段,是靠“专政”的手段,通过打倒一些人、消灭异己阶级来实现那个一万年才可能实现的终极理想,这实在不应该是一件要大多数人去做的事情。再也不要那些违背天性、人性的“革命”了。
记得我的衣服那时候多带补丁,当然是贫困所致,可为什么穿一件新衣服时反而不好意思,怕别人看见还要故意把它弄褶皱一点呢?“越穷越革命”?大麻子是我的挚友,但那时我和他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在“麻子”节目中,我写下了“以一种看似扭曲的心态抗拒那扭曲的时代”的句子,算是我的新感觉。
    年轻人,尤其是女青年,被抑制的爱美天性那时还是悄悄的流露着:把肥大的兵团服改的合体一点;王薇华大胆地穿上大花格衣服,立即获得一个“大床单”的外号,那是善意的作剧。男青年们冬天里穿一双高筒皮靴,再把它擦的亮光光,人立刻就精神气大增。发端于上海的“衬衣领子”,省布票、好清洗,翻在毛衣、秋衣外边的白领子、花领子,把人衬得整洁、干练,让我这个小地方来的人好奇一阵子。
    热爱生活、珍重生命、崇尚自然,是人类的天然追求。
    看,上海战友们的话多好:
    我祝福大伙健康的活着吧 --刘福成
    我自信还能再活一百年 ---洪荣莉
    一家人和谐美满,我们生活得很开心,真诚的希望大家都好。
                                                                                                  ---张慧珍
    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幸福,看你怎么抓住它---洪自强
比不上达官贵人富翁富婆,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可我们很充实知足—王美华
    尽情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吧!--- 姜起华
    我希望荒友们都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 陆玉蓉
    我衷心祝愿各位身体多加保重。合家幸福!--- 王薇华
    俱往矣,数生活岁月,还看今朝。--- 葛长根
    明天会更好----胡天佑
    我的家庭充满和谐、幸福的阳光,生活得很快乐。--- 夏黎明
让真诚、关爱、宽容和谅解和咱们在北大荒结下的友情永驻心中。
                                                                                                   ---陆玉洁
    朝霞和晚霞都是美丽的,永远属于我们。--- 周宣律
    记忆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明天 --- 画册“前言”
    让我们相互之间传递温馨的关怀和祝福,明天会更美好!
                                                                                        ---“寄语明天”
    由此想到那些因病过早离开我们的11位知青战友,八位是哈市人(哈市共有80位知青),两位是北京人、一人是天津人,看看上海朋友们(共有40位知青),还都四肢健全、鲜活有样。从北到南,构成了一条痛苦的分布曲线,这,难道不能说明点什么问题吗?真心的希望我和我的北方的朋友们能够有一些启发。
上海朋友很注意生活细节、很珍视家庭亲情
    几乎每个战友在“寄语明天”栏中的照片都是温馨的全家照、还有“丈母娘看女婿照”。这可能是应编辑组的要求,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上海战友更注重家庭亲情的生活惯性。
上海战友想事细腻、干事认真
    凡王双才寄发给我的照片,每张都有文字说明,都注明了照片中每人的名字。
    陆玉洁发来的参加活动的信息表格非常详尽,人员、住宿天数、车次、到达时间等等清清楚楚,让文巧、小秋她们几个具体安排接待的人明明白白。
    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注重“细节”,这也是我的感受和要效仿的。
    每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只要生活的快乐就好,别人不好说三道四。但谈到上海、上海战友,我还是认为上海朋友们在生活的很多方面的确是值得我称道和回味的,禁不住要说道几句。
***************************************************************
福成: 还活的海好吗?你小子就是不来北京,为啥呢?
好吃,你是出了名的,在团宣传队自己做菜,常回四连买豆油买粉面子,叫我为难,大骂你:刘粉面子、刘豆油,外加刘大巴掌!不过,秦关路15号那个阁楼加阁楼上1.5平方米的小厨房里,你做的半尺长的大虾太好吃了,你们夫妇一口不动,说你们“常吃”。再去你家,六个大虾就不够吃了。由大虾念及你和小芮。
***************************************************************
老蔫:  蔫性此生改不了吧?画册中的“2005北京”标志图案太好了,不作说明,我也能想到是你的作品。如果我早知道,就不会费力在别人的名片图案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变成了“四个垄沟在远方相连(四连),托起一轮红日(看不出是旭日还是落日)”的标志图案,太土气,不专业。如果咱俩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加工处理你的标志图案,定会锦上添花。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浪漫的、浓浓的三代人亲情。 这句话,成了四连经典口头禅。
***************************************************************
维耀: 没能来北京,当然是遗憾,大家都理解。记得1990年回访名山,你想的很细致、周到,给小朋友们带的玩具,张文楹一直背到名山。访问幼儿园时,是董文英、吴家芸把玩具送到小朋友门的手里的,希望在未来。大家惦念你。
***************************************************************
老邱、邱迷糊、邱玄乎:  文如其人,其人没变。你的短文中的“三邱”已经成为大家酒后谈资,我们已经“谈”了两次了。
    那年我去上海,带回你要北上的消息,京、哈的哥们盼着和你喝酒、侃山。
    你最爱称我窦二麻子,其实我人虽瘦,但面皮还是比较光整的,就叫下去吧。
    你家里的事,大家都很快的知道了,请自己调节,多保重。为来北京,你把一切都放下了。
***************************************************************
小洪: 文楹到北京的第二天就来我这里,很感念你和双才为他孩子制作了一个小轮椅,一下子为张文楹、郑安芬解决了大难题,够哥们!
    在北京,没少喝酒吧?看见你紧紧握住李福生的手,从餐桌到餐厅门口到大厅到大厅的沙发上,估计到深夜才不舍的松开他酸痛的手。
    老朋友见面那是一定要喝酒的。如你说,在北大荒,你学会了喝酒,那时年轻呀,大家都喝酒,二赖子和小旦的酒是出名的,喝的啥也不知道了,往肚皮上倒凉水都冒热气。有一年春节,我和文楹、小鲍几个没回家探亲的人在刘振汉家喝酒,喝白酒、喝色酒,不知深浅,回宿舍的路上,在雪地上躺成了个“大“字。
如今,都是五十开外的人了,酒一定要控制,酒也是“身外之物”,为自己、也为家庭。 小洪心永不老。
***************************************************************
建龙:“我们曾是黑龙江的农民”--- 最具特色的标题,实在、贴切,不论是你加上的还是编辑们选定的。
短文是以“我们”而不是“我”开篇。“我和李翠英”、“我家”、“我们”、“我俩”遍布短文。照片上的“我俩”、小外孙女和背景中的家什,一一向我传递着一种无修饰的家庭亲情。知道吗?打动我、启示我的正是这些。
    我1973年离开名山,和李翠英不曾相识,这次在照片上认识了。你们真的“生活得很幸福”,祝福你们。
***************************************************************
伟方:我的影集中还保留着你当年送我的“全身”照片,老朋友们每当看到照片立刻喊出“来、发”。整不明白为什么不叫“1、3”或“5、7”?照片未经过你的允许已经在放到了这次活动的“大荒流年碎影”光盘中。大概在1985年,我去上海,乘28路公共汽车,低头交钱买票。一声惊叫“小豆”,吓了我一大跳,哪里会料到你就是乘务员,一直到我下车,没再卖出一张票,一路谈笑。
    文楹在北京向我介绍了上海战友的情况,第一个说到你和你那没有窗户的特色小屋,特别提到你的乐观、自信情绪,我以为,这是最要紧的。
伟方,每个人的生活道路大不一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有北大荒这碗老酒垫底,还怕什么?
    “生活有时侯会泼给你一身寒冷,但一定会再给你一根火柴。”这是最新一期“作家文摘”中,作家冯骥才文章中的一句话,抄录下来,咱们共勉。
    你姐姐她好吗?你们姐弟俩要是来北京的话,就更热闹了。
    ……
                               2005年8月25日 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5-10 13:01 , Processed in 0.0257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