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7797|回复: 15

回访(8):做客盲流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2 14: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5-12 14:08 编辑

    回访碎片(8)
做客盲流屯

    回访黑土地,总惦着去北山脚下走走看看,因为那些个陈年旧事总在脑海里浮现,让我感慨不已,自然也有反思。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萝北县在农场北部边缘地区新建了不少“盲流屯”。“盲流屯”,是农场里人们的称呼,多少有点贬义,其实当年是县里新建的几个村落,星星点点散落在北山脚下公路沿线。这里曾发生过土地纠纷而惊动县政府与场部,出现过农民聚众闹事、偷盗粮豆等事件,也有过农机支援、互通有无、认亲交友等友好往来。
    那是一个燥热的中午,20年后我走到这里,本意是找寻当年土地纠纷时被我带人抓过的几位年青人,也好当面向他们道个歉,想要找到他们就得先找到当年打过交道的支书。可一走进屯子,感觉却是被大山的热忱包围着。
    我走进一片不知名的果林。红彤彤的果子如同灯笼般挂满树林,很诱人。那户人家门口坐着歇晌的老人却招呼儿子搬出木梯,让我登上枝头,吃了个够,末了又给我装了一兜子,让我带回去吃。哪能连吃带拿的,给钱,他不要。看到我的馋猫样儿,老人很满足地在一旁嘿嘿地乐了。听说我要找老支书,他儿子自告奋勇为我带路。
    路过一片林子,我抬头看,沙果满枝,顺手拾起一块石头投去,“沙沙沙”落叶声声,沙果没掉下,倒是清脆的女声传来,却不见倩影在何处。多年未到山里,竟没听明白她说的是啥,我问带路的小伙子,他捧腹大笑不已。原来看林的山妞不是在呵斥,她说,果子未熟,怕吃了害人!
    有人带路,找人不难,不一会儿便见到了老支书和几位中年人。说心里话,除老支书还有丁点儿印象外,其他人认不出来了。我忙递上烟,点上火抽着,再说明来意。谁知,我话没讲完,就把“山火”给点着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
    “这话是咋说的,提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事干啥?!”
    “这都过去多少年了,早没影儿了。”
    “俺们干的那些事儿,也挺缺德的。”
    “上海多老远啊,来一趟不容易吧!”……
    “瞎呛呛啥!都别站着了。”老支书连忙打住话头,一挥手,“没啥说的,走,进屋,喝酒!”
    山里人本来就很好客,更何况家里来的是远方稀客,主人尽其所有满招待,屋里屋外地忙乎开了,锅里煮着夏的火辣,干红辣椒烀着狍子肉,炖着野鸡猴头,炒着木须肉,擀着饺子皮,盛着大块大块熏烧得红红的野兔肉,山峰般地堆在炕桌上,捧来一箱三两口杯的鹤岗白(酒)。
    说实在的,我在黑土地呆了10年,也没见这般阵势,一时不知说啥好,却见又有人送来木耳、山蘑菇、山蕨菜,劝也劝不住,不吃谁家的都不行。我知道,就是当年坐小车带手表拿工资的公家人(政府官员),来这里谈判、划界时,也没享受过如此待遇。
    席间,我又谈及当年事,他们谁也不接茬,笑呵呵的,一个劲儿地碰杯夹菜,问长问短的,尽是家常事,嘴里叨叨的,也是儿孙事。我被山里人的热情所感动,也不知是自己不胜酒力,还是被久违的氛围所陶醉,反正是醉了。在那条熟悉又陌生的老山道上,对着大山手舞足蹈大叫狂喊……
    回到都市,虽离开了山区,却仍以山里人自居,旁人不解,以为是吃了西瓜又甩皮。我说,想念大山,是山里人的质朴打下的烙印。每当都市的嘈杂搅乱了心境,每当看见一张张画皮般的脸,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山里人……
(原载于黑龙江《生活报》2000年5月1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7: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客盲流屯,惦念大山人,颜兄,真乃性情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8 20: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卿兄不是被大荒酒醉倒的,是被大山人质朴的热情醉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0 13: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的盲流,就好像改革开放到城市打工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2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念胜 发表于 2013-5-12 17:36
做客盲流屯,惦念大山人,颜兄,真乃性情中人!

   念胜兄理解和厚爱,在下心存感激致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5-18 20:20
逸卿兄不是被大荒酒醉倒的,是被大山人质朴的热情醉倒的.

   卫东兄所言甚是,多谢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6 12: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在拜读一位名山荒友的小说,有一两章节专门写了“盲流”和“盲流屯“的人和事。
   回想起颜兄曾撰文“盲流屯”,翻将出来透透气。

   “盲流”和“盲流屯“,是发生在特殊时代的特殊事件。
   农场人曾经对他们神秘、远之、不屑。人,往往只看到他们的一面,却难以看到他们的另一面。

   回访老农场,节奏飞快,颜兄还抽空专门走一趟“盲流屯”,吃一肚子沙果,喝一顿“鹤岗白”,在山路上自我释放一回,满足了,得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1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土豆 发表于 2022-5-26 12:59
这几天,在拜读一位名山荒友的小说,有一两章节专门写了盲流”和“盲流屯“的人和事。
   回想起颜兄曾 ...

    沉淀的记忆,回访的碎片,窦兄翻出来透透气,在下不胜荣幸!
    农场职工称之“盲流屯”,其实是县里移民“新建点”。三年不征粮,其余全部自理。他们白手起家,开荒种地,故取名奋斗公社、愚公大队,可见其生存条件极差,耕作方式原始。
    由于双方都开荒争地,土地纠纷闹得很厉害。我带人抓过砸机闹事的小青年、偷盗粮豆的老娘们,参加过县场主持的纠纷调解、土地划界。划界后,才缓和了邻居关系,有了友好往来,有了农机支援,甚至结了儿女亲家。
    但当年面对的“盲流屯”,毕竟是白手起家求生存的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是需要同情、理解和帮助的。虽说时过境迁,但毕竟伤害过人家的感情。原本是反思而内疚,回访有机会去走走看看,当面道个歉,也是应该的,起码良心有了安稳。
    结果不仅蹭了一顿好饭,喝了一回大酒,还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豪爽,体验人性中的真善美,被其深深地感动着,自然就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7 11: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盲流”的政策,历史上能看到影子。其实上海的召稼楼,地名就用意彰显,鼓励吸引外来农民开垦滩涂,有年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7 14: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22-5-27 14:55 编辑

    召稼楼位于闵行区浦江镇,是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召稼楼文化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
    上海召稼楼古镇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五百年的人文历史,源于元初,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保留众多明清古建筑如“礼耕堂”、“梅园”等。“召楼三宝”有召楼大曲、召楼羊肉、召楼拆蹄。
    明朝工部右侍郞谈伦,曾在此建楼鸣钟以召农耕,因此名曰“召稼楼”,为上海垦荒第一楼。古镇市河姚家浜由西稍向东北走向,老街集中市河两侧,隔河相望。素墙灰瓦,深弄曲巷,“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处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00:03 , Processed in 0.08515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