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村民原本是英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名山家园管理员 于 2025-9-19 12:32 编辑

村民原本是英雄
---探访萝北兴东抗联交通站遗址
杜希刚
      1
    2023年4月,91岁的荆树有老人去世。他没有看到2025年9月3日大阅兵的震撼场面,更没有看到镜头里“杨靖宇支队”的鲜红战旗,但他带着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荣耀与世长辞。怀揣着对抗联老前辈的崇敬之情,我探访了老前辈的家乡---兴东村抗联交通站遗址。
    兴东村位于黑龙江西岸,东岸的俄罗斯群山连绵,看不到村落。陪同我的,是69岁的原太平沟乡农业科技推广站站长荆荣华。荆站长的爷爷荆成玉是最早的地下交通员,被日寇杀害。父亲荆树有从小就随父为抗联传递情报,被誉为最小的地下交通员。

地下交通站
    1939年春,东北抗联六军政治部主任冯仲云在兴东村,以“崔家大车店”为掩护点、“三家窝棚”为联络点,建立了兴东抗联地下交通站。“三家窝棚”,是指以种地为生的“崔家地窨子”、以打猎捕鱼养家的“荆家鱼皮沟”和以种菜为生的“孙家菜园子”。负责人由任伪村长的崔玉佩担任,他利用这个身份,组织交通站成员刘谷子、荆成玉、崔景庭、崔炳荣,孙山、荆福玉、崔丙贤、荆树有等村民,为抗联收集传递情报,运送粮食和急需物资,掩护将士往来苏联。
    兴东村穷,每家只有几亩薄地,打下的粮食还要按比例上缴“锄禾粮”。为支援抗日,村民经常把“好粮”藏在地里。收土豆时把大点儿的土豆埋在地头一角,收玉米时就用地里的秸杆盖住一些。一天,当联络员在窝棚外暗中观察的时候,几个伪警察突然闯入“三家窝棚”催缴“锄禾粮”。当发现家家的土豆只有牛眼珠子般大小,苞米都瘪瘪瞎瞎的,就舞刀弄枪地吼道:“好土豆、好苞米都弄哪儿去了?”荆成玉急中生智答道:“好的?你也不看看啥年头,好容易收点,黑瞎子掰,野猪拱的,收这点饿不死就算了。”伪警察明知挨骂,想发作一时找不到借口,只好收点劣质的粮食和土豆回去交差。
    在非常险恶的环境下,交通员和村民用多种方式传送信号。当抗联战士下山遇到伪警察在村里时,荆成玉的妻子苏英在第一时间向窝棚外的联络员喊:“凑什么热闹?外面的小孩儿到江边玩去!”或者“老鹞子叼小鸡啦,噢嘶。”抗联战士听到后就退出村外,等夜深人静时,再马驮人扛,把村民藏匿的土豆、玉米运走。在江边,至今还保留着抗联将士与交通站联络的“信号石”。这块近一人高的石头,是荆树有与父母发明的。如果情况安全,就在石头凹陷处放一块带眼的石头,石头眼儿里再放一块小石子,抗联战士到来时就可以放心进村。如果石头眼儿里没有小石子,抗联战士就迅速转移。用这种方式,荆树有和父亲成功掩护了赵尚志和陈雷等抗联将士安全渡江。
    由于抗联活动频繁,日寇对出入城的的行人盘查非常严格。为了给抗联送盐,村民开始把盐缝在马脖子上的套包里,可是由于盐太沉,走起路来迈不动步,套包还把马脖子磨破了皮。于是,村民又把盐用锅里的热水化掉,把衣服放水里煮,使衣服浸透了盐,然后再以串亲访友的名义把“盐衣”送到山上。抗联战士再用同样的办法把盐熬出来,用于伤口消毒和做菜熬汤。
    一次,荆成玉、荆树有父子赶着四匹马拉车上山送物资,荆成玉看着抗联战士锅里煮着草根、山野菜,心痛不已,一狠心把一匹马杀掉留给抗联战士,赶着三匹马回村。到城门时,伪警察喝问:“荆老蔫,你出去时四匹马,怎么剩三匹了?”荆成玉机智地回答:“我出去的时候就是三匹马,是你看错了”。这时附近有人过来帮腔证明,才躲过这一关。以后,敌人对出城检查更严了,“三家窝棚”的交通员暗中商量,在车轮胎里灌满苞米粒,在车底板下的隐蔽处挂上米袋子,想尽各种办法为山上抗联送粮送菜。
    抗战胜利后,荆树有一直生活在兴东村。对他的特殊贡献,祖国没有忘记,2015年,荆荣华陪伴83岁父亲,作为黑龙江抗战支援前线模范代表,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九三”大阅兵盛典。荆树有和当年的抗联模范代表一同乘车驶过天安门,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检阅。2023年,荆树有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年91岁。
2
隐秘的藏枪洞
    兴东抗联地下交通站,不仅传送机密情报、筹集给养和急需物资,还掩护抗联将士往返苏联。赵尚志、冯仲云、金策、戴鸿宾、陈雷、王明贵、李敏、李在德、柳明玉、朴英善等都曾从这里渡江。
   1940年底,赵尚志以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的身份从兴东村过江。1941年10月,赵尚志带领小分队回国执行任务,在兴东北4.5公里的大马河口附近登陆,来到“三家窝棚”抗联地下交通站。半夜时分,荆成玉等人备好吃的用的,赶着马车送他们前往西山杨树川。临行前,赵尚志看到年幼的荆树有冻得直打哆嗦,就把腰带解下来扎在他的腰上,并从怀里掏出一面“火镜”(放大镜)递给他说:“小兄弟,你稀罕够了,等我回来时一定要还给我哦。”许多年过去了,这面“火镜”荆树有一直珍藏在身边,而他盼望的赵尚志却再也没有回来。
   1942年9月,陈雷和战友奉命过江去苏联。途中遭遇敌人包围,在突围中两位战友不幸牺牲,三位战友受伤。陈雷等九人为保存实力,巧妙避开敌人,半夜到达“三家窝棚”。荆成玉一家为伤员包扎伤口。陈雷在告知过江意图后,请他们帮忙藏好枪支。
    为了安全藏匿枪支,崔玉佩和荆成玉领着几名战士在半夜时分仔细寻找藏枪地点。最后,在临江不远的一棵桦树附近发现了一个貉子洞。此洞大小适宜,地点隐秘。他们将枪支包裹整齐,放入洞中,并筹划渡江事宜。
    当时,船只都被日寇严格管控,他们想出了用圆木渡江的办法。黑龙江正值深秋,江水寒冷刺骨。大家伐下三棵大树运到江边,崔玉佩、荆成玉用裹腿布把不会游泳的战士绑在圆木上,将三棵圆木推进江中,抗联战士们扶木划水,漂流过江。
    没有不透风的墙,陈雷等人藏枪过江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日本宪兵队。日伪军逼问荆成玉枪藏在哪里,荆成玉一问三不知,日伪军牵来狼狗吓唬他,荆成玉临危不惧,日伪军恼羞成怒,用皮鞭把他一顿毒打,气急败坏地挨家挨户进行搜查,用刺刀在柴草堆里乱扎,在屋顶上乱戳,几乎把所有人家的棚顶都挑开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只好悻悻而归。
    半年后,陈雷带领抗联战士从苏联渡江返回“三家窝棚”,取回了保存完好的枪支重返战场。
    1986年6月的一天,已卸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来到萝北县兴东村,寻找当年的地下交通站。陈雷和随行人员找了几处地方,他都摇头说“不是,不是”最后,时任太平沟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荆荣华带领陈雷一行来到江边三棵柳树旁。当时陈雷摘下老花镜仔细辨认一番后,扳着一棵老柳树连捶几下,激动地说:“是这儿,是这儿,就是这儿。”他靠着这棵柳树慢慢坐了下来,喃喃自语:“当年我在这吃过交通员家孩子送来的菜团子,遭遇了日寇袭击,是交通站的老乡,不惜生命保护了我们。”往事如烟,陈雷深情地在柳树下留下一首诗:
三棵树下隐藏深,
个个菜团抗日情。
今日重返深情地,
无法老泪不纵横。
1

献出生命的村民
    日寇对抗联恨之入骨,千方百计破坏抗联地下交通站。1944年5月,因汉奸王庆龙等人告密,“崔家大车店”、“三家窝棚”被烧毁。此时,崔玉佩、孙山等人正秘密筹划往山里运粮食,遇到敌人围剿,孙山和刘谷子在崔玉佩的掩护下从仓房后门逃往苏联,而崔玉佩等人被抓走。由于荆成玉为抗联送粮没有回来,王庆龙献计在村里埋伏。当夜,荆成玉回来时被日伪军抓住,这次共抓到37名交通员和村民。荆成玉被日伪军拷打致死,崔玉佩及父亲崔景庭、弟弟崔玉江、侄子崔丙荣等交通员和被抓的村民被日寇押至哈尔滨“731部队”杀害。
    交通站被日寇破坏后,抗联战士刘谷子又组织村民邱洪才、石忠宝、苏英、李桂香、荆树有继续秘密开展情报传递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建国后,汉奸王庆龙在佳木斯抓获,被押送至萝北县枪决。
1
优秀的小字辈
    在荆家窝棚展览室中,抗联老战士李敏题写的“抗联精神传承人”大字格外醒目。作为兴东村的后代,荆荣华从小一次次聆听父辈讲述的抗联故事,深深地激励着他成长。荆荣华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太平沟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长任上退休,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曾获得省农业丰收计划奖、省优秀农业技术协会带头人、鹤岗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科技成果奖等荣誉,成为家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退休以后,荆荣华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传承抗联精神上。2015年,他筹资50余万元重建“崔家大车店”和“三家窝棚”,并收集整理400多件抗联文物。
    2016年,在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的支持下,荆荣华再次筹资70万元,建立“赵尚志渡江纪念碑”。纪念碑高459.3厘米,总重量45.93吨,它的长度、宽度和基座每块大理石的长、宽、高数据,分别体现了相关纪念日期。2018年7月12日,纪念碑建设完成,已是94岁高龄的李敏带领自己的儿子、孙女和赵尚志将军的侄儿,抗联老战士王明贵的儿子以及抗联宣传队成员等来到兴东村,为纪念碑揭幕。在揭幕现场,李敏拉住坐在轮椅上的荆树有的手说:“当年赵尚志叫你小老弟儿,陈省长(陈雷)管你叫小老弟儿,我也叫你一声小老弟儿......”听了李敏的一席话,86岁的荆树热泪盈眶。
   为了继承抗联前辈的遗志,弘扬和传承抗联精神,荆荣华走进机关和学校宣讲抗联故事。2020年,他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开展的“党课开讲啦”活动中,获得“优秀主讲人”荣誉称号。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他走进萝北、鹤岗、大庆讲党课,并为到兴东村参观的党员、学生、群众宣讲108场。如今,荆荣华的儿子荆海鹏又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小字辈”中宣传抗联精神的“主力军”。2025年7月,他应邀走进鹤岗和哈尔滨,宣传萝北大地红色基因浸染的故事。他宣讲的《坚守、传承》党课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展播。诗人王国祥在参观兴东抗联遗址时感慨万千,即兴赋诗:
隐居乡野七十载,
不向苍天索盛名。
显赫功高非盖主,
村夫原本是英雄。
                           
                             2025年9月19日
此文转载于罗永占公众号-幽幽芳草地

未命名_副本.jpg


640 (3).jpg
李敏等为纪念碑揭幕

640.jpg
荆荣华在赵尚志渡江纪念碑旁

640 (1).jpg
荆荣华向本文作者介绍纪念碑建设过程


640 (4).jpg
李敏等人与荆树有、荆荣华合影

640 (5).jpg
荆荣华为前来参观的人员讲抗联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9-19 19:16 , Processed in 0.0451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