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7-22 20:45 编辑
小说《知青骆驼》给我的亲切感 王国荣 1
我读小说《知青骆驼》有一种亲切感,想来是三点原因吧: 1
一是作者苏放是我在二连时的兵团战友,我读这部小说仿佛是倾听老友娓娓聊着我们年轻时的往事。作为读者的我,与作者不陌生,彼此的心是相通的,没有隔阂,自然亲切。
1
二是小说中有些情节是当年在我连真实发生过的,如一位哈市知青在拖拉机作业时因倒车事故而丧生(责任是其师傅操作失误);大宿舍里知青们打赌比谁胆大,遂有人深夜去荒凉的坟地把花圈扛回了宿舍;连队墙上曾出现过“说我们是土匪,那土匪头子是谁?”的标语;我连在莲花泡也设有打鱼点,常能吃到从“渔亮子”运来的鱼;连里知青也参加过扑灭“跑荒”野火之战,知青们用树条,用衣服扑打野火,因经验不足被火烧伤,有位北京男知青(杜谦)脸部烧伤较重;被称为萝北凤翔“大闹东风饭店”的打架事件,也有我连知青参与。还有许多这类细碎生活素材经作者提炼、剪裁、糅合后,用传神妙笔在小说中以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节出现。每每在阅读中点亮我记忆的火花,眼前浮现几十年前小山屯点点滴滴的生活画面。自然小说的情节不能与记忆中的人生经历划上等号,但读来令我思绪万千,不禁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黑土地青葱岁月、苦乐年华中,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
1
三是小说主人公为人仗义的骆驼有着作者当年的影子。我印象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苏放年轻时性格中的一个鲜明特点。记得返城前一年冬天,我在场部医院与苏放同住一病房。有一天下午,我们几位病友躺病床上闲聊,忽然住隔壁病房的一位温州知青张海建推门进来,见他满脸是汗,鼻子淌着血,看来是刚跟人打过架。他委曲地对苏放诉道 :“哥们吃亏了!”躺在病床上的苏放一听他的话,翻身下床,披上外衣,迸出一句:“走!”立马陪他出门找人理论去了。当时屋里的人都楞了,大家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记得邻床一位病人是来自名山镇的老者,他感叹地说,这小伙子可真讲义气呵,二话不说就替他哥们打抱不平去了。我现在想起这件小事,感觉这分明就是小说中骆驼的性格嘛。后来听说了大概情况:老团部冬天有一块群众自浇的滑冰场,张海建在冰场上玩时与当地青年发生了冲突,打架时寡不敌众,吃了亏。苏放闻讯拔刀相助,后来他还真摆平了此事。那时我就知道作者有过冬季上山伐木经历,因为在病房时,我听他讲过一些山上林场的趣事。他曾给我绘声绘色地模仿山上一位赶车老职工,呼唤二连上海知青王健雄和龚兆冀名字时的腔调,至今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句是:“龚兆冀呀,你怎么还不‘着急’啊!”,这是将人名“兆冀”与同音的口语“着急”连在一起调侃打趣。苏放学着一口浓重的山东方言,语调与表情十分夸张和风趣,逗得我哈哈大笑。看得出他年轻时就有相当强的模仿和表达能力,难怪在小说中,他能把山上林场发生的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与惊心动魄的场面描述得如此生动,读着有身临其境之感。小说中第24章写到在场部医院骆驼与刘建设提起自己有《外国名歌二百首》,引起爱弹奏吉它的刘建设极大兴趣,并迫切想借阅的一段生动描述。 这段描述,苏放也是有生活来源的。因当年住院时,我就看到过他手中有一本《外国民歌二百首》,苏放高兴时哼唱着里面的歌曲,动听的旋律抒情优美,深情的歌声,真挚感人。在听惯了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的年代,偶然听到这些既熟悉又新鲜的外国民歌,十分吸引人。这歌本被我借来翻阅过一段日子。我觉得年轻时的苏放和小说中的骆驼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性格是丰富多面的,既有宁折不弯,也有侠胆柔肠,作者塑造的骆驼的形象让我感到真实可亲。小说写得好,很吸引人。家园网每一次连载,都勾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还将小说分章节复制转发到一个二连战友群,给老朋友们分享。我们期待着《知青骆驼》早日出版。
附录友朋君词《鹧鸪天 . 读老友回忆下乡的文章》
三十八年指顾间,凭君下笔写从前。 曾经大雪蛮荒地,历尽骄阳酷暑天。 修水利,种农田,边城曾是旧家园。 关河今日隔千里,梦里依稀是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