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知青大哥大姐 韩耀桂
可敬的知青大哥大姐们: 窦大哥让我写一写我的父亲—韩文利,接到电话我很激动,心情不能平静。父亲、母亲走后,我一直想写写他们,看到我的好朋友彭雪晴写了回忆她父母亲的文章,更是想把父亲的一生,尤其是少为人知的那些往事写出来。可难的是我从小在黑龙江畔荒凉的名山农场长大,也没到外面上过学,更没有写作经验,不知怎么写。 四连的知青写了四本纪念文集,《岁月名山》书我也有一本,每当看到你们写的作品,就感到很亲切,看不够,有的一连看二遍三遍。捧在手上,就好像见到了你们亲切的面容、想起艰苦年代的那些往事。我们家随父亲的工作调动,从十三连到二连,又调到四连。遥想当年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年代好像就在昨天,那段岁月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你们一个个青春似火,风华正茂,连队到处是欢快的歌声笑语,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你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在很多方面都为北大荒做出了很大贡献,使荒凉的农场充满了青春活力,给我们当地人极大的鼓舞。 你们刚来那年,我十四,五岁,如今我也五十九岁了,后来你们都回城了,我们当地人深感不舍与凄凉,国营农场突然就衰老了许多,很想你们在的那段岁月。慢慢地,农场的老人们也理解了你们,回城后从头开始再创业,也很不容易。你们也很怀念北大荒,怀念这片土地和人民,每年都有很多知青回到名山,知青们和咱名山人心心相连,感情是永存的。
红似火的年代过去几十年了,我的父亲也去世好多年了,对几十年前的许多往事,有的记忆犹新,有的模糊如梦。 当窦大哥希望我写写我的父亲时,才使我醒悟到应该追寻父辈的足迹,忠实地把父辈们的艰苦创业的可贵精神总结出来,流传下去。 我一直在父亲身边,没有远离过。关于父亲的很多可敬之处,还是在父亲去世后人们怀念他向我讲起的,其中有长辈人,也有比我大几岁的同龄人。 我是父亲的小女儿,他从不娇惯我,在我从小的记忆中,父亲没时间顾家,家中的一切事全由小脚的母亲操劳。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下班时间也常有人找他,父亲毫无怨言,对谁都全心全意,公家事,群众事就是父亲的事,父亲的工作责任心确实是很强的。 父亲做党支部书记的那些年,是政治挂帅的年代,是学雷锋学焦裕禄的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时候的口号是“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做党支部书记很光荣也太累人。 党支部书记负责的范围很广,开大会,做报告,宣传栏,黑板报,学习中央指示,传达上级文件,深入批林批孔,学习大寨精神,组织颂扬会,讲用会,赛诗会,篮球比赛,团支书,小学校,场院,菜地,猪马号,处处都要关心到,这就是党领导一切。从调解家庭矛盾到救济困难户,从慰问军烈属到一台缝纫机该卖给谁家,都要走群众路线,组织各班排讨论,最后党支部开会研究决定。 当时有句话叫做“千条江河归大海,万条指示下连来”,场级领导坐北京吉普下连检查工作是常事,还有生产科,机务科,宣传部,卫生科,治安股,武装部……,连队里的圈鸡,打狗,斗私批修,公物还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搞跃进,大会战,只要是上级部门都有权利派工作,要“下级服从上级,一切行动听指挥”。干部们还要随时参加农业生产,不能脱离群众,要接受群众的严格监督,要“旱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要做好宣传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处理各种矛盾,贯彻上级精神。我那满头白发的老爹一年到头活得非常充实,从没闲得寂寞过,不减肥也没长肚子。 他从二十出头在军队是中尉,到满头雪白仍是生产建设兵团连队的指导员,几十年就升了一级,却成天乐呵呵的。他说他的战友二十左右岁就死在战场了,自己五十多岁还活着,不错了,没有战争,没有地震,不发大水,天天能吃饱饭,这日子不错,忙点怕啥,忙的热闹是幸福。
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父亲当年真是全身心地去落实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条件简陋的生产队,一下子接纳那么多城市知青,困难是很大的。包括食堂,宿舍,工作安排,思想教育,娱乐活动,北大荒冬天的吃菜问题,防寒取暖等等工作都要想到。知青的年龄都在十几岁二十出头,远离城市,远离父母,衣食冷暖都不会照顾自己,这些事作为基层干部都要时时看在眼里,挂在心上,疏忽大意就要出问题,处理得当是前进的动力,处理不好将会造成负面影响。 记得父亲在四连任职时,有位知青是单亲家庭,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子女们下乡后,母亲牵挂儿女,病情加重。这位知青曾回家照顾过一段时间。可回来不长时间,家里又来电报:“母亲病情严重,速归”,按当时兵团规定,兵团战士是不能随意请假的,不光影响工作,更主要的是影响连队知青的情绪,年龄都那么小,边疆那么苦,都想家,一个知青回家可能引起很多知青的情绪波动。 这位知青也理解连里干部的难处,不好意思再找领导请假。那时知青回家,连队是没有权利批准的,必须经团里同意,那位知青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满面愁容地照样参加农业劳动。我父亲看在眼里,着急。他骑自行车跑团部,软磨硬泡,去了三次,团里终于批准了。父亲觉着一个长辈级别的干部为城市孩子办成一件事,即使受累为难,只要能办成,自己心里也甜。他立即赶到那位知青的劳动地点,告知好消息。那位知青一眼看到我满头白发的老爹疲惫的样子,满眼泪水哽咽的说:“我回来一定好好工作,报答您老对我的关怀。”那位知青回来后也真做到了拼命干,表现更主动,样样走在前,后来被群众推荐到北京上了大学。
对一个人的关怀能温暖一群人。我老爹对知青们的关怀用心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女,年龄大了以后,我才理解了父亲那时做领导的心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大荒的文化生活是单一的、贫乏的。电视机没见过,电影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几次,要是有一本故事书,大家抢着排号看。那么多的年轻人,不把文化生活轰轰烈烈的搞起来是不行的,特别是冬天,早晨快七点才亮天,下午三点多天又黑了,吃的单调,住的拥挤,外面大雪覆盖了一切,寒冷漫长的冬季,七个月不见绿色很难熬,离天上的北斗星倒是挺近。为了调节情绪,使知青们不想家,各单位都积极想办法,当年的普遍做法是集体参与,像忆苦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各班排学歌,拉歌。每年春节前排练节目,歌颂毛主席,歌颂新中国,歌颂英雄人物,表扬本单位的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连队的宣传队还到到其他单位友谊演出,参加团里举办的文艺汇演,用这种方法度过漫长的寒冬。 父亲在二连任职的一年,连里自己排练现代京剧《红灯记》,父亲忙前忙后,从早到晚亲自坐镇,把他年轻时部队发的大盖帽,武装带,军官服都拿去当戏服,把我娘老太太大襟衣服也拿去给扮演李奶奶的演员穿,能借的借,能做的做,该买的买,全连都热闹起来,他对排练节目抓的很认真,就是为了丰富知青的文化生活,把人拢住不想家,不出其他问题,那么多的知青若是春节想家想的哭起来,他当指导员的就难了。父亲在部队多年,他理解年轻人的心情,他说过去部队上也有想家逃跑的,连队里这些小青年够好的了,纪律性够强的了,各方面都不错还多才多艺。 在排练节目的日子里,我老爹只要没有更重要的事就一直陪着那些年轻人,即可随时帮助解决困难,也能把好政治这一关。那时候叫“坚守无产阶级文化阵地”,这个问题不能轻视,文艺工作决不能单纯取乐,提到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高度来认识,每句台词都要认真推敲,比如说:李奶奶问铁梅:“你爹好不好?”铁梅说:“爹好!天下没有比爹更好的人啦!”这话在当时来说就能挑出毛病来,因为那时流行的一首歌中唱到:“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所以铁梅应该说:“爹好!天下没有比爹更好的爹啦!”这样说就挑不出毛病来了。 还有一件事是听别人说起的。二连的两名知青打架,一人受了重伤住进医院。此事惊动了团部,保卫部门开车来抓人。父亲当时死活阻拦,坚决不让把人带走。戴帽徽领章的来人质问我父亲:“你有什么资格阻拦我们执行公务?”父亲坚定地说:“战争年代我就是军人,现在还保存着军官服,大盖帽!这孩子是我单位的人,我是指导员,是我没管好,责任在我,要抓人我去,如果把他抓去拘留,记入档案,就害了他一辈子,他才十八岁,易冲动,现在来龙去脉还没弄清,处理过重更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你们能相信我,我来处理。”父亲没文化,说不出太生动的语言,可这次他急了,摆老资格了,他像一位有爱心的老父亲保护自己的儿子一样,保住了那名知青。 老爹下班回家没吃下饭,很伤心,真像父亲看到儿子出事了一样,心情沉重,深深自责。因为他是连队指导员,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他在检讨自己的同时,也真情实感地严肃批评了那名知青,那名知青声泪俱下向父亲表决心,要痛改前非,遵守纪律,团结同志,好好劳动,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从此,这名知青真没出过事,我老爹感到了欣慰。
要说我父亲有多高的领导能力与工作水平,我倒是没看出来,主要是他们那代人对党忠诚,对工作负责,对人民大众真心实意,其中还有雷锋,焦裕禄榜样的力量,也和时代的因素有关。 父亲年轻时,工作可能是干的不错,共青团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来北大荒的萝北县试验农场视察工作时,看望老知青,也接见了我父亲。大概是1961年。我那时很小,胡耀邦喜欢小孩,送我一台银质的玩具小轿车。不知什么时候弄丢了小玩具汽车,如果保存到现在,拿出来给别人看看,我也光荣三分。小孩子懂事儿,更不知道身高只有一米六的胡耀邦大爷也是伟大的人物,我爹娘也没眼光,如果等我三十岁以后再给我,保证丢不了。
上面和知青大哥大姐们说了不少我父亲的故事。沉静想来,人生几十年不可能处处事事都完美,总有不周的地方,如果我的父亲当年有对知青哥哥姐姐们照顾不周全、批评多重的地方还请谅解,我替故去多年的老父亲向你们说一声“对不起”。 窦大哥告诉我,名山家园网发表了怀念父亲的文章和照片,我和在萝北县的哥哥韩耀勋都上网了,看到了王国荣、宋大鹏、黄成兴、吴家芸等几位知青大哥大姐的文章,你们追忆我父亲,念老父亲的好,令我们感动。在这里,我代表全家人向知青大哥大姐们表示感谢和敬意,欢迎、盼望你们多回咱名山农场走走看看,名山人想着你们呢。 我实在不懂写作,让知青大哥大姐们费眼劳神了,惭愧。
韩耀桂拙笔 2013年5月20日
父亲调离二连时和三排全体合影留念(1972年6月) 父亲母亲在名山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