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37|回复: 2

文革劣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1 15: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劣迹

    江西婺源、皖南分布着数百个聚族而居的徽派古村落,仅黟县就较为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期架构的古民居3700余幢。不少古民居,从屋外到屋里,从地面到屋顶,集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于一体。进入厅堂,抬头看,房梁与天花板上,大多有描金彩绘的装饰图案;房梁之下,往往是雕刻精致的拱托、雀替。厢门通常是一字儿排开的花门,上部是精美的镂空图案,中间是戏文、人物,下部是花鸟鱼虫。在这些散布于偏僻山坳的古村落里,“文革”留下的斑斑劣迹随处可见。前面提到的“三雕”,凡雕有人物的,大多有身没头,他们被“文革”判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化身,通通被处以砸烂狗头的极刑,即使在高高的拱托上也逃不了,明显是架着梯子上去砸的,只有花鸟鱼虫得以幸存。其命运和北京颐和园智慧海数不清的小佛龛里的陶塑佛一样。在一处古村落的小卖部里,我们还看到了久违的四个“念念不忘”的大标语,这里原来像是一个大会议室。四十多年的光阴,让这条标语的鲜红色外框变成暗红。有时候真羡慕这些大山深处的桃花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出门翻山越岭,虽说不便,但一路尽是瑶琳仙境般的养眼美景,可祛除多少喧嚣、烦恼与困惑,悠哉悠哉,闲适自在。
    唐模许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有三进七开间,气势雄伟。现只存最后一进,前面二进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被太平军烧掉了,只留下一片空旷的空地和石板。但从祠堂现存的遗址、建造面积和规格上,从祠堂前小河石板护栏的柱头兼拴马桩的数目,就能看出昔日许氏宗祠的宏大规模和许氏家族人丁兴旺。太平军、红卫兵,前后相隔一个多世纪,在毁坏文物上,可谓一脉相承。
    不过还是有少数群众出于对家乡和文物的热爱,想方设法保护文化遗产。“文革”中,西递的村民给民居上的雕刻糊上一层泥巴,免遭了破坏。而唐模镜亭碑刻受到保护的过程更充满了神奇色彩。明末清初,唐模经济繁荣、文风昌盛。加上宋、元以来有汇集碑帖的风气,唐模檀干园藏碑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汇集修建而成的。镜亭建于清初,是当时和后来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鉴赏文会的地方。镜亭藏碑大小共有18方,中间部分小的98×57cm,6方,为朱熹、苏轼、倪元璐、赵孟頪、文征明、查士标的草书书法真迹。旁边12方较大,为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枝山、祝允明、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奕禧、八大山人的行书,还有陆岳的篆书和郑簠的隶书。它们竖立连接,镶嵌在“镜亭”的四壁。置身其中,但见长幅巨轴,笔走龙蛇,铁画银钩,书法镌刻极为传神,如同置身于书法海洋,尽情赏读。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毁镜亭碑刻。当时,村中有一位老人,他叫许海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六期,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下放到生产队养猪,住在镜亭。(当时镜亭是生产队的猪圈)。许老见此情景,深感痛心,于是急中生智,骗他们说:此碑乃一般石碑,无多大价值,留着还可以修桥铺路,红卫兵们也就罢了。许老在他们走后,连夜用猪粪涂满石碑,才使这些不可多得的碑刻避免毁灭。许海生老人这种保护文物的行为后来受到当地政府和历史学家的一致称赞。
   还记得肯定“文革”形势大好的一句话: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确实如此,“文革”狂飙如水银泄地,偏僻山村、犄角旮旯的“四旧”都逃脱不了被砸被毁的命运。“文革”劣迹从城市的市容市貌上已很难见到,除了受到“文革”戕害的文物。没想到在观赏徽州古民居时,视线和镜头所及,这样的劣迹想躲都躲不开。
                              (2010年4月2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4 2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毁灭多少情,
岁月千载创新铭。
历史终究存韵在,
谐趣知音笑韵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3 21: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严重的文革劣迹是无形的,是在文化层面,是对几代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8:55 , Processed in 0.0343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