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807|回复: 5

读书笔记(14) 读《老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30 13: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8-18 09:42 编辑

读书笔记(14)                                            读《老子》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 老子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苦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守藏室史是管理王室藏书的史官。



  传述鲁国孔子赴周,问礼于老子,两位先哲进行了简练、睿智的谈话,各述其学。孔子后来创立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老子则见周室已衰,辞仕西行,入函谷关隐居,不知所终,时约周敬王年间。在他将隐去的最后时日,应函俗关令尹喜的请求,“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今本《老子》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所以又称《道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关于道的系统。道是宇宙的本体,不依赖任何物而绝对独立,永远自行运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运行而产生天地,天地运行而产生万物。老子之道,乃“大道”,质言之,乃自然主义。


  关于德的系统。因为道的性格是“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道法自然,所以作为道的功用的圣人之“德”,其原则也就是自然无为。老子反对以智术治国。国家既制定了法律,圣人无为而治,就是对法律的尊重;若仍以智术治国,便是有为,便是以一己之私见,加于公众之法律。老子之德,乃“上德”,质言之,乃无心之德。



  《老子》一书中含有精彩的辩证法命题,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早已为学人所周知。其他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也都耐人品味。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谈到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老子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二章:“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四十二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因已久矣。”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损益、祸福,都是相互转化的。一正一反,彼此互转。老子认为这个道理是一般人所不易理解的。



  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有三种情况: 一是由壮大转为灭亡、由胜利转向失败、存在转为不存在;二是由弱小转为强大,由失败转为胜利;三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老子特别注意这些情况。老子着重研究了三个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事物要转向反面?(2)柔弱胜过刚强的意义。(3)具有什么条件,事物可不转化为反面?


  老子认为,事物如果过分壮盛,如果甚为暴烈,就一定转化到反面,就一定灭亡。 二十三章:“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孰为此者,天地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暴风骤雨,短时间就会过去。过度的强盛,即将衰亡。强暴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老子认为强盛越过了一定的限度,是事物转入灭亡的条件。


  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命题。三十六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心之徒。”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用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一个特点。具有生命的,表现为柔弱;丧失生命的,表现为坚强。水是最柔弱的,却有胜过坚强的巨大力量。事实上,在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上,确有柔弱胜刚强的事例,但不是所有的柔弱东西都能胜过比它刚强的东西。这需要作具体的考察和具体的分析。老子发现了柔弱胜刚强的情况,这也有历史意义;但老子把它看成一条普遍规律就不合乎实际了。


  老子着重研究了事物如何才能维持长久的问题,事物如果过度壮盛,就要转向相反;如果保持着不过度壮盛,就可以不专向相反了。保持不过度壮盛,这种状态,老子称之为“不盈”。不盈,就可以相对长久了。十五章:“保持道者不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复成。”盈即达到了限度,不盈即保持不达到那个限度,就可以维持不变了。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超过一定限度,知足知止,就可以长久。

于是老子提出了“大成若缺”的命题,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辩若纳。”(四十五章)又说:“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输,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成而若缺,才是大成。巧而若拙,才是大巧。正面的状态,容纳了反而的成分,才是比较圆满的状态。正面的状态,预先容纳了反面的成分,即可不再转化为反面了。“大成若缺”云云,也就是成与缺的结合,即正反结合。老子认为,结合了“反”的“正”,才是“正”的圆满状态。


  老子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而他注重研究的却是如何才能保持不转化。但保持不转化也只能是暂时的。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生必有死,只能求得死而不朽而已。


  老子辩证思想总结为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这就是说,反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而柔弱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荀子批评老子说:“老子有见于屈,无见于伸。”(《天论》)老子强调以柔胜刚,而没有看到刚强的作用。老子的辩证法有严重的缺陷,但是他对于中国古代辩证法学说的贡献还是主要的。

                                                                            《老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摘录如下: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译文: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
  译文:实行这种无为的政治,天下就没有治不好的。


  和其光,同其尘。(四章)
  译文:可以使自己融入世间的光辉,也可以使自己混同世间的浊尘。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
  译文:言多有失,不如守中不发言,行不言之教,顺应万物之自然。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译文:因此圣人学习天地,遇到利益把自身摆到后面,结果自身反而能占先;遇到危难,把自身置之度外,结果自身反得保全。这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所以能成全他自己。

  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
  译文:做事像水那样善于发挥动能,行动像水那样善于把握天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不会出现过失与差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九章)
  译文:持德之人要求圆满,不如罢手不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
  译文:富贵之后骄慢,是自招灾祸。事业成功之后,就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天要求的法则。

  专气治柔,能婴儿乎?(十章)
  译文:专精守气,把精气调和得十分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无欲纯朴吗?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十章)
  译文:爱民治国,能守法不用治术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译文:所以,“有”作为实体给人提供便利,要靠“无”来发挥作用。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七章)
  译文:因为号令太多,不足信任,才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啊!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
  译文:外在的单纯,内心的朴素,减少私欲,降低欲望。

  曲则全,枉则直。(二十二章)
  译文:古语说:“能低头就能保全,能受屈枉就能伸直。”

  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
  译文:少学就有收获,多学就会迷惑。

  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
  译文:不坚持己见,所以才看得格外分明。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译文: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理智。所以,狂风狂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
  译文:坚持己见的,反而看不分明;自以为是的,是非反而不能昭彰;自居自夸,反而丧失功劳;妄自尊大,反而不能领导。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
  译文:圣人为政要去年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
  译文:大战以后,一定有凶荒的年景。

  物壮则老。(三十章)
  译文:事物太强壮,就会走向衰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
  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智慧,了解自己才是高明。战胜别人叫做有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才是坚强。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译文:将要夺取他,一定先暂且给予他。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译文:国家有效的权力手段,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给人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译文:道永远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它所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译文:往复循环,是道这个宇宙本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译文:大的方正没有棱角,大的器物要晚些才能制成,大的声音总是议论很少,大的物象没有形体。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四章)
  译文:知道不足就不会受屈辱,知道休止就不会发生危险,可以长久。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四十五章)
  译文:大的正直好像枉屈,大的灵巧好像笨拙。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
  译文:从事于学问,知识一天天增多,从事于修道,负担一天天减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
  译文:道家的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作为他的意志。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五十二章)
  译文:能察见人所看不见的细微,就是“明”,能坚守人所不能的柔弱,就是“强”。

  我无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
  译文:我无为,人民自然顺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译文: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就埋伏里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译文:千里远的行程,开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六章)
  译文: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归往的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游。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译文:天的网很广大,网孔虽稀,却从没有漏失。

  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
  译文: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


  《老子》一书自先秦流传至今,出现许多版本,我案头之书系三晋出版社“诸子百家卷”的《老子》。译注者说明:“本书以任继愈《老子新译》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2版修订本),参照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四部丛刊本)、王弼《老子道德经》(《四部备要》本)、朱谦之《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第1版)、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一版)、徐梵澄《老子臆解》(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版)等版本,撮汇往贤精解,断以己意,进行注释”。读来觉得注释精到,清晰易懂。本篇相关资料摘自该书。
                                  2023年7月30日记


小楷抄写《老子》,共五千余言。

老子1_副本.jpg

老子2_副本.jpg

老子3_副本.jpg

老子4_副本.jpg

老子5_副本.jpg

老子6_副本.jpg

老子7_副本.jpg

老子8_副本.jpg

老子9_副本.jpg

老子10_副本.jpg

老子11_副本.jpg


老子12_副本.jpg

老子13_副本.jpg

老子14_副本.jpg

老子15_副本.jpg

老子16_副本.jpg

老子17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 15: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读《老子》,注释名句,楷书原文,甚妙!
    老子人物形象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老子是博学多识的学者。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得到夸饰,汉初以黄老学说、方仙道兴起,老子遂传说化和神秘化,成为至上神。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有所消退。
    然而,不变的是经典,一部《老子》流芳百世。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得闲捧读《老子》,常读常新常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08: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8-2 16:55 编辑

  梁启超说:“常人多说老子是厌世哲学,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是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08: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8-2 16:56 编辑
颜逸卿 发表于 2023-8-1 15:03
国荣兄读《老子》,注释名句,楷书原文,甚妙!    老子人物形象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先秦 ...

  逸卿兄的点评言简意赅,文字精妙。在下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2 16: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同学好!《老子》读书笔记看了几遍,详细,透彻,足见你的读书态度,尤其是那五千余字的小楷,让我佩服五体投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9 21: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王校长的读书笔记,学知识,欣赏书法。真是收获多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6 00:03 , Processed in 0.0341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