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6-13 15:19 编辑
旅欧漫记(10) 从洛桑到日内瓦
瑞士的洛桑和日内瓦两个城市离得近,那天我们走马观花般地看了几个景点,每处都是短暂逗留,真如蜻蜓点水。有几个游览片断还有点印象,小记如下。
洛桑小城依山濒湖,风光秀美。我们看到层层叠叠的美丽房屋沿着湖岸向上伸展,很有特色。它是瑞士一个法语区城市,许多著名的欧洲文学家如拜伦、卢梭、雨果和狄更斯等都先后在此居住过,故有“国际文化城之称”。圣母大教堂是是洛桑城的一个标志,它矗立于高高的坡地上,我们穿过树荫,登上层层石阶,走过一段上有顶盖的木质楼梯,沿着弯曲的坡道来到这座被誉为瑞士最美丽的教堂。它有着哥德式的建筑外观。教堂正门上是13世纪时以圣经中的圣徒为主要雕刻主题的雕像,虽然颜色已经斑驳,但精致的程度仍叫人赞叹不已。
我走进教堂,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气氛,发现许多石柱上都留有13世纪的彩绘,各种图案与故事所构成的彩绘玻璃色彩鲜艳,很漂亮,在阳光照耀下倒映在教堂的地上,形成另一种庄严之美。站在教堂内,静静欣赏这里的一切,心绪变得十分平静。
欧洲的教堂很多,在梵蒂冈和意大利我见过的教堂规模更大,历史更久,外观更壮美。相比之下,我感到洛桑的这座教堂显得小巧精致。它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其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教堂至今保留了从古时传下来的“守夜报时”习俗。这一点让我很感兴趣。说来话长,中世纪时,由于计时和治安的需要,欧洲许多城市都在教堂里设置一个守夜人职位。负责守夜的人,除了每个整点准时报时外,还要从高处巡视整座城市,一旦有火警或军情发生,要及时通知当地军民加以防范。洛桑在历史上一度被东南方强大的萨伏瓦公爵军队的觊觎。为了防止敌人入侵,洛桑大主教在洛桑城四周构建了一个守夜人网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城市最高点的圣母大教堂钟塔上的守夜人,只要发现周边有敌情,他马上敲响教堂的钟,唤醒市民起来自卫。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洛桑仍将大教堂守夜报时的传统保留至今,这在全世界的教堂中可谓独树一帜。我站在教堂门口,仰望那高高的钟塔,想象着每天深夜,钟塔上的守夜人就会站在四方形的钟塔上,举着烛灯,沿着平台走了一圈,面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报时一次,用法语高声呼叫:“我是守夜人,现在×点了。”那场景仿佛将人带回了遥远的中古时代。这个习俗能保持700多年至今延续,足让我体会到洛桑人对传统文化的那种坚守和执著。我真想在深夜里亲耳聆听一声守夜人深长悠远的报时声。
洛桑是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有“奥林匹克之都”的美誉。我们来到莱蒙湖畔奥林匹克公园游览,看到公园依山而建,主体建筑为白色的奥林匹克博物馆, 为了与洛桑的田园风光协调,地上建筑只有2层,其余3层埋入地下。这座公园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提议,于1988年开始兴建,1993年6月落成。其目的是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人们,使其能代代相传。博物馆展示奥林匹克运动的沿革与历史,优秀选手的介绍,以及各国的吉祥物、历届奖牌的设计、传递的圣火火炬展示等等。
公园门口一片乳白色的墙壁上设置着一个个出水孔,清水长流不息,池中有时会涌起小小的喷泉。许多游人对着它拍照。
公园外面有一组表现体育运动的雕塑很吸引人,有一座四个运动员高举奥林匹克五环旗帜的金属雕塑十分生动传神,人物的神情与体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绿色草坪上健儿奔跑的雕塑充满动感,有的雕塑展示了男性健美的体型。这儿所有雕塑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健康活力的感受,与奥林匹克的精神很吻合。
周边景色与湖畔风光都很宜人,我们四处欣赏,流连忘返。集合时间到了,我们要赶往日内瓦。还有人在上车前抓紧时间多拍几张照片。车窗玻璃上映出了他们举着相机的身形。
日内瓦是国际机构云集的地方。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联盟的总部就是设立在此地。今天仍有200多个国际重要机构组织及许多人道主义机构设在日内瓦,因此日内瓦被世人誉为和平之都。日内瓦湖也称莱蒙湖,它是西欧最大的一个湖泊,面积582平方公里,终年蓄满了高山雪水,蓝色的湖面,晶莹剔透。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仿佛有无数颗钻石撒落于此,璀璨夺目。我们站在莱蒙湖畔远望,可以看见环抱这座城市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白雪皑皑的的峰顶。如此辽阔而清澈的湖水,蓝得让人沉醉。难怪欧洲许多大诗人、大作家都对它赞美有加。亨利·詹姆斯称它是“出奇的蓝色的湖”;拜伦则把它比喻成一面晶莹的镜子,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空气”;巴尔扎克把它说成是“爱情的同义词”。
到了莱蒙湖就是想看看湖中的喷泉奇观,早就听闻日内瓦莱蒙湖湖中的喷泉如一把闪光的长剑直冲云天,无风时喷出的水柱能达到140米高,然后化为扇形细雨倾泻湖中,停留在空中的水量达7吨之多。水从喷嘴喷出达到顶峰再回到水面,每个回合为16秒。这个景观已经成为日内瓦风光的一个标志了。不料我们到达的那天,湖面平静如镜,难觅喷泉踪影,不知为何喷泉休息了,没有表演。这让我们十分遗憾。下图是知音老师以前所摄的莱蒙湖喷泉照片,冲天而起的高大水柱,从湖面直射天际,蔚为壮观。听说大喷泉原先位于罗那河下游,后来将这座140米高的大喷泉移至日内瓦港中心。起先,人们还担心这样巨型的大喷泉会破坏港口的美丽,但出人意料的是,这项简单却聪明的设计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成为日内瓦的象征。
我们走进莱蒙湖畔的英国公园,这里环境优美,园内古树参天,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喷水池水流潺潺,四周绿树浓荫,翠绿草坪中是由鲜花组成各式图案的花坛。在入口处有纪念日内瓦加入瑞士联邦的雕塑,竖立着赫尔维蒂亚及日内瓦之像,看上去像是两位女性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内有一座大型的花钟,钟表面周长为15.70米,直径为5米。它的秒针长达2.5米,各秒点的距离为27厘米,是世界上拥有最长秒针的植物钟。据介绍,花钟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花钟表面的倾斜度在钟表的精密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地上的钟面是由6,500种各色各样的植物装饰而成。12个阿拉伯数字则由浓密的花簇组成。它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色彩。有时候,钟面开满了艳丽的花朵,它的阿拉伯数字却换成了平整的绿茵。它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色彩,但总保持着鲜艳和芳香。鲜花盛开期过了后,人们就改种另一种鲜花,钟面也形成新的图案。花钟的时针与分针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风雨里,一直不停地在钟面上自行准确移动,可谓巧夺天工。日内瓦市的地图,就采用“花钟”作为该市的标记,足见日内瓦人民对花钟的喜爱与自豪。欣赏着花钟,我情不自禁地要对一对自己的手表。我想,瑞士号称“花园之国”,又是“钟表之乡”,花钟绝妙地将花卉的美丽同钟表制造工艺之精湛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是极有创意。今日亲眼看见,实为难得。
在公园里我看到一对来自印度年轻夫妇,带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对夫妇四个孩子,这与我们的国情大不相同哦。孩子们天真活泼,尽情玩耍,我在一边看着很有趣味。淘气的三个男娃刚才还你追我赶,打打闹闹的,这会儿聚在一起,小手在地上摆弄着小石子、小草棍,如下棋似的玩得很投入。
过一会儿,老大跑到爸爸那儿,提出什么要求,双手比划着,一付恳求的模样。父亲两臂交叉胸前,微笑地听着,眼里露出慈爱目光。妈妈笑着站在一旁,一回头,突然发现顽皮的宝贝小女儿又不见了,赶紧去找。
老二老三仍坐在地上继续嘀咕着,像是商量着什么计划。神情挺专注的。
蹒跚学步的小女儿四处摇摇摆摆地走,像个可爱的小鸭子。看到妈妈走来叫她,她掉转头赶紧从大树下钻过,往前逃着。
这几个可爱的孩子引起我们莫大兴趣,大家被他们天真活泼的模样逗得哈哈大笑。瞧着这幸福的一家子,我真为他们高兴。
离开英国公园,我们前往万国宫,那是联合国的欧洲总部驻地。万国宫由4座宏伟的建筑群组成,与巍峨的阿尔卑斯山遥遥相望,周围绿树环抱,环境幽美。 作为联合国众多机构的驻地,是召开重要国际会议的地方。这里有3900名常驻国际官员,每年要举行近8000个会议。我觉得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门前的国旗广场,路两旁树立着各国国旗。色彩缤纷的旗帜,让我想起“世界民族之林”这个词。这一面面不同图案的旗帜,代表着一个个国家,让人感觉十分庄严。
国旗广场的对面是喷泉广场,最醒目的是一把巨大的断腿椅子,这把三条腿的椅子雕塑有12米高,重达5吨,导游介绍,这个断腿的椅子雕塑旨在呼吁全世界关注地雷对平民的伤害。听此介绍,再注视那个巨大雕塑,感觉有点震撼人心。
设立在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总部也是个知名景点。我们没有安排进入参观,只在外面观看它的建筑,拍照留念。远远看过去,大楼主体为白色,房顶为黑色。建筑正上方有两个“红十字”标识。房子顶部飘扬着红十字旗帜。建筑共三层,从外观上看,整体建筑给人以洁净、匀称、安详之感。 国际红十字会的名称我耳熟能详,但对其历史我一直不甚了解。现站在它的面前,我听了介绍,对其有了基本概念。国际红十字会是由瑞士慈善家亨利·杜南于1863后2月9日创立的,最初名叫“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84年8月22日,第一个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在日内瓦签订,将1863年国际会义用国际公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国际红十字会从此正式成立。国际红十字会的世界性组织包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协会以及各国的红十字会。现有成员国139个。中国红十字会是1921年1月15日正式加入国际红十字会,1919年,中国加入红十字协会。凝视着这座洁白端庄的建筑,我在想,遍布全世界的红十字会,这儿是最高层次的总部,它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可它的外表却是朴素的。
外面草坪上,树立着一排大幅的人物素描画像,我猜想他们可能是在红十字事业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吧。这些人可能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我端详着他们的画像,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而心中涌上敬意。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