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465|回复: 6

蓟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7 22: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蓟 门
李燕臣
1
古城遗存商、周时期古燕国都城在房山琉璃河,现已辟为一片湿地公园,星星点点的旧日遗存埋没在绿草间;站在路桥下面驻足观望,感怀前朝的秋水荡起涟漪,压向天边的苇塘、似乎催发还原生态的力度以水求静、求远、求新?
1
大石河自北向南流过、古称圣水又称琉璃河,古河道先折向西南,又折而东去紧靠城南流过,古城正好位于河湾地带。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考古发掘测定,这座古城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城垣,其年代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要早于之后的董家林古城遗址。
1
武王克殷、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燕,《史记、周本纪》记载封“帝尧之后于蓟”。《吕氏春秋》记载周克商之初,“封国四百,服国八百”。可见当时封国之多,以村为族,以镇为长;也就是说一个村一个姓,族群联盟、所推酋长,即为国君,方圆之内、归属于主。
1
《武王克殷》是西汉刘向《说苑》里的记述文章,所讲武王攻克商后,如何面对当时诸国百姓?太公建议屠戮诸国首恶、召公赞同罪犯可用、周公令行处死商王,以正视听。武王采纳周公之令,极刑商纣以示平定天下。
1
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称为珷),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元月灭商,建立西周政权;死于公元前1043年、在位4年。周成王即位重分封制安抚方国,秉承武王之治,在位13年、开启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西周王朝,顺延265年;时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西戎所灭。之后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周王室政权被诸侯纷争所取代、号令诸侯、行君王之令已名存实亡。
1
周之初封燕地于召(shào)公(周朝官名),此官始于第一代召公姬奭(shi)。因功受封于燕(今北京)、建燕国,与当时北燕人故国蓟之属民并非一族。当年姬奭并未就封到任,而派长子姬克前往燕国管理封地,召公留在镐京辅佐周王室。并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地以西姬奭主管;陕地以东周公旦主管。

当时蓟国的历史可追溯到盘庚迁殷的年代,盘庚迁殷;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成汤为商朝开国君主,故称商汤,其子孙有以名讳为氏,是为河南汤姓。
1
《史记·殷本纪》载,周初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受封商旧都周边地区,建宋国(都今河南商丘南),其后人有以子为氏者,可知子姓出于汤。
1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断代工程记述)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但召公助王理政无法脱身并未就任;时至公元前1044年初、召公姬奭才派其子克前往燕地赴任。至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燕国王祚在燕地统治为822年之久。而蓟城的存在要早于燕国130余年,据史书文献记载,在先商盘更迁殷之时、北燕人就已经有极为严谨的族群联盟,其存在形式可追溯到先商后期的平谷刘家河遗存。
1
燕桓公元年(公元前697年),燕王为躲避山戎入侵,被迫将都城迁到临易(今河北省容城县古贤村)。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大举入侵,此次燕国军民拼死抵抗并派燕使向齐国求救。

公元前664年山戎攻燕之时、正当齐桓公执政,国力强盛,连续吞并周边弱国跻身霸主地位,与强楚分庭抗礼。此时燕求救于齐国确给齐带来转机,齐楚相争日趋激烈、为攫取霸主地位两国互不相容;齐考虑救燕之急,实为解除齐国后顾之忧,避免楚与山戎联合、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便顺势应允燕国请求。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亲帅精兵北征救燕,公元前664年齐国发兵北征,燕军士气大振、配合齐军奋起击败山戎。山戎兵败北遁,齐军乘胜追击连克数镇,并击溃山戎盟军孤竹的突袭。但齐军追击中误入孤竹迷谷身处险境?(所谓迷谷即为今河北卢龙一带)、齐军上下不知所措;军师管仲足智多谋,找了几匹孤竹国老马,放开绳索让其自寻归路,即刻便将全军将士领出迷谷。齐军历时一年征战,才返回齐国;之后很长时间山戎不敢冒然南下。直到燕襄公元年(公元前657年),燕王才得以将都城北迁蓟城,(今北京旧外城的西南)。

公元前7世纪初,公元前602年黄河泛滥成灾北进夺路注入渤海,华北平原一片汪洋,当时的保定四面环水,形如长靴所以之后被称为靴城,那时保定城是土方国的国都举足轻重。洪水退去后东南地区形成大片沼泽、河塘密布无法通行,南下之路是沿太行山麓南行。这场水患也许迫使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与此同时燕国吞并了蓟国,其方式还是以兵不血刃的分封制安置子姓贵族;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不再启用房山董家林被冲毁的都城,建都于蓟城(今北京市)。大约从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燕国随之日益强大,自南向北逐步延伸,蓟城逐步变为雄踞北方的重镇;蓟门从而升华为南北通衢的要冲。正因为如此燕国时常受到山戎武力袭扰,劫掠流民、抢夺牲畜。

水患致使蓟门不再是只言兵祸的防御体系?历时千载、蓟门一直是在面北御敌?城防体系高于商贸往来。虽说水患淤积多年未退,但相比之下、人祸比天灾更为严峻?来自北方的戎、狄威胁也曾迫使北燕人南迁,古蓟城几经战火之后,逐渐变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成为南来北往的货物集散地,客商云集于此进行交易省去不少麻烦?蓟门原本为北戍戎狄的要冲,也逐步转为商贾云集的众矢之的多在言商?水患退去之后,生存空间的拓展使之成为南北通衢的商道。

当时蓟城周边三面环山,东北及西北途径古北口和关沟两条天然通道才可抵达蓟城南下,而南来货物要沿太行山麓北行?最初蓟城为北燕都城、至于初始何年?应早于商代晚期?蓟城原主北燕人子姓王族与周初封燕的召公姬姓不是一族,周初以分封制取而代之,至于何时并燕,也许与那场水患有关?位于房山琉璃河窦店古城要早于董家林燕国都城的始建年代?时常受到水患威胁,最终城墙毁于大石河水患被冲塌;董家林燕国都城是继窦店古城之后建起的都城。直到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如此相近的两地,竟然出现两座古城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解析当年大石河水患成灾的历史根源,早期窦店古城尽毁于水患。

董家林古城址位于西山脚下的一块宽阔的高台平地上,离大石河(又称琉璃河,古称圣水)还有段距离;北面城墙墙基保存较好,长度为829米,南部城基已被当年大石河洪泛冲毁,所以东、西城基各残留北段约300米左右,估计其完整长度可达700余米。墙基采用分层夯筑而成,墙内有护坡。在靠近城墙东北角处发现有一处卵石砌的水道,应为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城墙外有城壕环绕,上口宽约15米,深约2米,壕底有淤土层,其城防卫设施可见一斑。城中偏北为宫殿区,已发现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和陶质绳纹水管等遗存。宫殿区的西南部,有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地,此处发现四处用于祭祀的牛马坑和占卜用的甲骨,其中有三片甲骨上刻有“成周”等文字。城内西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平民生活区,发现有居住密集的宅舍和窖穴基址。

董家林古城的那场水患可能与黄泛北渡有关,但没有确切文献记载?春秋所示年表已证实那段族争、要早于水患五十年前,其结果燕兼并蓟的族争是以化干戈为玉帛告终。蓟城为燕国都城始于何年?如谜团一样困扰数千年来的追索?其实古蓟城的存在要早于琉璃河、董家林古城的始建年代。燕兼并蓟后迁都蓟城是最合理的解释?

蓟门与燕市形成标志性主体、伴随蓟城北门的移动迁徙,定格在蓟城的北城门;最初始于防御为抵御山戎、北狄入侵加固城防。最终却完善于集贸,这种冰火相激、捐弃前嫌的格局始于北燕人的释然;从强抢、强买士强,到平买平卖的过程是种感怀宣泄的激发,长此以往岁月鉴证这条通道标志性建筑就是蓟门,而在高大城门下涌动的是条源远流长的文脉。其实、蓟门比防守更为重要的重中之重是南北通衢的商道,从戍边隘口改为言商通衢,也许经历了千年演绎轮回,无论维系其间的是否从真、从利,求实、求新,务实趋利确为行商理念、以不变应万变则为势之根本。所以说蓟门之泰然,并非商贾能撼之、数千年来的宗族礼法所形成的观念束缚,已不是平常一座城门?岁月演绎为众望所归的心门,继而形成国门;像族徽一样被束之高阁,以心为念文脉相传。

历代对蓟城的始建之地其说不一、众说纷纭;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考古发掘测定,这座古城大致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城池。其依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此发掘出为数可观的井圈,证实此乃为人类聚居之处。

20世纪中叶考古工作者在宣武门、和平门一带发现了密集的战国水井、瓦当和夯土遗迹。陶制井圈的直径达130厘米,最多的一口井中有十一节井圈。说明当地人口稠密,也有很多建筑,据勘测蓟城原址应在这里。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北京地区曾出现过两座燕都,那是后人统称,一座为琉璃河古城即为燕都,另一座为北京古城前身蓟城、名为蓟都;顾名思意义、应是蓟国都城。从历史文献记载查看当时蓟与燕的关系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并不像分封制下所言族群归属常态,永言安好?

公元前333年,燕易王哙称王。他尊崇礼法教化于民、崇信所谓先祖禅让学说;在苏代、鹿毛寿的鼓动之下于公元前318年、易王哙汇集群臣,废太子姬平,禅位于国相子之。姬平为周初召公嫡脉,子之为先商遗老之后,代表原蓟国子姓遗民利益?哙之举实为废己助彼之行,引起轩然大波,点燃燕国子之乱政之火。

当时、易王哙交出王权面北称臣,出居别宫;并将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员印信收回,为子之上任扫清障碍、以便重新任命各级官员,从而真正使王权易位。

将军市被不服,亲帅本部兵丁攻打子之,奋战十多天死伤数万人。市被气急败坏之下转攻太子姬平,子之则以平叛为由出击,令市被腹背受敌,兵败被俘腰斩于市,即而又下令捉拿反叛太子姬平。姬平微服逃往无终山,庶弟公子姬职则流亡韩国。这次燕国内乱长达数月有余,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公元前316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后,事态逐步发酵,就在短短两年之间齐国、中山国侵占燕国大半领地,已濒临亡国。赵国一直想灭掉中山国,不愿燕国就此亡国;赵武灵王见燕国无王,即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接到赵国,立为燕王,这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已迫不及待、借平乱之名,趁机举兵入燕,以讨伐子之匡扶正义为名攻入蓟城。燕国臣民由于痛恨子之篡位乱政,不仅不抵抗齐军,反而大开城门夹道欢迎齐军入侵;齐军很快攻占燕国都城。燕王哙自缢身亡,子之被擒获后押往齐国处以醢刑(醢音hǎi,即凌迟后剁成肉酱)。之后齐军“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将蓟丘之上燕国重器系数运往齐国,与此同时、燕地三千余里,大半俱属于齐,匡章留屯燕都,以徇属邑。中山国也乘机攻占燕国城池数十座。此时为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年)事也。

就在燕国几乎亡国之时,公子职在赵国将军乐池护送下还燕,即燕昭王。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扶持公子职(燕昭王)归国登基,但为时已晚国都蓟城已被齐国占领。复国之举只能屈居临易(今河北省容城县古贤村)以待东山再起。最初昭王在临易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名曰招贤台,亦称黄金台。

于是燕王好士之举公布于众、声名远播;剧辛自赵往,苏代从周来,屈景离卫来聚,邹衍背齐而归,昭王悉拜为客卿共谋国事。昭王励精图治,任乐毅为将收复疆土、命秦开破东胡攻取朝鲜,开创燕国中兴盛极一时。又拜敦隗为相传檄燕都蓟城,告之于民复国大义,各邑县降齐者皆叛齐归燕。齐将匡章力不能禁,遂班师回齐。

昭王明令修复宗庙、志报国仇,乃卑身厚币,誓雪先王之耻,重新迁都蓟城;任用乐毅联合五国之兵合纵攻齐、攻占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及即墨二城),威震燕山南北、造就燕国盛世。

公元1977年、洛川严庄村战国墓出土的“郾王职作武业著(鐯)剑”(经专家考证确认是以燕昭王名义监制铸造而成,赠与亲信的佩剑;后由燕国传入秦国成为随葬品入墓,此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辽宁省北票市东官营子出土的“郾王职作御司马”戈等青铜铭文兵器同时,以上出土文物证实;燕之复国,其势威猛可见一斑。

燕昭王病逝后,燕国迅速衰落。长平一战,秦挫赵军锐气、使之一蹶不振;此时、燕国企图趁火打劫,却连败于赵国,沦为弱国。

公元前228年,秦破赵都邯郸,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使秦、谋刺秦王未果导致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燕王喜联合赵代王嘉抗击秦军,兵败后逃往辽东。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又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秦灭燕后,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地跨燕山南北。

秦设诸郡、沿用至两汉,蓟城为北方重镇雄跨燕山南麓;蓟门、燕市之盛,勾连南北通衢。岁月穿透苍凉、古城更换容颜?伴随朝代更替,早已物是人非,难以确认前朝?但蓟门依然是燕地沟通南北乃至西北的商道,维系一方命脉的通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195年、因燕王卢绾叛逃匈奴,汉初异姓为王之先例相继被废除;遂立刘建为燕王,定都蓟城(今北京原宣武区内)。西汉刘姓宗族在燕地立燕王、设广阳郡,以宗室封地代理一方行政集权,维系天下的一统格局。从出土的汉墓中可见当年西汉贵族的奢华?

如今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已成为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花乡郭公庄南。大葆台是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汉代墓葬博物馆,馆内完整保存帝王陵墓黄肠题凑原貌。

汉墓博物馆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西汉广阳倾王刘建(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5年)墓地宫原址上建成博物馆。其中陈列物品多为第一次出土面世,如使用“生铁固态脱炭成钢”冶炼铸造的铁斧及西汉车轮等实物;墓中展示西汉诸侯王“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原于出土实物。

从北京周边出土的诸多汉唐墓志上,能得出当年蓟城所在方位,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的古蓟城遗址城垣夯土相吻合;其北门蓟门应在会城门一线偏东,东城墙应在烂漫胡同一线,这座蓟城确是舂秋故城原貌,所谓蓟门依然所指蓟城北门。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刘渊之父左部帅刘豹去世,西晋朝廷命刘渊代之。刘渊乃高祖与匈奴单于和亲之后,太康十年、晋武帝任刘渊为北部都尉,权领匈奴五部。四方豪杰纷纷投其门下,幽州、冀州知名儒生,都不远千里前来拜访,一时之间名声鹊起。

魏晋时期,鲜卑慕容氏族崛起,从辽西迁至辽东,开始经营东北地区。公元283年,鲜卑慕容氏族酋长慕容涉归死,其弟慕容耐篡政,慕容涉归之子慕容廆逃亡。两年后、慕容氏族部众杀慕容耐,迎立慕容廆重归王位。

太康十年、即公元289年,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西晋)。”公元307年,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举族南迁、进驻燕山南麓,并引入汉人辅佐,其发展速度之快、不同凡响。

咸和五年至咸和八年间,即公元330年至公元333年间,慕容廆所统疆域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故地相合,因此向东晋朝廷上疏,请封燕王:

“廆立功一隅,勤诚王室,位卑任重,不足以镇华夷,宜表请大将军、燕王之号。”

自西周以来、燕国是姬姓王族嫡脉王爵,并非其他王爵可比。当初司马昭加封晋王时,魏元帝曹奂重申晋王地位之高“位在燕王之上”。

燕王称号,针对东晋王朝来说是在挑战朝廷底线?因此,慕容廆之请求击中东晋等级要害,未能获准,直到他死都没有等来“燕王封号”?

晋惠帝时,因八王之乱战火再度燃起,导致五胡乱华之祸百年不息;匈奴、鲜卑、羯、氐、羌先后入侵中原;东晋一退再退,屈居江南一隅?此时、鲜卑慕容氏族首当其冲、举兵南下挺进中原,攻取邺城。

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八月,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此时、鲜卑慕容氏族已据燕地扫平四方、所向披靡;先后有前燕、后燕建都于蓟城。

慕容廆虽然未得燕王封号,但他死后四年,即公元337年,其三子慕容皝自立为燕王,国号燕、都蓟城;史称前燕、与东晋王朝分庭抗礼。相比之下鲜卑要比匈奴、羯、氐、羌四个民族汉化深刻,和汉朝王室关系也最为密切,常以华夏正朔为荣。之后燕国挥师南下挺进中原,先后在北方大地上建立五个以“燕”为国号的割据势力。均出于慕容氏族慕容廆门下同宗兄弟相拼,争夺统领燕地主权?相继建立起五个燕国。

史称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五胡十六国期间,乱世中的第一个“燕”国、前燕,为慕容皝创立;可谓乱世称雄,割据辽东;三代积累,始自称王

十六国期间、南燕慕容德是前燕君主慕容皝之子,自幼就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建熙十年(公元369年),东晋桓温伐燕,慕容德随哥哥慕容垂击败晋军,因此前燕得以转危为安。

建熙十一年(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慕容氏族迁往关中。东晋、前秦在淝水决战,前秦惨败;慕容氏族再次反秦,建立后燕。建兴八年(公元393年),慕容垂想讨伐西燕,遭众人反对,唯有慕容德支持;最终慕容垂坚持出兵灭西燕,使后燕达之鼎盛时期。

建兴十年(公元395年),后燕与北魏争锋一战败北,自此走向衰落。建兴十一年(公元396年),慕容垂伐魏途中病逝,子慕容宝即位。

永康二年(公元397年),北魏大举进攻后燕;慕容德死守邺城,击退魏军。不久魏军攻克后燕都城,将后燕疆域斩为两段,致使后燕再也无力与北魏抗衡,北魏跻身北方霸主,迎来一统中原的盛世。而东晋见南燕势力弱小,趁机攻打南燕,却被燕军击退。

建平元年(400年),慕容德在广固称帝。慕容德招贤纳士,重用贤才,使得南燕统治稳固。当时东晋权臣桓玄势大,企图篡晋自立,因此有人劝慕容德大举南下,消灭东晋。但慕容德没有听从,使得南燕错过了向南扩展的大好时机。建平六年(405年),慕容德病逝,其侄慕容超即位。慕容超即位后沉迷打猎,不理政务,重用奸臣公孙五楼,杀害贤臣,为南燕的灭亡埋下祸根。太上二年(406年),慕容超因为母亲、妻子为后秦扣押,于是向后秦称臣,

太上五年(公元409年),刘裕率晋军伐燕,结果燕军惨败,被迫退守广固。太上六年(410年),晋军攻克广固,斩杀慕容超、灭南燕。

从公元410年至公元420年、刘裕率部东征西讨,于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灭亡。他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史称其建立的政权为“南朝宋”又称“刘宋”;开启宋齐梁陈。南北对峙的局面。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著名诗作《登幽州台歌》。其背景为唐高宗主政时期,边塞战事不断;作者身世飘零身处边关登台感怀之情,未免有些伤感?也可以说就是当年落魄的北漂。

淡去诗中情怀,静观幽州台伫立于一条南北走向大街东侧(今牛街、南横街衔接处);登台远望,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东西走向的横街(今广安门内大街),西起幽州西侧北门、东至幽州东侧北门。开启一条商路,而燕市就辟于此路中段(今牛街与广内大街十字路口处),由此处向北正对蓟门;唐代幽州格局明确详实记载于《日下旧文考》中,使后世追认前朝有了依据。

所以说无论是南来北往的过客、还是北去幽州的商旅,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蓟门,而是幽州城西侧北门;时至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商路开通后,幽州城的商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蓟门的位置在人们心目中开始位移,从正北移向正西?其实方向的位移最初始于战争,连年征战、氏族相拼,使蓟门城下常以兵戎相见,刀剑之下形同水火;摒弃前嫌的商路令前人行走了数千年?原本来自于早期洪泛的侵蚀,使大片荒野变为沼泽,商旅的迁徙造就通往蓟门的商道西移,山道崎岖漫长倍显苍凉?其转机与接踵而来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密切相关。

萨满教为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信仰,流传于早期氏族公社口传心授的传承;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出现于文明初始之前,伴随打击石器的使用及游猎活动的迁徙,这种宗教活动就已经相伴其间。

萨满教为原始宗教的一种,以通古斯语族群各部落为主,广布于东北亚地区;此教因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公社后期,其理论根基是万物之灵显现于神,其论覆盖北方各个民族的古老祭坛。几乎独占中国北部的广大区域,前有契丹、女真,满、蒙紧随其后;虽说教义传承说法不一,但其特征极为相近。

萨满教认为灵魂不灭,万物皆有灵。确认世界有三极:“天堂”、“人间”、“地狱”视为三界。鬼魔及祖先神灵、魂之所居天界皆为上品,人世祸福皆由鬼神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萨满神护佑族人,族内首选德高望重者代理其化身,被称为萨满,并赋予其通神特权,为本族消灾祈福。

南宋徐梦莘所撰《三朝北盟会编》中曾用“珊蛮”一词,记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揭示金国朝野上下成为萨满的忠实信徒,完全出于原始形态中的说教,片面限制了群体认知度与应变能力。但其主宰者却非常清醒?

所以萨满教与其他宗教没有本质区别,其形式依然处于原始状态;乃至萨满永远不会像牧师那样组成神学群体,发展为从全职仪式感升至神学类型的组织,从而传教天下广播于众。

信奉萨满教的契丹人及女真人,对太阳的崇拜发自内心,认为日出东方是吉祥的开始,所以面东背西之俗由来已久。无论群居所定的首领之位、还是择地而居的族人住所,均以朝向东方为吉兆,约定俗成,久而久之面东背西的习俗成为宗旨。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把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等十六州(在今河北北部、北京及山西北部)割让给契丹,并每年送帛30万匹,换取辽太宗出兵协助,只为自立为王,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兵马援助下,灭亡后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契丹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从此契丹势力进驻华北平原。

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契丹开始改革官制,官分北、南两地,因俗而治,北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官以汉制治汉人。与此同时、地分五京、整顿赋税。

公元938年辽太宗定幽州城为“幽都府”;后改号“析津府”。名称来自“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其府括于幽州西南,经修缮后的蓟城扩建成为契丹陪都南京。

会同五年(公元943年),石敬瑭死,终年51岁,其侄石重贵立,他给契丹的表文中称孙不称臣,两国关系恶化。会同七年(公元945年)辽太宗两次兴师伐后晋,一再受挫。会同九年(公元947年)辽太宗倾师南征,后晋兵溃。次年正月,辽灭后晋,辽太宗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契丹为辽,改元大同。

辽军进驻中原、强征粮草,强掠财富,使许多州县残破至极;导致中原人奋起反抗。契丹人在中原人拼死抗击下死伤惨重,契丹人随即退兵;四月,行至栾城耶律德光病逝,庙号太宗,葬凤山。

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在位时期(公元954年至959年)、共在位6年。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为政清肃。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世宗心怀大志,立下誓言,“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图三十年宏志。

在位期间,整训军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议攻取幽州事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联合北汉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军北征?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开封东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即上演一场“黄袍加身”的大戏,回师汴京、兵变计划付诸实施。

赵匡胤即位之后,封其弟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赵匡胤理政清明、倍显仁慈,统一江南后、善待亡国之君,大多迁入汴京终老天年。而其弟赵光义,则阴险毒辣,下毒暗害多人?赵匡胤临死,规定其子孙后代不许杀害柴家人,以示知恩图报。

赵匡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文轻武的理念更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导致武官无权控制军队的局面始于宋代?从而杜绝五代之前军阀割据政权存在政局不稳的态势顺延,制约掌管军权的将领篡权的图谋;如同走马灯式的朝代更迭,止步于宋代?臣子篡位夺权之事一旦被消除,战乱也随之静停下来;但文官驾驭武官的弊端,致使宋军战斗力急速下降,造成全军听命于监军,主将无用武之地的困局难于征战。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其死因不明,后世多有争议?其弟赵匡义于公元976年11月15日匆忙即位,以兄传位于弟之说掩人耳目、极为勉强?

赵光义是宋朝继太祖皇帝之后登基称太宗(即位、改元为太平兴国)。其本名赵匡义,因避其兄名讳改为赵光义,后又改称赵炅。赵光义即位后急于统一地方割据势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降。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9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亲率大军北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来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以取北汉之势,再度北伐征辽,妄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初战收复河北易州及涿州。宋军趁胜围攻燕京,宋辽双方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助战,结果中箭受伤,乘驴车仓惶撤离,此次北伐失败。

究其原因、其败主要败于宋制?导致宋朝从上起下以“祖宗家法、宗族理念”权治其朝野,乃至人治成法、理在天庭的封建家族氏政体当道,形成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北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北宋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贺令图联同文思使薛继昭等人相继向宋太宗赵光义进言,认为辽国“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

因此,宋辽之争演变为宋对辽的大规模攻伐,史称“雍熙北伐”。公元986年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发生在歧沟关,也称歧沟关之战。

雍熙北伐,所指北宋雍熙三年,旨在收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兴师二十万余众、兵分三路北伐征辽势在必得。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春,宋太宗趁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分派三路大军北伐。上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副,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其东路军曹彬治军严谨,尤重军纪;但此次因求胜心切孤军冒进、兵疲粮乏之际,深陷岐沟关辽军重围,导致宋军全线处于被动局面?

中路军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静难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西上阁门使袁继忠为都监,出飞狐岭;田重进形貌奇伟,力大过人。初仕后周,后为赵匡胤麾下骁将。田重进出定州连克飞狐、灵丘、蔚州;初战告捷、先声夺人。

西路军兵分两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节度使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观察使杜彦圭为副,亦出雄州;另一路以检校太师忠武节度使潘美为都部署,辖原四州兵马;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西上阁门使王侁为都监,出雁门。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以上诸将被诏至汴京,上授以进攻方略:“潘美之师,但令先趋云应,卿等(指曹彬、米信等)以十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不以贪小利以要敌。虏闻大军至,必萃劲兵于幽州,兵既聚,则不暇为援于山后矣。”宋太宗既定方针、面授机宜,令群臣茅塞顿开。

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三月,辽将耶律休哥上奏,言宋将曹彬、崔彦进、米信等出雄州道,田重进自飞狐道,潘美、杨业入雁门道来攻,歧沟关、涿州、固安、新城尽已失陷。此时宋军士气大振,以河北、山西两地同时推进,其声势浩大,二十余万兵马压向幽州。

辽圣宗耶律隆绪急诏宣徽使蒲领至南京(幽州)与休哥共议军事,并分遣使者征诸路兵增援陪都南京,又召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军西来。三月初七,萧太后与辽圣宗自中京南下御驾亲征;十三日即至驼罗口督师点兵,令辽军先稳定涿州防线,待各路大军齐至再行攻击。

同年三月中旬,双方在边境线上纵横拉开几个战场同时开战。原本部署为中、东两路宋军合围幽州(今北京)计划全部落空。东路宋军曹彬部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县境内)先溃,身为东路军主帅曹彬步调缓慢,在涿州先遇辽军迎击;三月十三日曹彬即入涿州,与休哥对峙于涿水之北,而粮道被辽军截断,在涿州停留十余日,已失去战机,且粮草用尽。直至四月初,曹彬才退师欲求雄州取粮。辽军已完成集结、从而合击宋军,辽军大胜,宋军南撤。

西路第二路宋军以潘美为部署,杨业为副,王侁为监军,初战进展顺利,连克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朔(今山西朔县)四州。正谋继续东进,与中、东两路宋军合围幽州(今北京)之时。而东路曹彬部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县境)先溃,原定计划已无法实施。宋廷命西路军掩护四州边民内迁,乃至大军行动迟缓;而辽军增援兵至,形势危机。杨业约定潘、王率军于陈家谷口接应,自率所部冒死迎击辽军,以掩护大军及百姓撤退。但潘、王闻杨业领军陷入重围,乃置杨业之军不顾,先行逃遁。

杨业突围至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见无援军接应,复率残部与众辽军苦战,终因寡不敌众,杨业负伤坠马被俘,其所部官兵无一人生还。

耶律斜轸率援军突至,田重进迎击,激战于蔚州东。而东路宋军在岐沟关之溃,致使宋军中、西二路被迫撤军。时至四月初、由于田重进、潘美奉命主动撤退;所以耶律斜轸抓住战机,没等宋军全身而退,集中十万兵力反攻蔚州,全线出击。

耶律斜轸在连胜宋军之余、派侍御涅里底、干勤哥向朝廷奏报已克复朔州,活捉宋将杨业之捷。后杨业在狱绝食殉国,萧绰(太后)明令将杨业枭首示众,将其头颅割下装入匣中,传送边关各地。辽军士气大振;当年声名显赫的“杨无敌”,如今身首异处,以雪契丹之耻。而宋军则倍受凌辱,斗志涣散乃至厌战情绪速升,对收复燕云之举已全然丧失信心?

萧太后与辽圣宗稳定西线之余,四月二十日,准备反攻。辽主遣军进攻固安,又命耶律休哥自涿州南进。五月初三,萧太后与休哥等辽军在歧沟关追及宋军,围困宋军于歧沟关谷口,宋军力穷,环粮车守御。休哥以兵围之,又以轻骑出宋军侧背断其粮道。当天夜里,曹彬、米信弃军而走,以数骑遁去,余众遂大溃。曹彬等收集余众夜渡拒马河,营于易水之南,在河边造饭之时;休哥引兵追至,宋军望风而窜,互相踩踏、溺死河中者不计其数,幸亏宋将李继宣率所部力战拒马河岸,辽军追兵才被遏止,宋军急涉拒马河,惊惶入水死者过半;其余众逃奔高阳,丢弃盔甲辎重堆积如山。田重进且战且走、部下军校五人,四位战死,转战至大岭;猛将荆嗣力战,才杀退辽军追兵。

休哥向萧太后呈请追击宋军,声言乘胜略地可以黄河为界;太后不从,见宋军已退便见好就收,命辽军班师返回南京。当时宋军尚有数万运粮军民来不及南逃,而退入歧沟关深谷,却奇迹般地得以保全。

萧太后与辽主隆绪于五月初六班师,还至新城,初十日论功行赏,犒赏三军将士。十二日至固安南,以青牛白马祭祀天地;并以所俘宋兵拉上祭坛“射鬼箭”(凡契丹主亲征,服介胄,祭祀先帝,出兵则取死囚一人,还师则取敌军俘虏,置所向之方,乱箭射之,以拔不祥,名为“射鬼箭”),此俗为萨满教遗俗。

萧绰(生于公元953年6月18日、卒于1009年12月29日),小名燕燕,契丹族,辽代契丹中兴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及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步入鼎盛时期。

萧绰是契丹后族重臣萧思温之女,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选为贵妃,五月册立为皇后。 保宁三年(公元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辽景宗在位期间,萧绰即参决军国大事。

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耶律贤去世,耶律隆绪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因其子年幼,萧绰开始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

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萧绰主政期间,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及韩德让,军事上与韩德让更为默契。

在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击退宋军对辽陪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大破宋军三路合围之势,彻底粉碎北宋觊觎燕云之梦,从而平定内外反对势力的围攻,奠定太后执政期间的平稳过度。

所谓析津府是辽太宗于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所定,后定为“南京幽都府”,又改为“析津府”。其名称来自于“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析津”本古冀州之地,其治所在宛平(即今北京卢沟桥处宛平城)。

辽代“析津府”所指(今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之后于金代经修缮扩建成为金中都,领三省定为国都。

辽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宋人称为“燕山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而成都市,在今北京市西南。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幅员三十六里,是当时辽国五京之首。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座西朝东的格局再现契丹人的习俗,日出东方、光耀子城,辽朝宫殿云集子城之内虽以汉制座北朝南,但其正统规模是以西为贵面东而立,如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上建瑶池殿,池旁环建皇亲宅邸,皆为座西朝东格局。

辽南京城宫城中有元和、仁政等宫殿。又有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两座御容殿,还有供帝王游幸的球场、内果园和泛舟的湖泊。宫城内西南角建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西北部有天宁寺塔。北城垣在白云观北侧,东城垣在法源寺东侧,南城垣在白纸坊西街以北,西城垣在白云观西侧。方圆格局在民国初期清晰可见。

辽南京城的各城垣方位大多是根据寺庙位置、墓志记载,宋人笔记及金中都残城垣方位测定;其方圆格局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然可辨;但近年来大规模过度开发,致使辽南京城垣遗址实物已荡然无存无迹可寻。

由于辽南京子城位置偏于西南,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名檀州街;檀州街西为清晋门、东为安东门。另一条是南北向干道,原本蓟门应是此处北门,时至辽宋,此门早已失去通衢南北的意义,被西门所替代;所谓蓟门也成为记述中的一段历史。

辽南京城、除干道之外还有次干道。里坊街区分布在子城周围,从文献中可以确定方位的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寺观一直留存至民国之初,如法源寺即当时的悯忠寺,天宁寺塔即是当时天王大寺之塔。近年来的过度拆迁,致使大多数遗存飞灰湮灭。

实际古蓟城的西门已变为进出古城的主要通道,其主线以东西走向的檀州街为例,构成辽代南京城主街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其西门(清晋门)实际替代了古蓟城北门蓟门的真实意义;国书传递、往来客商、都要途经此门,其北门由于时代变迁发生位移,致使西门成为标志也是必然。

南京城基本是沿用唐代幽州城规制,只是重修了城墙,并没有进行大规划的改造。唐代幽州城西垣是在白云观西土城台至小红庙村一线上。辽南京城沿用唐幽州城的城墙,因此西垣位置不变。辽南京城的四面城垣为唐代修建,其西城垣护城河,过了甘石桥之后,突然折向南,且河道非常笔直。这条河就是莲花河,古称洗马沟,水源来自于莲花池。如此奇怪的走向,急转急折,并非天然形成;其实莲花河在广外大街以南从北向南流的那一段,曾是辽南京城西垣的护城河。

广安门大街是经莲花河至卢沟桥的古道,也是西南方向从陆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天下十八省所隶官员朝觐,商贾客运往来南京无不遵路于此。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古蓟城西门替代北门由来应从唐代开始。

其实、辽南京城北垣位于今天的头发胡同,早已失去通商与征战的使用价值;伴随时代变迁西门也就替代当时进出北京的蓟门。
1
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四月,辽朝南府宰相耶律奴瓜与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统兵侵宋,数万铁骑直抵北宋定州;北宋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大将王超便令镇州都部署桑赞、高阳关都部署周莹各率本部兵马来定州迎击辽军。

高阳关副部署王继忠率军前来定州迎敌,路遇埋伏。王继忠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且战且退,麾下将士伤亡惨重。但借助西山地形向东北突围,退至白城(今河北清苑西)之时,再次被辽军骑兵追至包围,此时宋军人困马乏、所剩无几,所部亲随也纷纷倒在辽兵刀下;王继忠因伤力尽被俘,所部全军覆没。

王继忠乃开封人,其父王珫曾任禁军武骑指挥使,戍边瓦桥关,与辽军作战中阵亡。“以谨厚被亲信”,待皇太子赵桓即位为宋真宗,王继忠作为“皇太子”旧人,累迁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又转为高阳关副部署。

辽承天太后、萧绰聪慧过人,早知王继忠身世,乃宋真宗旧部,料定此人必有大用;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归顺。萧太后早有南北议和、罢兵休战之意,希望王继忠能够为此搭桥。并把最早效力于契丹的汉臣、康默记族女嫁给他。

王继忠兵败,最初宋真宗以为他战死,追封他为大同军节度节,同时以王继忠当年首次被任命的官职恩荫其子。并派人调查此次战败之责,极刑处死两名稗将,充当“替罪羊”。

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萧绰以索要关南之地为名与耶律隆绪亲征南下伐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辽军压向黄河岸边;萨满巫师做法成象,“日抱珥,黄气充塞”,其言:“宜不战而却,有和解之象”。

宋真宗赵恒在寇准等人力谏下被迫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十一月二十二日(公元1005年1月5日),萧绰与耶律隆绪驻于澶渊。萧挞凛在侦查时误中埋伏,被弩射死。

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1005年1月9日),赵恒在澶渊北城出现,宋军将士、群情激愤,誓杀辽贼声浪此起彼伏。次日、宋真宗却派崇仪副使曹利用议和。辽营立即回复,当即派飞龙使韩杞带国书回访宋营。

当宋真宗收到王继忠写来的信,又惊又喜,方知王继忠未死。萧太后便命王继忠再起草一封密信,令张皓送至宋真宗行营。

十二月初四(1005年1月16日),宋再次派曹利用来求和,因宋没有归还土地之意,辽派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带书信回访。十二月初九(1005年1月21日),宋派李继昌前来请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赵恒则称萧太后为叔母,愿每年交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以白沟河为宋辽界河。辽朝答应了宋朝求和的要求,辽宋达成澶渊之盟,立即派阁门使丁振带书回访。次日、下诏诸军解除戒严状态。

十二月中旬、辽军班师。澶渊之盟维持宋辽之间旧有的疆界;双方结束长年不息的对峙状态,在白沟同开互市,进入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时期。

统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萧绰归政于耶律隆绪。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谥圣神宣献皇后。次年,葬乾陵。

萧太后死后、辽朝迅速走向衰落,北方女真人开始崛起;女真先世称为肃慎,源出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其祖居今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松嫩平原,松嫩平原在今黑龙江省西南部,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北与小兴安岭山脉相连,东西两面分别与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接壤.整个平原略呈菱形,其边缘地带多为高山草甸,为女真人提供了最佳的放牧选点。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辽朝加强对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的防御,女真完颜部酋首阿骨打集诸路兵马誓师于拉林河,举义旗抗辽攻占宁江州、出河店、宾州,南下出师告捷;于次年(辽天庆五年,宋政和五年)正月初一日(公元1115年1月28日)完颜阿骨打即帝位,国号为金,年号收国,称金太祖。

所谓海上之盟乃北宋与金朝缔结的盟约,其约以北宋出兵燕云;以金北击辽国后方,夹攻南京为约,最终归还北宋所失燕云十六州作为补偿,合力击辽。

北宋以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朝南京(今北京),均被辽守军击败;最终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其结果北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价替代税金;随同每年交付辽朝的“岁币”转交给金朝。

宋宣和五年(金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四月,金朝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还北宋。但燕京城已被洗劫一空,居民早已被金国俘往东北为奴;宋所得只有一座空城?“城市邱墟、狐狸穴处”城内残破不堪、空空如也。即便如此宋依然设燕山府路统治所得幽州(燕京)故地。辽人西去后,使金人看到了北宋的腐败,从此之后不再退让,南下灭宋之争愈演愈烈。

金朝从建国伊始即定以农为本,改易旧俗,推行汉制,在猛安、谋克基础上迅速摆脱奴隶制下的旧制。所谓猛安、谋克制度即原始社会后期由围猎需求设制的军事组织形式;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便于征战,始定制为三百户成谋克,十谋克即猛安的军事编制。

宋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八月,金太祖死,其弟吴乞买即位,是为太宗,改元天会;基本上继承太祖事业,继续与北宋和平相处,但已貌合神离。

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初,金攻占平州之后,改变制度,从汉制官号也向汉制过度。同时创行屯田军垦,将东北地区的女真部族猛安谋克迁徙入燕。他们自筑寨于村落之间,强行掠地;不属州县管辖,计为官田到户授田以猛安谋克。这种屯田入户方式实际上是女真人世袭祖业的军统到户方式、形成变相封地。

宋宣和六年(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金朝主战派首领主将完颜宗翰、完颜宗望、极力反对割让山西之地;《金史·宗翰传》有一段记述很清楚:“宗翰复奏曰:‘先皇帝征辽之初,图宋协力夹攻,故许以燕地。宋人既盟之后,请加币以求山西诸镇,先皇帝辞其加币。盟书曰: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今宋数路招纳叛亡,厚以恩赏。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贯,尝期以月日,约以誓书,一无所致。盟未期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宁,割付山西诸郡,则诸军失屯据之所,将有经略,或难持久,请姑置勿割。’上(太宗)悉如所请。”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八月,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张觉事变为由备战。

张觉事变是指宋金海上盟约之后,金出兵击辽,辽平州守将张觉叛辽降金、后又南逃归宋的一段史实。张觉是守卫平州的辽军主将,见金朝大军一路杀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便放弃抵抗,开城投降完颜宗翰(金粘罕)。当时天祚帝已经西逃,辽朝大势已去。完颜宗翰对兵不血刃取得平州的结果很满意,便封张觉为临海节度使兼平州知州,令其再守平州。

张觉是平州义丰人,也就是河北唐山人,最初此地已被辽国占领,所以他是生于辽国的汉人。他少时中举、后得进士之份,选择行伍之列,就任于辽兴军节度副使。

当他得知完颜宗望亲率金军南下伐宋之时,又带平州五万兵马及润州(今河北秦皇岛市)部分归德军投宋。

张觉叛金之后,北宋默然接纳张觉,即违反宋金“海上之盟”;北宋接受金朝叛将及平州地区,严重失信于金,令完颜宗望不能容忍?张觉的泰宁军与完颜宗望大军一对阵、即大败而逃,之后连夜逃往燕京城,北宋宣抚使王安中应允张觉归宋。

完颜宗望围城责令北宋燕山宣抚使王安中交出张觉;但王安中开始拒不承认,暗将张觉藏在甲仗库内。完颜宗望与王安中本为友军,便以人证、物证对质公堂;王安中无法抵赖,又不想交出张觉,因为张觉叛金曾受北宋朝廷嘉奖,如此交出可能会惹出麻烦?

王安中本是苏轼门下弟子、也是翰林学士,情急之下想出个馊主意。他派遣下人找来一位长得很像张觉的佣人定罪杀之,将首级交给完颜宗望了事。

完颜宗望以为张觉已死,便收兵回营;但大营内有张觉旧部,认出其头不是张觉本人?完颜宗望怒不可遏当即返回燕京城,怒斥王安中。王安中无言以对,便将张觉从甲仗库揪出,交给完颜宗望;张觉不服,面对王安中出卖自己的行径破口大骂,他辱骂宋人不守诺言,王安中生怕他抖搂出宋庭嘉奖之事;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结果了张觉性命,并当即砍下其头献给完颜宗望复命。

因为宋金之间有盟约在先,当时是盟军互通有无,宋朝暗地接纳叛金降将,即为公开违约;其实面对金朝的强大军事压力、北宋杀死张觉并函首送还也是无奈之举。但好说不好听?传统观点认为事已至此张觉事件就此宣告结束,可画上句号;两国重修旧好本为常理,但其结果并非如此简单?

张觉被宋人砍头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传遍宋军上下,幽云降宋将士及张觉麾下之军不由得纷纷落泪,伤感至极兔死狐悲,并不是同情张觉,而是顾影自怜;面对宋廷如此之举,但求自保、黯然神伤、深感失望?

幽云原本为汉地土生土长之民历时久矣!面对山河破碎、江山易主又当如何?契丹人走后,女真人接踵而来;当年辽国大将郭药师领涿、易二州降宋。闻听张觉被宋人函首授金之事勃然大怒,他对部下说:“如果金人向宋人索要郭药师其头,宋人当如何处置?”

幽云归降士卒低头不语,宋人之举早已使降者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当夜、郭药师率领麾下将士降金,金太宗以药师为燕京留守,赐姓完颜。

因为宋金之间有约在先、当时是盟军,宋人在暗处窥视金人动向倒也无妨,但在明处接纳叛金降将,令金人无法容忍?其实宋金两国“海上盟约”之后一直在明争暗斗,公开索要叛将张觉是手段并非目的,其意在于让投降士卒寒心,从而丧失与金人征战的斗志?另外双方对军情及相关谍报信息相比之下金人更胜宋人一筹,更能精准掌握敌情用来瓦解敌营;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攻心战,张觉事件、可见一斑!女真人崛起的另一把利刃就是战略布局,且不论猛安谋克围剿攻势如何迅捷;金人总能在战局之外的博弈中一决胜负;致使宋朝内部纷争迭起、君臣上下离心离德。

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阿骨打之弟,女真部族弟接兄位、祖有传承,并非夺位?完颜阿骨打生前有16子,史书上留有记载者却寥寥无几,其二子完颜宗望,四子完颜宗弼虽是庶出,但在女真氏族内颇有名望,均为战功赫赫的军中大将;而完颜宗翰为完颜氏族旁系宗亲,相比之下血缘关系没有前两位近,其父完颜撒改与吴乞买平辈,所以完颜宗望、完颜宗弼与完颜宗翰之间即是堂兄弟。但完颜宗翰其人文武双全、可独当一面,也是金太宗横扫中原攻宋的首选干将。

公元1125年十月、金国兵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主帅完颜宗望率军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戍将韩民毅投降。十二月甲辰(公元1126年1月2日),于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大败宋军;因原宋将郭药师部已降,宋燕山府防卫崩溃;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来援军三万人,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东路军扫平河北长驱直入、南下进逼河南。

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完颜宗望率军渡过黄河。次日就攻破滑州(今河南滑县),之后包围北宋东京汴梁城(今河南开封市)。幸有汴京守御使李纲率领军民拼死抵抗,金军未能破城。二月、完颜宗望见攻城不下,便以宋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做为人质,要求宋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此时西路军还在太原苦战。

西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则率军出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并没有宗望顺利,深陷苦战。天会三年十二月庚子日(公元1125年12月29日)金军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公元1126年1月6日)破代州(今山西代县),接着中山投降,金军迅速包围太原;却没有料到太原城坚兵强、久攻不下。乃至贻误军机,失去与完颜宗望合围汴京的最佳时机?

同年二月、完颜宗翰得知宋金议和之后才罢兵休战;第一次开封之战以割地议和,停止进攻,改肃王赵枢为人质,康王赵构得以回归,宣告结束。
1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二月金军奔袭扬州,南宋高宗赵构仓皇出逃,经镇江府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又率幕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至明州(今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军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临安府。如此贪生怕死之徒,紧随其后的追随者却大有人在,家天下赵氏一族之传承,依然根深蒂固。

同年九月,金主吴乞买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在齐鲁大地建立傀儡政权,统治河南及陕西大部地区,与南宋对峙、以求过度。同时,金太宗下诏责令齐地官员继续追击赵构不可懈怠。宋高宗赵构洗心革面、为金军南侵无法找出口实勉强接受安抚本朝文人的策略,开始笼络文人士大夫,并为苏轼、黄庭坚昭雪。

面对金人的大举入侵、宋朝各地军民纷纷奋起抗击;反之金人对宋朝上层的残暴掠夺,加之非分之想却每每都能到位?

“光脚不怕穿鞋的”,宋朝统治者患得患失、将求安自保排在首位;中原军民却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之任首当其冲。金人目睹中原数战场景,不得不扶持刘豫伪政权以求过度,暂解燃眉之急才可立足。

宋廷内部主战将士与中原民众合力抗金初见成效,如韩世忠、岳飞、吴玠、吴璘、刘锜等将领活跃在抗金战线最前沿;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合力抗金、收复失地。

韩世忠在黄天荡湿地围堵金军四十八天;仅以八千之众令完颜宗弼(金兀术)十万大军深陷绝境,后由当地人做向导,以人力开渠的方式打通长江渡口才得以逃脱。

1130年(金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南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集结川陕兵力共计18万,与金军于陕西富平展开激战。张浚原本计划包围金军全歼金军于富平,但部分将领临阵脱逃、导致18万宋军惨败于2万金军的最终结局。富平之败波及川陕防线濒临崩溃;金军趁胜追击,准备一鼓作气攻取陕西。

天会九年(1131年),完颜宗弼率金军长驱直入进攻和尚原(今宝鸡西南);南宋守将吴玠、吴璘兄弟不畏强敌,力撑危局,仅以数千人阻止了金军万骑前行的脚步。

和尚原位于大散关以东为入汉中之地隘口,可谓川陕门户军事重镇。“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也”。

《宋史·吴玠传》记述,“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可以说和尚原之战也是南宋百姓用小推车运粮,推出来的胜利。此役以宋军精妙的战术配合完胜金军;完颜宗弼中箭,险些毙命,金军败北。

和尚原战后,金军受到重创,史料记载:“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亦大赞:“尽南宋之力,充岳侯(岳飞)之志,益之以韩(韩世忠)、刘锜、二吴(吴玠、吴璘),可以复汴京、收陕右乎?曰:可也。”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四月,宋金绍兴议和以完颜昌及秦桧第一次合约为准,金人归还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刘锜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节制所部八字军三万七千人出发,益殿司三千人皆携其家眷,暂留住顺昌(今安徽阜阳)。

顺昌北濒颍水,南有淮河,东接濠州(今安徽凤阳),乃固寿州之援、连蔡州、陈州之地结为屏障,唯有淮河要冲,接汴梁之通道。

刘锜料定金军不会信守盟约?同年五月,他还未至顺昌就闻听金兀术已经撕毁合约重新开战,向南宋大举进犯。

刘锜舍舟陆行赶至顺昌城,同年五月庚寅日(公元1140年6月3日)、谍报传来,金兀术已经占领东京开封。刘锜遣骑接应,时至半夜四鼓入城。凌晨得报,金骑已破陈州。

刘锜沉着果断、视察城内外地形及防御工事,凿沉船只以誓背水一战。金军奔袭顺昌先锋飞至、铁壁合围主攻顺昌城,全然忽略对营寨的防守。

宋军利用雷雨天气,刘锜派骁将阎充率五百壮士乔装金兵夜袭敌营,电光划过长空,宋军以“嘂”(读jiao)为号即一跃而起,奋勇杀入敌营;电光闪后,宋军反而潜伏不动。金军不知宋军底细,满营大乱、自相残杀、死伤无数,待到天明之时,只见宋军从四面杀来,金军自相残杀了大半夜、元气大伤已无力还击只得仓惶遁去。

宗弼在开封得知金军攻顺昌受挫后,大怒亲率金兵十余万众昼夜兼程赶至顺昌城下。宗弼麾下金军精锐凶悍无比,备有攻城锐器“铁浮屠”穿甲戴盔,装备精良,以三人为伍、排列严整;拒马子紧随其后,甲士只能向前、不可后退;左右两翼以铁骑相间配合,号称“拐子马”。宋金交战以来,此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

当初战取胜后,军中有人提议趁宗弼未到顺昌,尽快撤离以保存实力。刘锜认为宗弼援兵将至,如南撤不仅前功尽弃,而且会腹背受敌必遭覆灭?

次日平明,金兵围攻顺昌城增至数万余众,刘锜部下不满两万余人,仅以五千兵士守城,余众皆出城埋伏在城壕防御工事内以攻为守;待金军“铁浮屠”杀来之时,所伏宋军全力出击,金兵顺沿陡坡收不住脚滑落沟底,阵营大乱,宋军伏兵长枪队面对落于沟底的金兵发起攻击;伏于两侧的刀斧手专砍马腿,一时间“拐子马”真成了拐马。此刻城头守军乱箭齐发,金兵前后相互践踏乱作一团;宋军趁胜出击,斩杀金兵无数,夺得辎重铠甲马匹数以千计。

金军围顺昌久攻不下,完颜宗弼则另打宋廷主意,想让宋方召回刘锜;经过秦桧一番努力后,宋高宗赵构就在顺昌保卫战关键时刻,以桧召锜还。

至此,完颜宗弼真正认识到刘豫伪齐政权垮台后,金人立足中原的困境?南宋主力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和金国主力完颜宗弼麾下的女真军阵之间,相隔一片缓冲地带,那就是刘豫所统辖的山东、河南、陕西南部。

七月初、完颜宗弼在顺昌之败月余后,得知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援军已至郾城,并探知岳飞本人在郾城指挥集结宋军;完颜宗弼认为时机成熟,全军出动直扑郾城,准备全歼宋军于郾城。

当时宋金两大主力相遇在郾城,导致郾城成为两大主力一决胜负的主战场。

七月八日、探马飞报岳飞:完颜宗弼领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将领,率其精锐马军一万五千骑速至;已距郾城二十余里。岳飞急命岳云率背嵬八千马军及游奕军骑兵出城迎击,并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

当天下午,完颜宗弼赶到郾城,双方骑兵展开决战,金军后续部队不断涌进战场投入战斗。岳云以马军为阵急速冲锋击退金军骑兵的围攻;岳家军悍将杨再兴声称要活捉完颜宗弼,单骑冲入金军骑阵,击杀金军将士数十人威震敌胆。在岳家军奋勇冲杀下,金军如长堤决口、溃败如泻。

郾城之战金军锐器“铁浮图”在岳家军藤牌军、长枪队的冲杀下几乎全军覆没;一世称雄的女真军阵顶级精锐“拐子马”,在岳家军刀斧手及流星锤的击打下惨遭重创。

接踵而来的小商河之战和颍昌之战更为惨烈,完颜宗弼的精锐“拐子马”所剩无几,女真氏族猛安谋克编制下军中百夫长系列损失惨重;这一仗结果让完颜宗弼意识到如此下去,很难维持长久,金军被迫退守黄河以北已为期不远矣!

完颜宗弼决定再度启用金牌卧底秦桧,打通宋室上层召回劲敌岳飞可谓首选?就在此关键之时,金人抢先投下翻局的赌注!

杨再兴率三百骑追赶金军,行至临颍县南小商河时,与完颜宗弼主力猝然相遇。杨再兴三百骑力战金军勇不可当,金国骑兵中多位高级将领蜂拥而上,团团围住杨再兴,最终被斩杀者有万夫长(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等百余人。杨再兴且战且走不料被逼入一处泥潭,坐骑力尽无法越出。此刻、金兵乱箭齐发;杨再兴身中一箭,就随手折断箭杆,铁箭头留在肉中继续冲杀,最后坐骑深陷泥潭不能动弹;杨再兴最终被乱箭射死,三百将士也全部阵亡,而金军则付出死伤千人的代价。

小商河战后,完颜宗弼深感岳家军神勇,为避开与张宪所率岳家军主力决战,他只留下八千金兵守临颍县,亲率余部转攻颍昌府。

七月十四日天明,张宪军攻占临颍县,八千金兵不战自退,逃往开封府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县)方向。张宪命士卒找回杨再兴遗体,火化后竟烧出铁箭头两升有余?

七月十八日,岳家军全线出击包围开封。七月十八日,张宪同徐庆、李山、傅选、寇成等诸统制从临颍县出击;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朱仙镇。

完颜宗弼以十万大军驻扎在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可能料到此战未必能胜,此处归路比开封更为顺畅?也许他是在期待宋廷消息寻求反击的时机?

当时、出使金国的宋使洪皓被拘留在燕地,他在家书中说:“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岳飞为捷报频传甚喜,破例酒戒,把酒言欢:“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朱仙镇之战役,岳飞亲率四十位精锐亲兵铁骑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怕有闪失,上前劝阻:“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回答“非尔所知!”随即跃马冲出、以箭射金军阵地为号。岳家军将士见统帅亲自出马,顿时全力死战。完颜宗弼下令将重铠“拐子马”推向阵前,却不敌宋军重斧,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堵墙而进”集团冲锋投入战斗;岳飞当即令训练有素的步兵精锐上阵,以长柄麻札刀专剁重铠“拐子马”,只要一匹马被砍掉马腿倒地,重铠“拐子马”就是三匹马无法前行,重铠“拐子马”军于是乱作一团。杀到天黑,完颜宗弼全军溃败逃走。此时,张宪、牛皋从两翼杀出,断其归路,金军损失惨重,岳家军因为有备而来,彻底粉碎了完颜宗弼所用的全部战术,真乃黔驴技穷,当夜金军渡过黄河北去。

朱仙镇之战,迎来的不是渡河作战,继续北伐;而是十二道金牌责令班师回朝?岳飞鉴于当时完胜的战局不可懈怠,便写下奏章反对班师:“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宋高宗赵构在七月八日、大致与郾城之战同时,发出第一道班师诏,言辞强硬。其实,他深知如果让岳飞直捣黄龙府、迎二圣回京,就连他的皇位都会被剥夺?皇位可比国家之正统、万民俯首听命;没了皇位即便俯首称臣,活的也不安生。为一己之私、赵构宁可让金人渡河南征,也不能让岳飞渡河北伐?

十二道金牌如同层层加码的重担压向岳飞,他深知如不从命,即为犯上之举、宋廷可命各路兵马共讨之?岳家军渡河北伐,全军上下同仇敌忾可奋勇直前;岳家军如矛头调转指向临安灭赵构贼子,再迎二圣回归。又能有几人从命?

事隔三日,朱仙镇已克,完颜宗弼已渡河北遁。此时、岳飞已接收十二道金牌传递班师诏令,措辞严峻、不容反驳?命令岳家军必须班师回鄂州,岳飞本人则去临安府“行在”朝见皇帝。

岳飞收到如此荒唐之命、愤惋泣下,面朝东方临安府“行在”方向行叩拜礼叹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百姓闻讯赶来拦阻在岳飞马前,哭诉挽留其声甚哀?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

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便当地百姓南迁,“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

岳飞前往临安府“行在”的归路近半,仍有召令传岳飞“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

当岳飞闻听中原传来宋军败讯,只能长叹:“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宋高宗赵构强令岳飞班师后,为扫清障碍向金人议和,先后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兵权,再命秦桧向金乞和。

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以杀害岳飞为条件、否则无法议和为由,率部大举南进;如此无礼要求,却令宋高宗赵构毫不犹豫,为保住皇位、以敌为友,履约从命行事。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及张宪杀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岳云年仅23岁,岳飞临刑前在狱案上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中国之大、无奇不有?也许昭昭之盼延续千载,却没能昭雪如此千古奇冤?

岳飞清正廉洁,为人正直,治军严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人问:“何时天下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便可太平!”。

一曲《满江红》表达心智、激愤不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朝天阙”也许是对人治的无奈,“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无法认证江山还给何人,所指此人又能代表谁的利益?

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宋使何铸等使金,进誓表,宋称为“绍兴和议”。

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贡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金议和形式上表述南宋赵构向女真人金国的屈服,其实他内心无时不刻在顾及皇位的稳定;“维稳”在南宋朝野形成常态?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被处死后,一些有识之士毅然北渡、远离南宋上层腐臭的政治环境,有的选择仕金,更多人选择隐居、置身事外。
宋金议和之后,未能维持长久,彼此相安二十来年之后便战火重燃!
宋金议和、金国称之为皇统和议,宗弼以其功进升太傅;次年,宗弼还朝。
当时、掌管金国朝政的辅政大臣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希尹等宗亲勋贵相继死去;此时完颜宗弼还朝,便开始独掌军政大权。
1
自叔祖金太宗完颜晟驾崩后,完颜亶登基为帝。此后,宗翰、宗干、宗弼等开国功臣相继秉政,因年幼完颜亶只能临朝听政。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十月,宗弼去世,完颜亶正式亲政。但悼平皇后裴满氏个性泼辣,干预政事,无所忌惮。皇太子完颜济安、魏王完颜道济相继去世,导致帝位失嗣。他开始嗜酒如命,不理朝政,滥杀无辜。

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完颜亮密杀熙宗完颜亶弑君篡位称帝,改元天德、迁都燕京,极度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奠定了金王朝本身的华夏正统性和在北方的统治。

完颜亮(公元1122年2月24日至公元1161年12月15日)、字元功,本名完颜迪古乃,会宁府会宁县人。金朝第四位皇帝、文学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其母为大氏。

完颜亮在位十二年,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姑嫂也不放过,稍有姿色便纳入寝殿;且滥用酷刑、杀人无数。然而,他又是励精图治,鼓励农耕,整顿吏治,厉行革新,完善财政,大力推广汉化的倡导者。

完颜亮为实现其政治抱负,首选燕京为都、大兴土木扩建城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他下令“增广燕京,造宫室”。改燕京为中都,析津府为大兴府。燕京之地 “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自此之后燕京从辽之陪都、金之中都即成为都城,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从未间断;其中曾有短期纷争,但秉承始终成为中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金国正式迁都,完颜亮烧毁上京宫室举国南迁燕京,令女真遗老怨声载道;他极度崇尚汉文化,与留居于金地的辽宋名士交往甚密,宗室之内名声颇善,其才情心智非女真同室宗亲可比,但其南侵灭宋力统中原之举颇显狂妄,最终激发内外军兵反抗、落得身败名裂。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八月),完颜亮南侵伐宋,撕毁《绍兴和议》、金军在采石之战中败阵;中书舍人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主完颜亮率军渡江。此时、江面大雾弥漫,负责督军主帅李显忠尚未到达,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亲自督师聚集散漫逃兵及守江兵勇言辞中肯,“若金军渡江,汝等无处可逃?依江险死里求生,击败金兵才有生路?”守将时俊等毅然领命组成赶死队轻舟快进准备凿沉敌船,与金兵搏于江心。虞允文又在江岸组织当地兵民摇旗呐喊,鼓乐齐鸣。此时雾气沼沼,金军误以为宋军援兵已至严阵以待,又见前军船只纷纷沉没;不赶冒进怕中埋伏便顺流回师,又闻喊杀声四起,金主完颜亮被迫移军扬州。

金军集结在瓜洲渡口,恰遇连天阴雨;“采石兵败”导致金兵士气低落。而完颜亮只限三日、令金军必须渡江攻宋?此时、部将完颜元宜闻听完颜雍已在上京称帝,当晚就率本部军兵杀入完颜亮军帐之内,将其乱箭射死,然后,连夜率部北遁投奔完颜雍。

完颜亮时年四十岁、他死后先被追废为海陵炀王,不久又被废为庶人。

完颜雍趁完颜亮南攻伐宋之机,联合女真氏族猛安谋克高级将领发动政变;在上京即皇帝位、称金世宗,四个月后、进驻中都城、改元大定。

大定二年 (公元1162年)二月,《金史》记载 :“甲辰,以张浩为太师,尚书令如故,御史大夫移刺元宜(即完颜元宜)为平章政事。辛亥,定世袭猛安谋克迁授格。壬子,以太保、左领军大都督奔睹为都元帅,太保如故。”完颜雍注重整顿吏治、休养生息,缓解宋金对峙,发展农业,将金国经济推向中兴、迎来盛世。

甲午除夕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已恨太官馀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元好问 〔金朝诗人、文学家〕
元好问在《甲午除夕》诗中赞叹金代盛世,他所称道“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其实大定是金世宗年号、明昌是金章宗年号,共计五十年、和之天德、贞元、正隆等年号共计十二年,也就是完颜亮当政期间的年号;三位帝王在中都城统治总计为六十二年,史称“中都三帝”。
1
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7月,蒙古军兵进幽燕、围困金中都城(今北京)久攻不下。次年3月,蒙军切断金军粮道,金军将领李英战死,所运粮草全部被劫。

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 年5月,蒙古军兵分三路南下,主攻中都城总指挥即成吉思汗(铁木真),金宣宗闻讯早已南逃。

金中都留守平章政事承晖向南京(开封)告急;闻之金宣宗完颜珣已在霸州被契丹降军斫答所杀,兵变后西去。当晚、抹燃尽忠闻讯弃城南逃;时近凌晨、中都留守完颜承晖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服毒自尽。

金军守将高霖死守孤城待援,立于通玄门死战,终因寡不敌众城破,面对众多蒙古军兵,高霖拔出佩剑从容自尽。当铁木真登上城头之时,他面对立于通玄门城楼柱前的高霖伏身下拜,随即城头之上的所有蒙古将士尽皆在高霖尸身前跪拜。所有将士对这位忠心不二、视死如归的将军肃然起敬。也许中都城守将高霖所守北门通玄门即当年的蓟门,虽说穿透岁月的城楼早已不是当年的景象?但高霖确是古蓟城的最后一位守将,他与蓟门共存亡。

成吉思汗命部下厚葬高霖之后,即令蒙古军兵屠城,除寺院僧侣之外无一幸免;随之将金中都城烧成一片废墟。

五十年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上京开平城(今内蒙古锡盟多伦西北)继承汗位,随命刘秉忠南下勘察金中都近况如何、能否再次重修复原中都城?

当刘秉忠见到中都城一片废墟之时,连连摇头慨叹当年如此辉煌的都城,竟然惨不忍睹;于是他劝元世祖忽必烈另辟蹊径、重建新城。历经二十多年努力在金中都旧址东北侧、建起一座新城即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前身。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夜三鼓元顺帝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二日,徐达率军攻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登城在齐化门城楼下,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诛王子六人;当即封存库银、图籍、宝物以及宫室殿门,令兵士守卫。明令士卒不得侵暴民众入户抢掠,安抚居民各安其业。同时遣将巡逻大都西北诸处关口,以防蒙古军兵反扑?为彻底灭掉元人巢穴,徐达命将士捣毁城北驻军行营并付之一炬,将大都北城垣南移另筑新垣。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北京宫殿城池均已落成,又将元大都南垣向南平移三里。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俺答曾率兵攻至京城近郊。嘉靖帝命筑正阳、崇文、宣武三座关厢瓮城,准备再度扩建外城防御工事,但不久相继停工。两年后,朱伯宸建议修筑外城,以固城防。起初设想在元大都旧址基础上,向东、西、南、北四面展开;后因预算过高,只将内城前三门和先农坛、天坛环绕起来,并在城之四角建筑角楼,以利警戒和防守;嘉靖帝采纳此建议开始修建外城,亦称外罗城。

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工程后不久,发现实际工程量比预想要大得多,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经严嵩及工程负责人陈圭重议,决定分期施工,先筑南城墙一面;后续工程延期再行两侧事宜,这就是老北京城外城的由来。南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但比内城角楼小得多。角楼为单檐十字脊,两层向外排列箭孔,每层三孔;其内侧辟门,筑城时即挖壕取土夯筑城墙,外皮包砖、城墙高低只有八米,宽度不及内城。

明代后期《宛署杂记》共二十卷,成书于1593年。作者是明万历年间举人沈榜,湖广临湘人(即长沙),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集县署中档案汇编成书、著有《宛署杂记》。书中记述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拾遗等资料;当时北京史书匮乏,文坛禁声,此书实为宛平县志,才有幸问世,当为北京最早的民史集成志书之一。

《宛署杂记》有关蓟门之说,寥寥数语、记述简明扼要。沈榜在书中写道:“蓟丘在德胜门外五里西北隅,即古蓟门也。”而人们的习惯思维中,“蓟门烟树”景区就是“蓟门”所在地。德胜门外真有一处古城,是用夯土筑就的土城;也就是当年徐达废弃的元大都西北城垣,登上土城远望,绿树成荫,犹如一片林海烟云,幽静自然、景色宜人。但此处与古蓟城蓟门却相去甚远?

永乐年间,翰林学士胡广等人编辑《燕台八景图》,将金章宗所定“燕京八景”中的“蓟门飞雨”改为“蓟门烟树”。《燕台八景图》题曰:“蓟门在旧城西北隅,门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此间记述准确,即当年古蓟城牛街北口景象。

“古蓟门”一条中写道:“京师古蓟地,以蓟草多得名。武王封尧后于蓟,至秦汉署蓟县,后魏于蓟立燕都,并此地。”

《大兴县志》也云:“大兴之先,於秦为蓟县,以城西北隅蓟丘也。”北京历史上确有叫“蓟门”之地。蓟门在金代中都城内,《金史》记载,“朕前将诣兴庆宫,有司请由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从他道”。原来蓟门是个繁华的商业区,皇帝为不影响百姓做生意,故意绕道而行。《析津志》记载:“蓟门,在古燕城中,今大悲阁南行一里。”在今天,大悲阁早已荒废,其故址在现在的西城区长椿街南口,“南行一里”就是牛街附近,此地古蓟门也只存称谓,其确切位置即当年的蓟城北门。

蓟城又在城哪里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蓟丘位置在今白云观以西、会城门东南一带,当年是一座长满蓟草的小山包,营建城池时以此丘为标志,城建竣工后便称为蓟城。如今在白云路西侧的绿化带中,有一座纪念碑石,认定此处即古蓟丘旧址;此处确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的考古遗存秦砖汉瓦。

其实、最能证明古蓟城存在的鉴证就是那条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京西大道,也就是从金代起替代蓟门的中都城西北门,地处檀州街、横贯东西。明代后期外罗城落成后,此门改称广宁门;时至清代、道光皇帝称“旻宁”,为避讳其名,将广宁门改为广安门。

公元1766年,乾隆皇帝特意对广安门进行扩建,并提高规格,使其与外城规模最大的永定门齐平。将此门改称“彰仪门”,可谓神来之笔。无论从地点还是传承方面考量这座城门,都应是古蓟城遗存重要所在,“彰仪”二字则道出文脉相传的内涵。

彰仪门落成后从此门至宛平城平铺青石路面,以示后人对古蓟城的敬畏。很快成为四方商家云集之地。从城外运送煤炭、建材、山货、土特产品的驼队,络绎不绝通过广安门进入外城。

彰义门与内城的明显区别就是赶牲畜进城的景象司空见惯;清代诗人李虹若有篇《车马畜类多》的诗:“拦车遮路走成行,五六相连一串长。辱骂街头能忍耐,彰仪门外狠如狼。”

彰仪门直到解放后依然健在,公元1956年,此门被拆除。时至公元1966年,残存的北京城墙也被全部拆除。再度寻觅古城风貌,只剩下那些斑驳的旧照影像,从发黄的旧照片中再认前朝,也许只剩下回忆?

蓟门是一段历史,记述数千年的风雨沧桑,

蓟门是一块界碑,标志南北通衢的商道辟为坦途;
1
蓟门是一座高阁,彰显氏族宗法明堂之辉穿透岁月?

蓟门是一曲长歌,宣泄出文脉相传的内涵、咏唱那一派逝去的辉煌。


                                 《燕语京时》之三
                                  作者 燕然搦管
                                   2022年10月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8 06: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老兄,对历史有很深的造诣。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09: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然搦管 于 2022-10-9 14:44 编辑
宋宝安 发表于 2022-10-8 06:05
佩服老兄,对历史有很深的造诣。赞!

感谢宋宝安关注此文。京时本无书,
问卷何为初?
黄天御座盖,
蓟门可称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0 14: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博览 于 2022-10-10 14:52 编辑

琼岛春阴卷精华,
居庸叠翠郁葱霞。
太液秋风漾涟漪,
西山晴雪静无瑕。

玉泉趵突鸣若杂,
蓟门烟树史记查。
金台夕照礼贤士,
卢沟晓月耀天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12: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张博览、北京历史渊源深厚,可考史实就有三千多年,山水相依、可谓形胜之地。
六朝古都今犹在,
三面环山一面川;
曾为南北纷争地,
仰止蓟门是座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4 13: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文章讲古论今,旁征博引。读来长见识,增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6: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涓涓关注此文,

北京历史渊源流长贯通文脉怅然,
古城蓟门历时经年通联商道森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09:21 , Processed in 0.0312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