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苔痕(64) 品 邮
星期天,小客厅里,几位朋友聚在一起,翻开集邮本,品味着精彩的邮票世界:青铜器、浑天仪、长城、黄山、还有斑斓的蝴蝶,身着剧装的梅兰芳…… 老冯在一旁绕有兴趣地翻看着一本老邮集,突然,他指着一枚20分面值的邮票问道:“有失真之处么?”我凑近一看:哟,这不正是1962年发行的《中国古代建筑——桥》的第四枚——三江程阳桥吗? “邮票真,桥画得逼真:石墩木桥,一道长廊盖着栏杆长凳,五座桥亭似塔,似殿。”老冯说话头头是道,“我去年出差到广西就特地去观赏过,整个建筑全凭榫卯相接,不用一颗铁钉,确实有古建筑风味。可是,据查三江县志:此桥始建于1916年,竣工于1920年,而古代一般指1840以前,这桥哪能算古桥呢?”听老冯一席话,头头皆是道,语语本在行。 大林凑过来接话题:“老冯的考证可谓依据充分。我呢,也有过自己的发现。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杨朔的散文《茶花赋》,人人都赞赏那优美的文笔。想不到,一枚邮票帮我挑出了那位作家的笔误。原来,散文中所写的‘童子面’山茶花,不应该是朱红深红的,而是1979年发行的《云南山茶花(童子面)》邮票上,这种粉白色略带红晕,似幼童脸色,故有“童子面”之称。”我接过大林的邮集,看了又看,果不其然! 听着二位仁兄的高见,我不由得愣住了。“方寸”之中天地大:老冯用生活的真,挑出了邮票的出错;大林用邮票的真,纠正了作家的笔误。像这样的集邮品邮,休闲亦严谨,绝妙不可言! (原载于《合肥晚报》1997年4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