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67|回复: 0

书林九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3 08: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林九圣
李燕臣

  结绳记事、刻石为约的源头是记忆,原始人类如何度过那久远的洪荒年代无从查考;以刀代笔的记述源远流长。青铜礼器、龟甲兽骨上的铭文,留下深深的刀痕,穿透岁月的沧桑传承至今。当甲骨文走出沧桑岁月之时,占仆吉凶已远离尘世人寰,不是时光埋没曾经有过的辉煌,而是蒙尘的遗存无法确认前朝,乃至金饰面具后面的真容,像团迷雾一样困扰今人难以释怀。
  刀是笔的前身勿容置疑;刀笔是汉字最初的载体,所以早期的书记官被称为刀笔吏、又称搦管。当木牍、竹简替代龟甲之时,毛笔应运而生,纯黑的墨色,也许就是天工助兴的遣使,笔墨携手承载汉字的重托,在中华大地上几经折转,完善其内外统一的象形思维模式经典光耀中华。
  金文熔铸于钟鼎之间、篆刻记述史前岁月的点点滴滴,当竹简大行于市之时,隶书已走入千家万户;“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力度使汉字认同达成共识,从而汉字发展有了品味格局,书法也伴随汉字发展形成时代楷模。“真草隶篆”出神入化、笔走龙蛇,鉴证以毛笔书写艺术成为范本的现实,造化一方格局立于天地之间,重光瑞彩照山河。
  两汉文苑、高品间出、锺繇、张芝书冠群伦;锺繇、字元常(公元151-230年),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人(今河南省长葛市)。汉末至三国时期汉魏重臣,其书曾被唐朝张怀瓘所撰《书断》评为“神品”。
  “书如其人,字怕上墙。”所言乃人于立世、书之立行?锺繇平素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东汉末年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李、郭乱政、李傕胁迫献帝实为自立;危难之际、锺繇救献帝出逃成功东归。后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已久,曹军将要断粮之际,锺繇送去两千匹马及粮草辎重以备军需。曹操在回信中赞曰;“钟司隶(锺繇)堪比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草充足源源不断接济军中乃至此战大获全胜。”
  锺繇擅长真、草、篆、隶、多种书体,其书法造诣颇高,尤为小楷堪称汉末楷模,立世书魂影响深远,被历代尊为“楷书鼻祖”。他与同时期书法家张芝并称“钟张”。南朝庾肩吾、评其书为“上品之上”。
  “书道渊源谊最深,钟张自古雁行伦。会将东海当池水,笔底千花两国春。” 赵朴初先生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所作,此言“钟张”所指即为锺繇、张芝。
  张芝,字伯英,生于东汉末年,卒于公元 192 年,籍贯敦煌郡渊泉人,世称“草圣”;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朝政日益腐败荒于正统传承,众臣离心离德群雄自立。加之魏晋玄学倡导下老庄学派大行于世,僵化的儒教似乎走到尽头?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张芝就是其代表人物;失望形成寄托,向往“自然”、“无为”;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张芝其父张奂声名显赫,官至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农等,屡立功勋。其母是富家闺秀,淑慧贤良。张芝、虽出身宦门,并无纨绔之气,勤奋好学,潜心书法,当朝太尉认为他将来不是文宗也是将表。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皆被严辞拒绝,故称他为“张有道”。
  他以石桌、石凳为伴,纸帛堆满墨池边,今草勾勒笔锋间。最终他摆脱旧俗独创一体,一笔之行虽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其字气脉贯通,隔行不断。古人谓之其书:“一笔飞白”、开书法之先河。历代书法大家、赞其草书为“一笔之书”,尊他为“草圣”。
秦通行汉字为小篆、用于官署行文,并举隶书为民间往来传书。伴随秦二世的灭亡,官方也就简去繁通用隶书,说明应用是最好的传承。汉隶开始长达数百年的流行,书法在汉隶与魏碑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将笔墨书写汉字的技巧推向艺术巅峰,时至今日仍能看到文字娟秀的《曹全碑》、大气磅礴的《石门颂》,以及镌刻如初的天柱山《郑文公碑》,从三者之间的递进能看出潜移默化的互联关系;更重要的是真书以其打碎构成的间架结构重塑汉字、焕然一新的格局成为楷模。
  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361年),琅琊临沂人(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书法家,丹阳尹王旷之子,太尉郗鉴之婿;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善书,兼攻草、楷之韵精研体势,心摹草范、手追楷模;在草、楷之间博采众长、备精诸体、熔为一炉,开创行书本体自成一家,其影响深远。汉魏遗风,大气磅礴;而行书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表现出以老庄玄学为念的简淡玄远,和儒家中庸之道,淡中求涌、可谓冲和玄极之势。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他组织兰亭雅集;撰写《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之作。后人以曹植《洛神赋》中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赞美王羲之书法如行云流水,势若微波映月。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他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后世尊崇他为“书圣”。
郑道昭、字僖伯(公元455~516年),河南荥阳人。北魏诗人、书法家;三国时曹魏名将郑浑第九世孙,北魏秘书监郑羲幼子,自称“中岳先生”。郑道昭被后世尊为“魏碑之魂”,其书之代表作为《天柱山题字》。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后,郑道昭、先后三次上表,劝谏宣武帝元恪重视教育,但未被采纳;于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被推为光州刺史,延昌二年(公元513年)转任青州刺史,后入朝任秘书监。
  郑道昭为北魏洛派书法家,其风格雄奇奔放,与东晋王羲之行书迥然不同,当时有“北郑、南王”之称,此二人居分南北,前后并不在同时代,但在当世同被推为“书圣”可见一斑。
  至于他所书《天柱之山题字》倍受推崇;“此天柱之山”五字多以用中锋、圆笔轻入疾行轻驻,倍显笔触饱满,其字顿挫有序,其意放纵不羁,自然潇洒中突显飞动神采。镌刻如初的天柱山《郑文公碑》石刻留存至今,观其字里行间任其势长、纵情挥洒;但见力透纸背之功,尽显臂腕强劲之能;竖笔则短列相配,末笔起落含蓄,圆转尔后行笔翘起,回笔屈从蟠如卧龙。观《郑文公碑》是种享受,其字刚健有力中见功底,笔划之间犹如长戟;其文怅然怀古、中燃其情,词句浸透文华、点染华章。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郑道昭暴病而亡,获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文恭”。

  欧阳询、字信本(公元557一641年),汉族、潭州临湘人(今长沙市)。唐代书法家、楷书成就使然,被后世誉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后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年幼幸免于难,被父友寄养成人。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末年,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甚厚,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世人称他为渤海率更。欧阳询与同代另三位同道(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文苑四大家。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太宗李世民命重修隋文帝之仁寿宫,并改为九成宫。翌年,太宗来九成宫避暑,登台观之偶然发现一股清泉,欣喜之余令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刻碑。
  《九成宫醴泉铭》书写工整、点画风格瘦硬、娟秀、温润。论其骨充斥阳刚之美,论其秀飘逸阴柔之魅,论其意权领楷模之范、游刃有余。《九成宫醴泉铭》字帖流传甚广,属于肥瘦适中匀称体态可言健美;刘熙载说“善学欧者威而不猛”,又说“欧之为鹰隼易知”,所言欧楷、偏于阳刚之美。欧阳询之楷模立世经年,归于典章书写范本有继世之功。
  张旭生卒年不详、约为(公元675-750年之间)?张旭、字伯高,又称季明,吴郡人(江苏苏州)。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唐初书法家陆柬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出于名门闺秀、书香传世,可谓世家子弟。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其个性狂放善饮酒狂书别具一格,终成狂草大家。
  张旭精研草书,对形、气、韵三者关系处理得法,他把握草书神韵飘逸,将草书艺术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拓出前所未有的狂草灵虚境界令人神往。张旭对传统草书艺术加之以吸纳、接收;在不断追求其神韵的过程中“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探究虚空求静的境界;疾势如飞的灵感、奇伟狂放的意趣,从其作品中不难发现灵动中有虚幻,虚幻中似癫狂的味道?
  酒能助兴、字与酒本无关联,但无酒似乎字里行间也没了情趣?“颠张醉素”所指是张旭和怀素的书法,酒似乎宁和二者之间笔墨挥洒的神韵?据说大唐盛世并称“三绝”的佳绩都是以酒助兴,如张旭的狂草、李白的诗歌及裴旻的剑舞。
  张旭出生于门第不低的家庭,曾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张旭在洛阳、担任“左率府”长史之时。他的书法已臻高境,世称“三绝”之一。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记忆深刻;每当饮酒之后便会突发奇想?尤其酩酊大醉之时、狂走呼号,然后奋笔疾书、落笔狂放;甚至以发代笔蘸墨书写,故有“张颠”之雅称。
  唐代诗僧皎然在《张伯英草书歌》中赞张旭之书“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更睹邓林花落朝,狂风乱搅何飘飘”。
  张旭狂草之范为前辈集大成者,有钟张之风骨、集二王之法于一身,追求笔意、疾势如飞、奇伟狂放,然情于书伴随笔端宣泄。笔势之间气韵贯通,时而低昂回翔,翻转奔逐,自由畅达;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犹如高山固磐石之坚,但见溪水潺潺清流盘曲。张旭草书之绝就绝在他能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充斥在字里行间,融入笔端的感受宣泄出感天动地的神采。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笔下的张旭神采飞扬,无视世人之好恶,为笔而生、结缘于墨。他大约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逝世,享年约为七十五岁。
  颜真卿、字清臣(公元709年-785年),雍州万年县人(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颜真卿为琅琊颜氏后裔,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五世孙。父颜惟贞、任太子文学;他幼时丧父,由母亲殷氏(殷践猷之长妹)抚养成人。“少好儒学,恭孝自立,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攻楷书绝妙,词翰超伦”。颜真卿、唐代政治家、书法家。其楷书成就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平原城防守严密,叛军未能攻下;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快马飞报长安向玄宗告急。
此时、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带,各郡相继沦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仍在坚守;但人心惶惶,已无力支撑危局?颜真卿经众议,于至德元年十月(公元756年),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经崎岖山路到凤翔拜见李亨;李亨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后又调任御史大夫。此时,其兄颜杲卿、其侄颜季明在平叛中先后遇难。
  长安收复后,李亨派左司郎中李选祭祀宗庙;此时、颜真卿哭祭其兄、侄,其情甚哀。《祭侄文稿》是追祭其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文稿追叙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忠烈,在安禄山叛乱之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为祭;通篇笔墨、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挥豪、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此文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精神驱动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在书法史上并不多见,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多宝塔碑》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之作。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初露笔端,字体工整细腻,结构规范严谨,其用笔法一丝不苟,潜心治学;接二王“书魂”共语,体欧、虞、褚之余风共济,在似于不似之间评书论道。其通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突显初锋、刚劲雄强;遂展其字、沉厚雄浑,以奠定大气磅礴之势推之为范。《多宝塔碑》体现颜楷、风格全面,此碑已奠定颜体字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精品。字体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多以明堂牌匾之冠立世垂青。《多宝塔碑》为颜体字“尚法”之表,其碑刻为初学颜体者入室之师、领其堂奥。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攻陷汝州。卢杞平素对颜真卿心存嫉恨、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宣旨,唐德宗李适、当即首肯。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密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河南尹郑叔索性登门相劝,但颜真卿言辞推诿,“圣命难为”?最终颜真卿有去无回,死于李希烈军中。
“字如其人”颜体字以其刚正不阿的率真,千百年来立于市井之间,横于店铺门楣之上阅尽人间春色。
  柳公权、字诚悬(公元778年-865年),京兆华原人(今陕西省铜川市)。中唐晚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曾为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柳公权自幼嗜学,尤精《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博贯经术。他以书入仕,位至皇室侍书,其学受皇上敬重,其书有“钟、王复生,无以加焉”之誉。他秉性刚正,耿介特立;曾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来劝诫穆宗。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历任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担任宫廷高级书法教师二十余载,名声极其显隆。历仕朝宗内侍,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其字“惊鸿避戈,饥鹰之鞲”;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攫颜之刚、取欧之长,溶汇新意,自成一家;“柳体”以骨硬劲健见长,文字娟秀挺拔,其书与颜真卿齐名,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又称《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十二月立于长安,由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柳公权、玄秘塔碑》是他六十三岁时最矜练之作,也最为著名。其字型内敛外拓清劲方整,笔法犀利笔锋健劲,舒展俊秀硬而不僵;而结构疏密严谨、间架紧凑充盈,瘦硬筋骨显露出挺拔俊勇,给人以“斩钉截铁”之感。故其字气健神清、遒劲峻拔,绝无尘俗之气。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书法的传世之作,也是柳书为世人皆知的力作,完美体现柳书真谛;呈现最露筋骨之遒媚劲健;筋骨与血脉相连,难于表述其详?而柳体字妙在露中有序,露而不板、富于变化;方圆并用、引筋入骨,寓圆浑于清刚之中,为柳体本源诠释出笔墨之道。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怀素、生卒年为(公元737~799),史称“草圣”,唐代中晚期杰出书法家。其僧名怀素,俗姓钱、字藏真,汉族、永州零陵人(湖南零陵)。其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其父钱强、做过左卫长史,母亲刘氏贤淑;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锐意攻草,其书与张旭齐名,怀素与张旭,性格相似、以疏放率真见长不拘小节,尤喜杯中之物以酒纵情。据说张旭“大醉发狂之时笔锋见其神采,既醒、自视以为其神不可复得也。”
  怀素也曾一日九醉,被世人称为醉僧。寺内粉壁长廊之间但见其笔墨充斥飘舞,每逢酒后小豁胸中之气,他便秉笔急书,其势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满壁纵横、飘然挥洒,犹如千军万马搏杀、驰骋沙场。所以时人又称怀素是“以狂继颠”。
  怀素对东晋书法家二王之作倍加推崇,以同朝张旭之书为范专攻摹写从不间断,日久便自成一体。“功夫不负苦心人”,长此以往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怀素勤奋好学的精神十分惊人,只因买不起纸张,怀素就在寺后开垦一块荒地种植芭蕉树;待芭蕉长成后就用芭叶为纸,铺于桌上临帖挥毫。
  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怀素创作《自叙帖》。概括一生主要事迹,自叙给予自身艺术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追思教诲留下印记。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怀素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当时,恰逢被贬来潭州(长沙)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怀素便与之同伴入朝。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诠释其详传给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书字之法,全在一个“悟”字上讲与怀素。
  怀素之书被后人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他把满腔激情倾注于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似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本是个叛逆者,经历大唐从盛大至衰的年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二王之作成为迎合上意的书法主流;怀素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潮流。他在“一笔书”的领域内探究求索,继承张芝、崔爰等前辈书法传统,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初,怀素返回故乡,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颜真卿把“十二字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传授于他,使之豁然开朗。从而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不再拖泥带水;“悟”字令其迅速迈入晋人的门槛,打开意在笔先的屏障。
  怀素从卫道者走向叛逆首开于书?曾历盛衰晚唐期间的风云变换,凭借他对艺术本身的直觉,“悟”出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的传统在于求新、求变?
  时至今日,书写汉字的笔似乎已走到尽头,几经换笔过后传统书写法度已无人问津;然而,笔走龙蛇的汉字是融入中华文脉的基因,已传承了数千余载,书法戛然而止的现实会导致基因变异也未可知?但传承有序的氛围似乎已不在笔墨之间。
  纵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迎着朝阳透过晨雾,你会看到在大小公园内,用自制的地书笔蘸满清水,笔走龙蛇的书者不分老幼。他们就是当今在世的钟繇、张芝、郑道昭、王羲之;那千千万万支水笔熔铸成中华民族的如椽巨笔,以饱满的情绪在书写乾坤。

               《读懂中国》、书林九圣
                 作于2017年12月1日
                     2022年3月22日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19:50 , Processed in 0.0194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