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592|回复: 3

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 07: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 言
李燕臣

   中国方言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聚集东南的特点,形成地方话种类繁多,可谓南腔北调无可厚非。细想起来秦始皇“书同文”之举,真是功在千秋;正因为以汉字笔画为准绳,言语交流才可支撑顺延。从古至今语言交流一直在寻求合理的沟通方式,也许几经相互认同的尝试就是推广普通话?中国历代几次推行过几种普通话,均无功而返,其主要根源还是在于地方认同?否则难于推广。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之前,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并存,再向上行可追溯至夏商周,家族姓氏与族群之间的联系确有千丝万缕之繁,国之内涵犹如谱系相连。以晋国为例其地跨三晋、锁定中原国土面积极为广阔;后被韩、赵、魏三家所分,史称“三家分晋”。
方圆之内历史文化由来已久,其习惯发音早已根深蒂固。就地方而言语境、语态、语音、语调等都极为不同,且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乃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地域差别阻碍了相互交流?
集合离散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相对而言就其各地环境不同,相应产生的地域文化差别也不同;按地域文化发展进程划分,中国境内早期大致可分为燕赵、齐鲁、江浙、湘楚、巴蜀、秦晋等地方言;在此基础上还有远离中原的粤桂,如此按地域划分,可分为七类方言;其形成源流是历史的产物源远流长,以不可逆的时间轨迹走到今天。
什么是官话?也就是当时官方认定的普通话,官方只注重推广,并不重视流行范围是否有效到位?其实中国历代推行使用的普通话,在语言认同方面不是凭空所想,都有其社会基础、历史根源及社会走向方面的轨迹。“官话”作为当时全国通用的语言,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否则即成为无本之木,难于流行。所以推广一种语言是相当难的事,首要改变的是每个人说话的习惯,从这一点理解犹如童声学语?
秦朝以前的官话是东周时期形成的普通话,各国都有采用、经常用于各国之间的交流,俗称“雅语”。秦始皇时期、向岭南发配及迁徙了大量中原人,有记载的就达55万之多,还不包括因犯罪及躲避战乱而逃亡到岭南的人。这些中原人来自原七国中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必须讲中原通用的“雅语”,才能相互交流和沟通。并且由于岭南当地处蛮荒状态,人烟稀少,文化落后;而南迁的中原人集中且人数众多,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后来秦朝被推翻,原南迁的秦朝人赵佗在广州建立了南越国,其地域为广东大部及广西东部,在南越国的地域内一直讲秦朝的普通话,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其方言就是广东福建流行的客家话,与当地的粤语区别很大。因此秦朝以前所用的普通话所谓“雅语”,与今天的客家话听起来极为相似;其历史之久远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秦人当初的语言,就是今天的陕西话,秦朝推行的普通话也是陕西话,因为流行时间太短,没有被地方认同,所以随同秦二世走到了尽头。
楚汉相争十余年,最终政权落入刘氏家族之手,两汉政权在中国统治四百多年之久,当时推广的普通话是楚语,也可以说是今天苏北人演化的方言,刘邦以沛县乡音中和楚语,从而演变为中原官腔。据悉“打官腔”一词出于汉代;官员行令必用官腔,代代相传、形成律命。此时推行的楚语与当年雅语很相近,如出一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汉朝成立、相对而言是在原楚地及楚人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了刘邦政权。把原来的楚国话定为官方语言也是水到渠成;因为楚国官方一直使用“雅语”。楚国地域广阔包括南方落后地区也归楚地,为了与中原接轨,以便与楚地新占领区交流和沟通,不仅楚国从贵族到平民都学讲以楚语演变的“雅语”;地处秦晋、齐鲁、燕赵乃至吴越之地之民均以楚语为准。在此期间做为通用语言的楚语与中原曾经流通的“雅语”已经相当接近,其区别停留在个别语音方面以待调整。汉朝将原有楚语演变的“雅语”当成全国通用“官话”,只因有其社会基础,也容易被中原人接受;历经汉朝、三国以及两晋沿袭,几代人的努力之下原有楚语成为中原人能接受并使用广泛的普通话。其实楚语与“雅语”都曾历沧桑、十分接近,在中国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终形成今天依然流行的客家话。
客家语简称客语,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群内的一种声调语言,也可称为“汉语极品活化石”;古往今来客家话以成为汉族民系的共同语言和进行身份辩识的工具之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中普及最古老、流通最广泛的方言之一。
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可分为梅州、惠阳、惠州、河源、赣南、汀州等地方言。部分地区其称谓有所不同;如广东土语、水源音、涯话、新民话、怀远话等古称,从这些古称中不难发现其称谓带有外来语的痕迹。客家语在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现实中以惠阳话交流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目前台湾有四县使用客家方言。
东晋灭亡后,中原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互相攻杀,一些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向南迁徙,这些人南迁后散居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及台湾等地;历经1600多年之久,依然能用语言相互沟通,说明他们所讲的语言与当年汉朝的普通话并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传承至今的客家话。因此汉朝、三国乃至两晋时期中原人使用的普通话就是客家话,所谓楚语与当年的雅语,从根本上说没有多大区别。
时至南北朝对峙阶段,中原经历“五胡乱华”纷争,曾历百年战乱之后,最后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鲜卑人一统中原后,并没有以鲜卑语推广普通话,而以山西平城(大同)方言当成国语,以汉语晋北方言的形式替代普通话。在此基础上穿汉服、行汉礼、识汉字;把鲜卑语称为(北语);此后“国语”即为平城方言在中原逐渐成为通用语。至于当时的国语是一种什么样的话,现在没有流传样本做为依据;但从唐诗的格律及韵脚来分析,应该与三晋语态相似,用山西话来读唐诗,比普通话更押韵。
其实春秋时期的晋国疆域广阔囊括中原大部,“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变为韩、赵、魏三国,当时流行的晋语已无法传承?所以当时所用晋语值得推敲,到底晋国推行的普通话是山西话、河南话,还是河北乡音?其源流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秦晋方言,因为《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符合现代晋语特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赵魏方言,因为古代赵国三代都城设置在晋语区。今之晋语区拥有春秋时代晋国、战国时代赵国的大部分领土,及战国时期韩国北部、西北部领土都接近晋语区;所以当年晋国上下推行的应该是山西方言。
唐是晋的古称,唐王朝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从开国颁布政令到推行普通话,所用语言也是晋语即太原方言。晋国位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造成晋语在北方较为独特的原因,晋语起源于距今4500年前的陶寺文化。晋语核心区域主要使用太原话,现已分化成新老两派及吕梁话。唐代使用的普通话就是太原话,其推广力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因为唐诗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成为时尚广为流传,所以吕梁乡音也伴随唐诗韵律走进千家万户。
晋语基本能合唐诗平仄格律,其主要使用区域有山西、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河南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地跨百余个市县。也可以说晋语在原有基础上覆盖地域广阔,再加之唐初推行力度之大,晋语不仅成为唐朝官方语言,很快就形成北方通用的普通话,时至今日以上地区依然使用晋语,传承千载乡音未改。
晋语在南方推行受到相应阻力,其原因是吴越地域拥挤在长江下游三角洲一带,水网密布、人口稠密;以吴语为原音的交流用语,早已根深蒂固。历史上有“百越从吴”之说,时至今日已有六千年上下传承的吴语其传承有序。北部吴语又叫吴语太湖片,其核心区域在太湖周边,细化吴语太湖片又可分为六小片,方圆之内差距之大,在于家族历史的传承,如今太湖周边的山村还是以村内姓氏区分为主,有别于其他村落,以长兴县顾诸村为例全村同为祁姓。而南部吴语分歧更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地区无法用语言沟通?台州片语音与北吴最接近,婺州等地跟北吴尚能交流;而东瓯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乃至无法沟通?温州话具有古越语音及楚语底蕴,听起来与吴语区域内的方言差异相当大,即便相邻咫尺也很难听懂?衢州市和上饶市流行的市话带有较重的太湖片吴语特点,跟周边衢州乡音不同。吴语使用面积之广,可以说覆盖江南东部,但数千年来以家族姓氏传承维系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周边相邻区域内的语言沟通与交流,充分见证了“十里不同音”的现实。
唐宋期间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日益增大。从唐朝开始、富丽华美的唐诗中也融入一些当时的口语;此时、江南已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用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晋语即成为一统中原的普通话。时至北宋初年、官方推行河南话简称“洛语”,其推行力度很大;官方行文也开始注重口语,以开封为例汉文出现了口语化倾向。尽管用古文写作还无法摆脱文言,以白话“洛语”为主体的官话已走入官场。时至南宋,首都建在临安即今天的杭州。临安口语也成为标准音的一种,临安话本属吴语,但南宋以来中原人南迁至此,在“洛语”的影响下临安话中出现很多中原类语,直至今天杭州话也有中原用语的痕迹。
著名思想家朱熹弟子所编编撰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谈论原貌。证明即使文化修养很高的学士,平日里的言谈话语也接近口语;南宋庆元年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在《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克庄在咏漳州风物的诗句中有:“风烟绝不类中州”。两者对比,可见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用语乃至习俗风貌完全不同;说明宋代闽西已经形成独特的语言环境,难于走出格局融入“洛语”。
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此时、其前身由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大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的版图已分崩离析,分成四个汗国各自为政。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即北京市。其地域之广横贯东西,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元朝建立后,官方语言定为蒙古语但并未推广,而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语言沟通?官方文字初期定为蒙古畏兀字,后来改为八思巴蒙古新字,但蒙古官吏多为文盲根本不识字,所以衙门里的翻译官应运而生。蒙古人受定居文明的影响较小,即便入驻中原的蒙古人也未改变原有习俗,他们根本没有表现出像契丹人那样对精英文化的适应,也没有像女真人那样全面汉化。在他们眼里蒙古人才是世界的最强者,从东至西所向披靡;在中原蒙古人依靠色目人的帮助与汉人沟通,执行日常管理工作。
在成吉思汗以后的将近一个世纪中,很少有蒙古官员学说汉语、识别汉字,汉人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里,其社会地位最低。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即位后,封授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公元1269年(至元六年)正式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
推行蒙古新字是一回事,其认同又是另一回事?直至元朝末年学习蒙古新字的蒙古人也为数不多?元末在中国做官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仍有多数人不识汉字,无法与汉人进行沟通。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在交流与融合诸多方面提供便利。元朝还包容、接纳欧洲文化,甚至允许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功勋卓著,因为绝大部分现存元曲都是汉语。所以说元朝的国语蒙古语只限于官方、格局有限?至于元代官方语言文字执行的力度有多大?从关汉卿、马致远的作品中可见一斑;说明汉语在大都流行并未受阻,从戏曲中道白所用的台词可以获得应证,汉语在民间沟通与交流方面依然是主流。
元仁宗(公元1311—公元1320年在位九年)此后、四位蒙古皇帝中有三位初识汉字不思进取;他们对蒙古文化的自信及对草原生活的依恋,乃至对长生天的敬畏无法改变,导致元朝迅速走向灭亡。
公元1368年6月、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北京),元顺帝逃亡。徐达发现大都城北原为蒙古军兵的驻地,一座座帐篷遍布城北、马道相连,还原了草原的格局,其分布有序、想见当年人不离马、马不离鞍的蒙古军兵如何所向披靡?见景生情,从军人的角度出发,他意识到要彻底摧毁这片营帐,才可灭敌之威。于是、他将大都北城南移数里,迁址今天雍和宫一线,仍设置两门,取名“安定”、“德胜”;将原有蒙古驻军营帐焚毁化为灰烬。
明朝初期“官话”使用江淮方言,江淮话分布于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东北部以及江西北部九江一带。明朝初年、建都南京,锁长江北控江淮、南据两湖,可谓地索盘龙虎踞之势。
明朝之初、曾订洪武正韵做为官语,之后以此为《永乐大典》索引之一,称南京官话。此种官方语言为江淮次方言,又称南京纯音。以正五胡乱声入华之后所患;北方人言谈话语舌尖上翘,将大量江淮次方言里的尖音发成团音,明据此点正音认为有伤中国语言的丰富性。
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朝统治阶层内部为争夺帝位发起的战争。最终燕王朱棣夺得帝位迁都北京,改元永乐迎来盛世。尤其发起郑和航海之行促使国运大昌,史称永乐盛世、其势“远迈汉唐”。
当时北京朝廷官话依然使用“南京官话”,其意在于承袭正统,燕王朱棣深知夺侄帝位“名不正言不顺”?故此处处慎行都要维护正统;其实、在北京推行南京官话,即便是在官方也绝非易事?最终南京官话在朝廷之上也只流于形式?明朝末年皇帝可以数月不上朝?乃至讲南京话的场所都被封闭?
明朝定都北京后,北京方言并没有受影响,反之包容了八方来客,从明代文献《宛署杂记》中发现,“燕赵之地自有本地方言”之句,也就是当时流行的北京话所指“北京土语”?很多俚语并非来自于之后的满语,说明北京话其年代久远曾历沧桑?
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力度极大,殃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满清定都北京后,将汉人赶出北京内城、无论尊贵贫贱尽皆出城。原明朝王公贵族宅邸也被八骑子弟占据。如此北京外城南城变得拥挤不堪,尤其是宣武区前明权贵居多,而崇文区苦力居多。内城东西城两区被满清八旗强占,设九门提督成为皇城。
满清政府入驻中原后,即便剃发易服强制推行满族习俗,但在语言文字上还是遵从汉人传承,在保留满文行文基础上接纳并推行汉话;北京流行的官话逐渐形成北京与辽阳地区通用的汉语,也就是含有浓重的东北口音。
乾隆中期、清政府正式取缔前明时期遗留的南京官话。认同北京话并做为官话开始推行,但其推行力度不大,只限于官场。尤其在南方根本不认同北京话,南方方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大量古汉语特征,如古诗用北京话读起来都难于合辙押韵?而用南方方言读来却朗朗上口,体现出中华文明之传承由来已久。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国已完全脱离前明的封建宗族观念教化,但仍以明朝为中华正朔,不仅收容大量不肯降清的明朝遗民,还拒绝学习北京话,认同原来以江淮次方言为主体的中国话,朝鲜甚至不顾满清当局威胁,继续使用明王朝汉语教材。由于大量明朝遗民的涌入,乃至韩语、日语中容入更多的古汉语色彩。时至今日、此两国语言中仍有许多南方人能听懂的词汇。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并未推行满语,主要原因在于满语使用人数极少,其文化内涵也远不能取代汉语,所以满清政府还是以汉语作为全国通用语言。但明令禁用原来明朝的南京官话,普及推广夹杂东北口音的北京话。此项政令对汉族人来说、用的是汉语其变化又不大,易学便于推广,所以阻力不大;此后在中国内地通用语就变为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了。
民国以来,南京政府与北洋军阀势不两立,南北无法从语言上沟通,最终认同淮语作为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用语?其实、淮语一直被认为是与粤语、吴语并列的汉语大方言区,而非官话的分支;明代推行的官话前身就是淮语,此后民国修订淮语、并融合北方话,号称“国语”开始大力推行;从电影、戏剧入手广播于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推广普通话,其定义为“现行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沟通环节,使用与传承方言之间并不矛盾。”此项议案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认同,普通话也随之划入官话范畴至今。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基准。公元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其实、地域方言的存在是历史的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就是母语,那是终身的记忆无法替代的恩情维系一生。
现行普通话,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以北京音为基准的信条;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推广至今,在中国已顺沿了三百多年。其推广力度越来越大,尤其在边远山区、从小学至中学坚持用普通话授课的方式持之以恒成效显著。但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乡音,还是不太可能?汉语方言是汉语地域范畴之内的主体,普通话是客体,中间变体存在数千年时空阻隔难于沟通;所以时至今日、中国方言众多的存在形式,还是由地域划分。一般认为,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即官话方言(普通话)、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其实还不太准确,其中缺失四川方言?无论怎么划分、方言是客观存在,历史的产物不容忽视?
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推行普通话问题?历代官话方言所代表的都是维系当权者出身的方言,与推广力度大小无关?最重要的是接受与认同感?所以每次推广官话的内在基础是权力,其目的在于沟通更便捷;并没有消除方言的意图,也不可能消除各地方言?
方言是陈酿数千年的老酒浸透岁月悠远绵长,
方言是历史积淀出的长歌穿越时空荡气回肠;
方言是跨越时代的传承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读懂中国》之十
作者  燕然搦管
2022年3月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 21: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海音域说方言,
历史之间存续谈。
至今谁能都把握,
南北差异有共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0: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然搦管 于 2022-3-3 10:22 编辑

回复朋友张博览


五方元音论方言,
八面存留荐母谈。
若论前缘应相握,
天南地北间字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 21: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存续四时谈,
季节地域流注禅。
方言秉慧德所取,
留今难去笑童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20:56 , Processed in 0.0256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