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晚想到印度人过节 毛四维
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春晚早已成为当代中国人过农历新年最重要的社会内容。一进入腊月我们就猜春晚,大年三十我们看春晚,拜年走亲访友我们说春晚(褒之、贬之、叹之、损之),正月十五央视还有一台晚会让我们回味春晚,多少年后诸多地方台还回放春晚。春晚就是中国特色。
不由想到印度人过节。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在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各个方面差异很大。知道人家怎样过节,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这样过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为民俗性的,而印度则多为宗教性的。中国全国性法定节日有七个,其中一个政治性的(国庆),两个世界性的(元旦和劳动节),其他四个均为民俗性的(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印度法定节日各邦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有20个左右,除三个共同的政治性节日(独立日、共和国日以及国父甘地生日),其余基本都是宗教节日。
因工作关系,我有幸在印度东部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常住三年,亲眼观察了当地人是怎样过节的。印度东部最大的节日是“杜尔迦普佳”, “杜尔迦”是印度教神话里的一位法力无边、斩杀恶魔的女神,“普佳”是礼拜神祗的意思。杜尔迦身有十臂,手握十件宝器,并有雄狮为坐骑,既清秀俊美,又威风八面。
在节日到来之前两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全市各街区就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委员会,由其负责从筹款开始,张罗街区节庆活动的所有事宜。最基本的准备工作是要搭建一座供放神像的巨大“神棚”,届时那里也将是街区节庆活动的中心。神棚一般用竹子搭架,蒙上厚布,再加以彩绘。虽说是临时建筑,但他们倾注心血,精心设计和建造,使之每个都可称得上是艺术品。有的做成古寺,有的做成城堡,有的做成乡寨,有的做成宫殿,有的做成园林风光,有的做成童话世界。加尔各答人口不下1500万,一时间全市顿起万余座风格各异、五光十色的神棚,俨然打造出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博物馆”。
更值得称道的是,不少街区还把神棚及其周边场地建成充满文化韵味、富有教育功能的主题园区,仅我所见并留下记忆的有: 古庙圣舞、现代神殿、乡村陶艺、东方世界、女儿天地、佛心永驻、文字起源和玛雅文明等等好几十种。在节日白天,按照当地报纸提供的线索,开着车在市里一一寻访,真有参观世博会的感觉。到了夜晚,一座座神棚灯饰通明,路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令人不由感叹,这真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节。
节日的中心内容是宗教性的。天刚放亮,街区大喇叭就响起了诵经和讲述杜尔迦故事的声音,一连好几个小时。大约十点钟光景,人们纷纷涌向神棚,由印度教祭司带领着做敬神仪式。大家双手合十,凝思听诵,不时自己也喃喃出声。突然想到,四川峨眉山有一当地妇孺皆知的进香拜佛偈语:“手心平端,家人平安;转一转,上百万;金银满屋,富贵满贯。”但从此刻印度人的神情看,他们的念想似乎与钱财无关。
最令人感动的是“社区午餐”。当今印度仍然是一个等级社会,但在节庆那几天,无论是什么种姓和社会背景的人,也无论是房东还是仆人,大家汇聚神棚,数百人分享同一大锅里的食品,颇有“和谐社会”之感。晚上,街区还举行居民大会,节庆组委会向为节日活动做出贡献的、为街区服务终日劳作的、以及居民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子们颁发各种奖项。然后是街区花钱请来的专业或半专业的乐队演出,一直热闹到深夜。
节日持续五天,最后一晚是高潮。各个街区都把泥塑的神像送往河边,让其顺水而逝。一时间,全市上万辆彩车载着一尊尊巨大的神像向同一方向移动,场景甚为壮观。
这就是印度人过节的一个缩影,至少可以说表面上看来是如此。
文化有特质不同,无优劣之分。除了说过的中印传统节日的世俗性和宗教性的差异外,不难看出,中国人过年是春晚一台大戏,全国人民都是观众;而印度人过节是处处小戏台,人人都是参与者。如果说吃年夜饭仍然是中国春节的一个主要内容,那也不难看出,我们的年夜饭团聚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而他们的节庆午餐汇聚则是以街区为单位的。当然,印度不可能有一台像中国春晚那样的全国汇演,因为我们的文化是“大一统”的,而他们的文化是多元的。同样,我们也难得有自发的社区聚会,因为我们重两头,一头是“国”,一头是“家”,至少在我们的城市文化里,缺乏中间那个环节。我很欣赏印度的神棚节庆,也为中国的春晚感到骄傲。
2012-01-25
转自“毛四维博客”
https://post.blogchina.com/p/1239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