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3652|回复: 6

老垦荒队员庞淑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9 16: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垦荒队员庞淑英
    李德贵的《名山的回响》第九节“老北大荒人”中介绍了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庞淑英老人的点滴。
    这些早期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老人们是最可爱可敬的。老知青们没有忘记他们,专门去拜访了老人。
收集了一些相关背景资料,供各位阅读参考。

image005.gif
以上照片选自“北大荒耕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lrlyq
image012.jpg image006.jpg image008.jpg image010.jpg
原12团一中老知青回访团看望老英雄
(以上照片由王显庆、石予民、李德贵提供)


节选自《1955年首批北京志愿者开垦北大荒纪实(下)》
                         扎根一生
  第一代拓荒者撒下的星星之火,不久便形成了燎原之势。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军垦移民。从1958年3月到5月,复员转业到北大荒的部队官兵多达8万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其中排以上军官6万多人,加上部队非军籍人员和家属,一共有10万人,号称10万转业官兵。
  就在这年4月,垦荒青年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第1师、第7师、信阳步校部分转业官兵和家属5000多人。复转军人们带来了大量机械化工具。以杨华他们开垦的数千亩土地为基础,新垦耕地的面积呈几何级数地扩展开去,绿色的麦垄向着天际不断延伸。后来的拓荒者在“八大庄”的基础上扩建了农场,取了一个响亮又贴切的名字:“青年农场”。
  又过了10年,54万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的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他们踏着前辈留下的足迹,改天换地的豪情一如当年……
  而作为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的成员,杨华等人的命运后来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961年,陈启彬接到调令回到北京。“文革”期间,杨华、庞淑英等五位发起人被诬告为“杨华反党小集团”,庞淑英因为访问过前苏联,还多一顶“苏联特务”的帽子,一度受到调查,直到胡耀邦出面批示,才得以恢复正常工作。
  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姑娘小伙都已年逾古稀。
  几乎所有老人的子女都非常不理解父母当时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首都生活,来到这片荒原,扎根一辈子。
  “我的母亲在扫盲班夜校念的书,文化程度不高。每次问她为什么留在这,她总是回答不出来。她只告诉我们,多开垦几块地,多产几亩粮食,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庞淑英的大女儿张丽云回忆。
  副队长庞淑英不是没有机会回北京。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考虑农场靠近中苏边境,团组织曾经出面找过杨华和庞淑英等人,询问是否把垦荒队先撤回北京看看情况再说。杨华等人和队员们商量了一阵,毅然决定,留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末,庞淑英身患重病,不得不回北京治疗。她原先工作的大队领导也找过她,询问她是否愿意调回北京工作,她当场就谢绝了。无论怎么劝说都不听,病刚好就收拾包袱返回了农场。
  直到现在,仍然留在共青农场的还有8位老人。由于是志愿前往,一直到退休,他们都只享受1968年知青的待遇,但没有一个人为此抱怨过。
  1992年,杨华从副场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1995年,退休后的杨华回到了北京生活,在老家石景山安度晚年。当年的5位发起人中,李秉衡、李连成、张生早已辞世。庞淑英则于今年2月底离开了人世。庞淑英的二女儿张丽莉为纪念母亲写了一个十二万字的剧本,名字叫《挺进荒原》。
  在张丽云的回忆中,身患脑干萎缩的庞淑英在弥留之际已经不记得近十几年的事情,但提到1955年的垦荒,她仍然能够清晰地回答:“我们到的是萝北县,家住北京庄。”


                         《挺进荒原》
中国剧本网:
http://www.juben.cn/jbk/ckjb.aspx?page=8&Type=3&ProductID=69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6: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去黑龙江
各界青年一千五百多人举行盛大欢送会
1955年8月30日
    新华社三十日讯  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三十日下午六时乘车离开北京,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去迎接新的生活。有一百七十多人到车站去欢送这批青年建设者。
    垦荒队队员庞淑英在离开自己的家乡——何各庄的时候,她的年老的母亲和街坊邻居将她送到了村头。她妈妈再三叮嘱庞淑英说:“孩子!你去吧,不要怕吃苦,有苦才有幸福,只要你不落人后,争取第一个丰收,第二个丰收……妈妈就放心了。”青年团员李淑英出发前,她的妈妈为她细针密线地缝制过冬的棉衣,她的女朋友李淑琴也来帮助她缝制行装。李淑琴告诉李淑英说:“你今年去,明年我也要去。”艾腾友在临行前的夜晚,村里的青年团支部为他开了欢送会。会后,他的两个哥哥伴送着他步行了五十里的夜路,在天明前赶到青
年团中央报到。
    青年志愿垦荒队已在二十八日成立了自己的队部。选出了共产党支部、青年团支部的领导人。垦荒队当中有十六名共产党员、四十二名青年团员,其中有十二名女青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6: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耀邦在欢送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集会上讲话
                             1955年8月30日

    新华社三十日讯 首都一千五百多个青年在三十日上午举行盛大集会,欢送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会上讲话。他说:“我们的国家有十五万万亩荒地,我们青年不能让荒地长野草,一定要它生长出粮食来,我们不能让荒地睡大觉,一定让它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今年你们走了,明年,后年还要有更多的青年到你们那里去。苏联有共青城,我们为什么不能有青年城呢?北京的青年应该到伟大祖国的边疆去建设起一个青年城来。”他鼓舞垦荒队队员们要向困难进军。他说:“有一千条困难就打破一千条,有一万条困难就打破一万条,在党的领导下,用你们劳动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在九月二十日召开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时候,希望你们派代表来参加大会,报告你们的开垦成绩。

    接着,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授予“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面红色的队旗。胡耀邦说:“这代表着全国一亿二千万个青年对你们的期望,希望你们举着这面旗帜英勇前进!”这时,全体垦荒队队员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主席台,杨华代表垦荒队接受了这面光荣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杨述到会讲话,他勉励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为了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克服一切困难,依靠自己的艰苦劳动,建立自己的生活,为后来的人作出榜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第二书记王照华在会上报告了北京市青年踊跃参加垦荒队以及北京市青年热烈支援垦荒队的情况。两个星期中仅北京市的青年报名要求参加垦荒队的就有五百六十四人。六十多个单位的青年支援垦荒队的现金共达六万九千六百九十八元。
    石景山钢铁厂工人李友芝代表北京市青年向垦荒队队员作了临别赠言。北京市少年先锋队代表吉敬容朗诵了热情的献词,献词中说:“亲爱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我们等待着你们的捷报,你们种下的第一棵树,打下的第一口井,第一次出现的青苗,都是我们渴望的消息……我们也要学习你们的榜样,时刻准备着……。

    会后,中央实验歌剧院为垦荒队演出了精采的歌舞,并唱了特地为他们写的歌曲“我们是志愿垦荒队员”。

      (《人民日报》1955年8月3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22: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土豆收集了很多关于庞淑英的资料,使我们对她的了解更进了一步。遗憾的是:庞淑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我们失去了与她再次见面的机会,但我们不会忘记当年与张冲、庞淑英夫妇相处的日子,不会忘记他们夫妇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此时,我还特别想念他们的两个女儿——丽云和丽丽,记得我离开名山前,张冲、庞淑英夫妇请我到他们家吃饺子,当时丽云好像才二、三年级,但她就能帮着一块包饺子,丽丽也在旁边要帮忙。她们现在在哪里?她们都好吗?在此向他们问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4: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001_副本.jpg
列车门口:庞淑英和杨华
北京-15_副本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8 15: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永琪老师住在宝泉岭,是位诗人和摄影家。
ps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8 15: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清云 发表于 2017-9-28 15:46
李永琪老师住在宝泉岭,是位诗人和摄影家。

这是他诗画集《柞树林》
psb (2).jpg
psb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2:59 , Processed in 0.0216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