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645|回复: 1

阿尔卑斯山之旅--穿越天堑勃朗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 17: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尔卑斯山之旅
穿越天堑勃朗峰
王念周娅


从法国巴黎至意大利米兰,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是最近的路。勃朗峰海拔4800多米,人称“欧洲之巅”,是阿尔卑斯山最高的山峰。由于常年积雪,人们就给这座山峰取名“白雪峰”。勃朗峰是法语白雪的音译。阿尔卑斯山是欧洲和非洲两大陆地板块撞击,挤压,使地中海海底拱起,经过万年变动形成的山脉。这种造山运动形成的高山往往岩石嶙峋耸峭,石峰尖锐。阿尔卑斯山悬崖峭壁多,勃朗峰尤为甚。这里的山风很硬,雪崩在这段山脉是家常便饭,大大小小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每年都有不少人因雪崩而丧命。
1.jpg


坐卧在多国边界线上的阿尔卑斯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法国和意大利以及瑞士分别隔开,阻碍着欧洲各国的人员交往和商贸往来。我们开车沿山区的公路盘旋向上,路边不时会有一些旅游标识指引游人通向远山的阿尔俾斯山勃朗峰一些山间小路,这些有名有姓有历史的高山道路千年来往往就是山区通往外边世界的路径,类似我国云贵高原当年马帮行走的茶马古道。在中世纪阿尔卑斯山各国的商贸往来中,运送食盐、红酒、金属和皮革制品等商品的马帮骡队络绎不绝,就行走在这些羊场古道。它们沿着崎岖的山路,终年往返于山区密林,保证着物资的交换流通。在崇山峻岭之间穿行,需要经过艰苦跋涉才能翻越阿尔卑斯山。一队队的马帮从没有道路的山间生硬踏出一条条弯曲而畅达的小路。往来的马帮骡在一条条崎岖蜿蜒的古道山路上留下了他们的文化,也增加了山区的历史故事。自古以来,各国的驻军就在阿尔卑斯山一些道路的节点派出人员,设立哨卡。山区一些驿站和大的城镇往往也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拿破仑跨越阿尔俾斯山的故事发生在二百多年前。当年的拿破仑年仅三十岁,所率领的法兰西军队也只有四万人,而面对的则是数倍于他的十四万奥地利大军。跨境远征在战略上有很大的风险,除了兵力悬殊,还有征途的道路艰难。从法国巴黎去意大利的热亚那有上千公里路程,千里奔袭迎敌已是兵家大忌,单单翻越阿尔卑斯山就是一段死亡的旅程。险中求胜用兵如神,拿破仑亲自统率大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解救了被奥地利军队围困热亚那城。




当时拿破仑已经是法兰西执政,距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在称帝前他进行的最王重要的一次战争就是南征意大利去解救受奥地利军队围困的意大利热亚那城。这次远征在拿破仑的军旅生涯中有特殊的意义。无论他在这次出征意大利解救热亚那城的战略设计还是作为统帅拿破仑的个人魅力,还有他在此次征战中所运用的战术和战场上的冷静、果敢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法兰西和意大利两国的历史,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军事史都占了重要的一页。拿破仑这次远征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国内的地位,保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也奠基了他称帝的基础,铺平了他通往皇权的道路。




法国画家路易-大卫用画笔描述了拿破仑当年在阿尔俾斯山登山过岭的场面。背景是重山叠岭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脈和带着马队炮车在陡峭山坡艰难行进的法兰西远征军。画面背景呈现阴沉的天空,险峻的山路和正在奋力攀登雪山的法兰西士兵,展示了阿尔卑斯山的恶劣气候和艰难征程。画面主题显示前方崇山峻岭山高路险,山风呼啸吹掀战袍,战马嘶鸣长鬃飘扬;一代伟人威风凛凛,紧握缰绳挥手指天,轻轻勒住在山路狂奔的战马。拿破仑在阿尔俾斯山勒马的雄姿显示了这位叱咤欧洲一代天骄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雅克-路易-大卫是欧洲古典主义回话的代表人物。到底是世界级大师的记实作品,他的这幅画作将拿破仑当年南征意大利的决心展示得一览无遗。从历史上看,远征意大利不但解救了奥地利大军对意大利的军事威胁,也是拿破仑日后称帝,横扫欧洲大陆各国的一次用兵路演。

2.jpg

从年轻的时候起,我每次在卢浮宫看到这幅画都会凝视良久,都会看得心潮澎湃。大卫笔下的拿破仑英姿飒爽威风八面,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的形象对我触动很大。我崇拜英雄,记录英雄的画作往往让我肃然起敬,但这幅画作却能够让我心情激动热血翻涌,画中展现出一种能够给人以激越向上的冲击力。拿破仑在那次远征三年后称帝。据说,当年他走在阿尔卑斯山顶的时候曾经说过:“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我们历史上就有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之说。西方伟人的心胸和豪情壮语在东方文化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2005年7月法国文化年时曾经在中国推出了系列活动,这幅题名“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了50天,让国人有机会目睹了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时英雄骏马的风采。这幅法兰西国宝级的画作在中国展出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的一件幸事。当我驱车沿古道行进在道山勃朗峰的时候,不由自主联想到二百多年前拿破仑率领远征军在这里翻山越岭的故事。

3.jpg



汽车沿着山区弯曲的公路前行,我和爱妻沉浸在我们每次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往事。我们聊起法兰西历史,聊起拿破仑法典和他的英雄故事、聊起大卫的这幅不朽的画作……我们旅居法国已近三十年,闲时在西欧各国转游时也曾多次翻越阿尔卑斯山。记得在二十多年前我和周娅刚到法国不久,常常去欧洲各国出差。那一次是我们是第一次去意大利,也是第一次翻越勃朗峰。




我们走了一天的路,停车在安纳西城路边的一家咖啡馆略做休息,品咖啡看地图,研究去意大利的道路。那时还没有JPS导航,出行路线的选择都在地图上比划。阿尔卑斯山到处崇山峻岭,能够穿越通行的道路屈指可数。勃朗峰下的穿山隧道自然是最近的路,单程需要150多法郎的过路费。我们出国前每月的工资才四五十元人民币,往返的隧道费几乎是国内近一年的工资。当时我们初到法国正处在创业阶段,对多出300多法郎的交通成本略感压力。这类支出在情感上更不适应,故我们放弃了走勃朗峰隧道的方案。不走隧道意味着弃近求远,我们选择里公路号N开头的国家公路。离我们比较近的国道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法国与意大利的边境通道,还有一条则是通过瑞士与意大利的边境通道。我们首先选择了走法意边境的山路去意大利。




沿山间公路朝意大利方向走了大约60多公里,天黑的时候我们来到意大利边境的边防检查站。边检站的意大利警察工作认真,竟然看出我们的意大利签证只剩下一天的时间就要到期。我们在动身前因琐事耽搁,行期一再后延,签证要过期是我们的疏忽。边防不让入境,我们只好从原路在返回安纳西,从那里去日内瓦走瑞士与意大利接壤的边境通道。从法意边境返回,然后再择路赴瑞意边境,来回折腾了100多公里,再到意大利边境的时候已经近凌晨两三点钟点。可能由于夜班困乏,也可能见到我们已经有法国的居住证,认为没有必要细查,还可能我们的热情问候显示出了中国人的友好。意大利的边防警察略微检查了一下我们的身份证就抬手放行,同时以同样的热情微笑说再见。意大利语“再见”的发音“俏奥”,乍一听很像北京骂人的口头禅。后来我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向行人问路或在商店购物离开时也用这句“再见”回谢对方。


4.jpg

避开隧道走意大利山区的公路,是一次惊险的旅程。公路的一侧是陡立的山崖岩石,另一侧则是两山之间的万丈深渊。公路随山势绕行修建,弯绕特别的多,逢山必绕几乎每十几米就要转个弯。山区公路一般狭窄,迎面会车双方都要减速慢行。尤其我们在晚上行车更是危险。行进在这样群山间的公路,前后无任何踪迹。后面黑洞洞没有车辆跟随,前面更是漆黑一片,除了车前近光灯洒到路面的那么一小片亮光,周边一片黑茫茫。山区村镇的灯火和夜空闪烁的繁星辉映,远远望去,分不清那一片闪亮是山村的灯火还是天空的星光,我们仿佛在星空穿行。夜色之美让我们夜行人忘却了昼夜行车的疲劳,忘却了山路行车的危险,也忘却了夜行的恐惧。




在山区这样的环境驱车夜行,稍有闪失就会坠入深渊。此时的疲劳困乏已不在话下,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将车速控制在每小时三四十公里,就这样在阿尔卑斯山深处的公路上神经兮兮蹉跎前行。我们自小一直受共产党的教育,所了解的资本主义是制度邪恶,社会混乱,尤其意大利更是黑手党横行的社会。以这样的幼稚思想在阿尔卑斯山行走就显得很怂,即使偶尔也穿过一些山区村镇,充其量停车喝杯茶水略做休息,不敢在客栈歇脚,生怕遇到意大利的“孙二娘”。



自拿破仑那次远征意大利至今,阿尔卑斯山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山风依然那么凌冽,勃朗峰还是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唯一明显的变化是在上个世纪六十代意大利修建了多条跨越阿尔卑斯山的高速公路,尤其在欧洲最高山峰的下面修建了“勃朗峰隧道”。如今的阿尔卑斯山天堑已变通途,以往避走的通过勃朗峰隧道穿阿尔卑斯山脉今日倒显得快捷省时。这条长11.6公里的隧道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底下通过。勃朗峰隧道是欧洲著名的公路隧道,隧道跨越法国和意大利两国国境,进口和出口两侧分别属于法国和意大利国境。穿越勃朗峰隧道使巴黎与意大利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约220公里的山路。我们开车在隧道中大约要走20分钟。如果不走勃朗峰隧道,则要在阿尔卑斯山崎岖的山路上绕行七八个小时。过隧道的费用仅40欧元,现在我们去意大利出差或游玩常常就走这条隧道。勃朗峰隧道每天通行车辆达5000多辆次,是阿尔卑斯山最重要,往来最为频繁的一条公路通道。当年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曾冒着山风吹刮和雪崩的危险,现在穿越隧道同样也有风险。勃朗峰隧道每600米有一处防火空间,每1500米一台紧急电话,隧道的安全性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交通隧道。福无双至,安全运行了34年的勃朗峰隧道在1999年春出了状况。一辆行进在隧道的油罐车起火,熊熊的烈火在隧道里越燃越旺燃,隧道刻间道变成烤箱,造成38因此遇难。隧道也因这场大火封闭了三年。勃朗峰隧道的灾难当时震惊欧洲,是法国和意大利轰动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事。交通的隔绝更给阿尔俾斯山周边各国之间的人员交往、物资交流和车辆往来造成困难。隧道修复通行后,人们在隧道法国一侧的入口处为遇难者的建立了纪念碑,在进入隧道前的山道转弯处就可以看到。如今十六年过去了,我们又来到这条隧道的入口。毕竟行进在曾经的死亡隧道,在隧道内几十分钟的行程中,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




勃朗峰自古以来都是欧洲各国往来的重要通道。在绵绵数百年漫长的中世纪,勃朗峰山口是来自欧洲北部的信徒去罗马朝圣的必经通道。人们称这条朝圣者的通道为“法兰西小道”。可以想象,当年朝圣者不辞千里历尽艰辛一步一步在勃朗峰崎岖山路行进的情景。无论是当年拿破仑的远征军队,欧洲北部远来的朝圣者,或各国过往的商旅车队,无论从山谷翻越还是通过隧道穿行,在阿尔俾斯山这条古道上往来的脚步从未间断。




时间的沉积和历史往事为勃朗峰壮丽的冰川雪峰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人们每每行进到这里,在欣赏雪峰奇观的同时自然会想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以往的沧桑已成为历史,成为我们今天在客栈饭后品味咖啡时的谈资。勃朗峰的过客和发生在这条山路的故事作为文化特质已经融入了一座座皑皑雪峰,成为高山雪域不可分割的人文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 06: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尔俾斯山,沧桑历史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5:48 , Processed in 0.0328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