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巷留痕(90) 愧对乡村老家
在城里的日子,我们经常深情地回望故乡老家,想起在丹阳乡村里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再看看身边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处境与我们在那个年龄的乐趣是截然不同的。于是开始对他们在童年时期的纯真产生了怀疑。 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在乡村的日子里,我们把整个乡村当成了游乐场,春天的风筝,夏天的池塘,高悬的鸟巢、树上的枝叶、泥里的虫子、河里的小鱼、场边的草垛、邻家的果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玩具,在放飞、游泳、攀爬、采摘、躲藏等玩耍中得到童年的快乐与刺激,但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乐趣却是工业时代的,几乎所有的玩具都是制成品,所有的场地都在室内,都在电视屏幕上。 我们的玩乐场所,却在天地之间,是天然的“行为艺术”。我们的童年乐趣在于对玩具的自己制作,即使是一根竹子,也能够在切、割、扎、糊下,变成能飞上天的“蝴蝶”,一只小麻雀的成长或死亡,能够让我们笑或哭。而我们的孩子的玩具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虽然他们的房间里堆满了玩具,但总是无法打消他们喜新厌旧的念头。并且,他们总是孤独的。 从乡村里出来的我们,总喜欢在休假的时候,把孩子们带到乡村,企图让孩子们再次回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上世纪末期的孩子们享受过的那种乐趣。在乡村,天空还是那片天空,阳光还是那片阳光,但是大地早已不再是那片大地了。如今的乡村也早已进入了工业时代,道路不断拓宽,商店不断出现,车声与纸片,遍布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乡村里的孩子们,也不会再到池塘里去游泳,越来越沉重的课外作业,使他(她)们再也没有时间去田野里捉蜻蜓。回到乡村里的表兄弟、堂姐妹们,只能使他(她)们抽出时间来,一齐去那些丢满了塑料袋、饮料瓶的田埂上去走一走。即使如此,偶尔去一趟乡村的孩子们,也是高兴的。 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回想起我们的童年,再看看身边的孩子,我们都会发现乡村已经失去了它原本存在且很美好的东西,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又会觉得很无奈,有愧对乡村的惆怅。乡村里的一些东西,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再也没有延续下去,能怪谁呢?这是一个深远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其实也不需要谁来回答,它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心里,一次次叩问着我们的心灵。 (原栽于《丹阳日报》2006年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