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韵痕(191) 长廊如画卷
我国早在氏族社会晚期的建筑中就出现了廊。原为扩大避雨遮阳的面积,在屋檐处通过擎檐柱向外延伸形成一种檐廊。将位于房屋前后的称为“前后廊”,将环绕房屋四周称为“周围廊”;由于它有一种房屋下辅助空间的作用,于是《说文解字》中将廊释为“堂下周屋”。 发展到建筑群中,在中轴线门殿两旁围绕庭院的东西檐下设廊,又称为“庑”或“庑廊”。由庑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单体建筑称廊或短廊长廊。诸如沿山临山的游廊、爬山廊;联连楼阁亭榭的曲廊、回廊、阁廊、飞廊、凌空廊;一边透空一面粉墙的花廊、半壁廊;两边透空中间窗墙的复廊、抄手廊;长达数百间的长廊、千步廊…… 千百年来,由于廊具有因地制宜能将分散的亭台楼阁及殿堂馆榭连成有机整体的功能,是我国大型园林与古建筑群中重要组成部分。 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颐和园的长廊。 横卧在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长廊携起“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亭,顺着起伏的地势相拥而流曲,然而当你漫步廊中绝无丝毫高低之感。 如果说整个颐和园是一湖碧波相拥葱翠的万寿山,那么一条长廊便是飘系湖山间的彩带,为山与水之间作巧妙过渡,任你无论由湖观山还是由山观湖,都感受到没有分割相离的一个浑然整体。 长廊,采集大自然的美景,展开在山川大地上的一幅画卷。 (原载于《中国建设报》2002年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