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序戴先生书 作者:郭小东
戴经邦先生嘱我为他的诗集写序,却之不恭。写什么好呢?彼此皆有知青经历,便从知青说起。 1 在长期的知青文学研究中,每每触及1963、1964、1965这几字眼,我会莫名其妙地有种蚀骨的惊骇,一种无法言说的惨痛油然而生。在这几个年代里下乡的青年学生,他们是知青中的贱民。多年以来,他们竟然为了争得“知青”这个名号,分享知青”莫名的“待遇”,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1 他们是最早承担了知青的不幸,却又被自诩正统的“知青”旁落、奚落的一群。他们作为“知青”身份的正义性、合法性往往受到质疑。其实,曾经在政治上被煽动得极为狂热的知青运动,其结局与下场的惨烈,注定了知青们卑贱的命运。戴经邦他一群,这一群于1964年前后下乡插队,后来也勉强被认可为知青的人们,他们为了争得卑贱地位的合法性,而为之苦苦呼告的努力,实在令人心寒。 1 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1 在同样被放逐的群体中,他们是戴着脚镣,负罪前行的。他不是红卫兵,他们不是老三届,他们甚至不被承认为“知青”。他们有一个更为奇诡的命名,叫“社会青年”。他们甚至没有革命的权利,说白了,他们是共和国罪人、敌人的后代,是那个时代里,没有罪名,却为他们的父辈祖辈负罪的青年。 1 他们有一个令人齿冷的出身:地富反坏右。他们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大多有过优渥的童年和少年,但是,乱世的记忆,使他们更能顺从现世的不平。由于父辈的原因,他们天然地有一种负罪的心理和改造的决心,有一种忏悔的仁德。却别无选择。当然,他们也就更有着一种后来的知青们所匮乏的社会承担和思考的能力。他们忍受苦难和宽容苦难的能力是惊人的。 1 我的知青朋友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成绩优异却无缘大学,有远大志向却只有蜗缩的命运,有济世匡扶的见识与能力,却不受社会青睐,即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因垂垂老矣或病痛缠身,无为无言。 1 他们是知青一代中,极为少数的一群,却是蛰伏得最深,负罪最苦,也最为无告无助的一群。他们没有学历,却是无知识的红卫兵“知青”中,最有国学开蒙和民国文化底色的一群,他们既没有喝过狼奶,也不是红旗下的蛋,他们是新中国颇为另类的一群。 1 这一群落,基本上已被冻土掩埋殆尽,出人头地者,寥若星辰。尚有幸存者,多为佼佼者。湖北的刘晓航、湖南的郭晓鸣、南京的任毅等等。他们有家国情怀,挥斥方道,老而弥坚。他们热心埋头于知青文化建设,更有如戴先生者,真爱文学,并做真文学。 1 戴经邦这本《岁月留痕一-知青诗集》,皇皇著作,既是主题重重的时间之书,又是戴先生坎坷一生的见证与写照。我绝不怀疑,里面的每字每行,都沾附着他的骨血,都渗透着他纯真的感怀,都饱饱地簇拥着他的人生方略。如果有耐心,细细地走进这些诗文,走进戴先生们的内心,读者将会发现,在这些也许不太精致的篇章里,有另一种久违的陌生的人格与品格。在现实历史中,他们是最卑贱最屈辱的一群,但是他们实在是有着高尚人生方略的一群。 1 细细地阅读这本诗集,这本体例并不统-的书,却引发启示了别一种体例,另一种统一观。读者会发现,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另一种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抛弃了谎言与欺骗的复原,破碎却努力展现完整的世界,苦难但是尽力张扬欢乐的心情,服从挣脱束缚的决心,卑贱但从不自我睥睨的目光,悲凉却毫无自从却怜自艾的过往,老去而又艰难睁开的童眸。是瘦马古道,却依然蹄踏春风的傲然,一种不可思议的热力,一种难以释怀的敬仰,一种挥却不去的激情,一种歇斯底里的远行,-个堂吉河德的深长回眸…… 1 人生到了总结的时候,以这样的形式谢幕,是很有意思的。以诗告别苦难,告别虚妄,在夕阳留下一个剪影,一个背景。 1 是为序。
2018年8月5日
作者简介:郭小东,中国作协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他曾经是广东潮阳下放海南的知青。是中国著名的多产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1979.知青大逃亡》、《青年流放者》、《暗夜舞蹈》……中篇小说有《雨天的曼陀罗》;散文集有《南方的忧郁》、《知青人信札》;评论集有《诸神的合唱》、《转型期文学风度》;专著有《中国当代知青文学》、《逐出伊甸园的夏娃》、《中国知青文学史》等60余部著作。
转载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