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074|回复: 6

元曲【仙侣 • 一半儿】两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7 12: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新学了一个元曲,【仙吕 • 一半儿】。
先做两首练练手。

元曲【仙侣 • 一半儿】两首
陈亚平

因知人老渐糊涂,更恨年轻少念书。
空有胸怀笔下虚,意难抒,
一半儿羞来一半儿苦。

一弯新月软如钩,夜饮良宵独上楼。
隐隐凉风教醉秋,问何由,
一半儿乡思一半儿酒。





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韵),
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同部上声韵)。

【一半儿】的曲牌是从宋词词牌【忆王孙】演化来的,前四句几乎和宋词【忆王孙】的格律一模一样。所以【一半儿】的别名就是【忆王孙】。因而有各种变化。我用的这个格律应该算比较普通用的比较多的。


几点注意:1.字的韵是采用【中原音韵】,和词的用韵有些差别,其中最大差别是入声字在中原音韵里面可以替代其他音韵。中原音韵百度上有。2.最后一句九个字一定嵌入两个“一半儿”共六个字。3.最后一句的韵脚是同韵部的上声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7 13: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曲,那就是能唱的。使我联想起了旗亭画壁的典故。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当时他们还没有做官,交游来往大抵都是相同的圈子。


有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十余子弟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离席,相互偎依,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欢宴一天。
    王之涣的这首七言律诗,成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7 19: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默诙谐,且有主题有意境。学习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7 2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曲自韵律韵自曲,
吕乐阴伊阴乐吕。
字律词牌词律字,
启蒙时尚时蒙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7 22: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格律诗创作中,也有多音字因意失律而用之。元曲一半儿入声字可代其它韵声,无可厚非。现代汉语入声部字也分列在各声韵郭中。运用更宽泛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0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友朋 于 2020-8-28 01:25 编辑

元曲发展虽然短,区区几十年,但却是中国文化发展上一个里程碑阶段。第一,元曲使用的中原音韵已经有了现代白话文雏形,已经比较接近现代汉语发音了。宋代语言发音特点基本上只在南方方言里有残存,特别是粤语 (所以广东人认为粤语是中国文化遗产)。第二,元曲的出现使得原来限于士大夫文人之间d游戏逐渐向平民娱乐方向发展,第三,元曲从唐诗宋词单纯抒情言志(抽象心理感受)中逐渐向叙事的方向(具体事件发展)发展,像元曲套曲,要有故事情节,虽然还是比较简单,元杂剧就已经和后来的戏曲差不多了。北京地区流传的京韵大鼓,山东的柳琴等至今还有元曲套曲的近似味道。第四,元杂剧,奠定了明代以后戏剧大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各种戏曲和曲艺的鼻祖。以我看,元曲和元杂剧是可以和意大利歌剧比美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元曲小令还是和宋词比较接近,其实很多元曲小令曲牌都是从宋词词牌演化过来的,有些甚至还保留原来宋词词牌,像天仙子,醉花阴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20: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试吟一阕,笔友朋老师指教:
长钩流月又中秋,四海征人涕泪流。
折柳飞鸿何处留?一生求。
一半儿蹉跎一半儿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22:26 , Processed in 0.0180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