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0-12-2 14:55 编辑
九州韵痕(40)
古老长城在痛苦地呻吟
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奔腾在华夏大地上。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将燕、赵、魏等旧长城连接扩建成为长度超过1万里的长城,后被称作“万里长城”。然而,由于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战火侵蚀、人为破坏等原因,致使万里长城三分之一被湮灭,也见城墙处处伤痕累累。如今,古老长城仍在痛苦地呻吟,也在向人们诉说着近些年来的遭遇。
为建设开发,竟胆敢“自毁长城” 近几年来,各地因各种建设开发工程而“自毁长城”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次次令人痛心的“失误”,变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2002年,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瓦厂合二为一,但麻烦的是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拆!这段60米长的长城遗址,顷刻间湮灭。事后,虽然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又是发文又是现场办公会,但最后不过是罚款200元钱了事。 更有甚者,1999年,内蒙古包头修建公路时,把“挡路”的赵长城遗址全部拆除!有关部门对此事的解决办法是罚款8万元。“这实际上是对破坏行为的纵容。”有专家痛心地说,“我们不能在创造一个文明时,毁掉另一个文明。”
为靠山吃山,竟做起“野长城生意” 北京境内的长城有629公里,其中600公里属自然状态中的“野长城”,专家说这绵延于荒野之中的“野长城”才更具文化古韵。近年来,这些“野长城”也开始面临无序发展的旅游业的侵扰。 位于怀柔境内的黄花城长城,因景色苍凉、优美,当地农民也就“靠山吃山”,做起了“长城生意”。他们在通往长城的小路、垛口处上上下下搭起了各种各样的铁制、木制的梯子,私自设点收费。正是这类服务业务的增多,使得大量游人涌入,给这里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破坏。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城墙上被乱涂乱画。大量涌入的游人,又使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置文物部门“禁止在长城保护范围内建筑任何建筑物”的规定于不顾,在黄花城200米范围内建起了许多与长城景观很不协调的建筑物,加速了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为修复景点,竟用白灰勾抹长城 河北省白羊峪长城,是可以让人们感受长城逶迤和雄伟的一段,现在保存得基本完好。这里是燕山山脉相对较平缓的地带,古代战事比较吃紧,所以当时修建时也比较重视,修筑得相对坚固。这对今天用来打造旅游景点是有些优势的。 迁安市白羊峪有一段新近修复的长城,但修复没有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进行。当地人按照现代的方式对长城修复了一段,而且把另一段原来基本完整的墙体,也用白灰勾抹砖缝的方式修复。 当旅游者看到这种修复时,无不痛心和气愤。长城开发不仅仅是给现代人带来效益的事情,而且能给后代不断带来财富的宝地。专家们认为,修复中要保持历史的信息,让旅游者感受这些信息。这是长城保护性开发的关键所在。
为滋生事端,竟在长城上写“拆”字 2002年7月,几位年青人结伴到怀柔黄花城长城游玩时,竟在一段长城外侧上见到了一个巨大的‘拆’字。他们不理解,难道作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竟也有人敢拆? 笔者正在当地走访,闻讯赶到了位于怀柔县黄花城长城,找到了那个在长城上异常醒目的“拆”字,巨大的白字还描了黑边。虽然是阴天,长城被一层薄雾笼罩,但从距“拆”字百多米外的一处长城上仍能清晰地看到此字。走近看,此字足有1米见方,像是有人用乳胶漆类涂写上的。 长城研究会郭先生说,这一段长城是明代建造的,是北京非常重要的一处景观。由于来这里旅游的人中有很多外国朋友,这种事太有损我国“人文”保护的形象了。长城管理处得知消息后认为,这绝对是一起恶意破坏文物事件,有可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干的。并表示,将尽快洗刷掉那“拆”字。
为自家方便,竟在长城上建厕所 为了自家“方便”,河北省迁西县金厂峪镇榆木岭村一村民竟然在长城上建了个厕所。 2002年7月,笔者到长城脚下的迁西榆木岭村走访时,看到很多农户的围墙、房屋等建筑都使用了长城砖。在村民指引下,笔者看到了建在榆木岭长城上的厕所。在一座建在半截城墙上的农舍周围的围墙上,下半截几乎全是由长城砖垒砌而成。在围墙的底部与古长城连接的下部,一眼就能看到那个直径约有25厘米左右的排粪洞。再向外,是一个用石头垒成、以古长城墙为依托的月牙形的积便池。 据村民介绍,这户人家的户主叫叶志红,围墙是两三年前建好的。去年春,叶志红又在墙角处建厕所,并拆掉了长城的砖,打了个洞用于排便。从那时起,叶家的粪便就从洞中沿着古长城排到外面的积便池中。迁西县文体局已下达了《文物行政处罚告知书》,要求叶志红对损坏长城“恢复原状,罚款1万元”。
为山岭绿化,竟拆长城做“鱼鳞坑” 有研究人员实地考察时发现,一段明代以前的极有研究价值的古长城被南雁公路切断,当地人在公路北侧的山坡上挖了大量的“鱼鳞坑”进行绿化。垒“鱼鳞坑”用的石块多取自古长城,长城上的植被多被破坏,墙体也被挖坏。 这片山岭现在被当地农民称之为北岭,而明代地图上标的名称就是“长城岭”,南雁公路穿过山岭缓缓上行。笔者在现场看到,从公路旁的山坡向上一直到山脊,整个北坡布满了用白灰水刷过的“鱼鳞坑”,刚刚种下的小树苗尚未发芽。沿着山脊,一道虽残破不堪但还是可以分辨的城墙遗迹蜿蜒起伏。不过,它的中间突然有大约几十米的残墙被剖开,土黄色的墙石散落成片,与其它被灌木、表土覆盖掩映的墙体相比,显得十分醒目。 据了解,这片山岭绿化是北京市2002年开始启动的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的一部分,这一工程覆盖面从房山区十渡到平谷县金海湖,绵延700公里,呈扇状环绕北京西、北、东的7个山区。
为世界奇迹,竟大部分已破损或消失 众所周知,所谓长城,并非仅仅是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几个著名景点的几段城墙、几座烽火台和关口,作为人类建筑史上奇迹之一的古长城,真正的主体恰恰是这些盘旋在高山峻岭之间的残墙断壁,它们都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遗址”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长城沿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毁损,古长城遗址已经十分脆弱,如若再不着力保护而任其被破坏,其生存状态将更加岌岌可危。 长城破损现象已非常严重,特别是在甘肃的干旱荒漠区,有的地段早已被沙漠埋于地下,也有的地段已成残亘断壁。现在长城的基本情况是: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缺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当人们走近荒漠中顽强矗立的汉长城,伫立在烽燧上极目远眺时,就会发现沙漠中若隐若现的支离破碎的汉长城,或被荒漠吞噬,或已被杂草淹没。
为保护长城,加强立法已刻不容缓 长城在呻吟。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在近几年的走访中发现,虽然长城中的部分已修复一新,如山海关、老龙头等,但是大部分还在遭受恶劣环境的侵害,到过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的人或许还记得这样的情景:由于游人过多,一些长城砖已经松动;城墙上到处可见“到此一游”的字迹;还有漫山的垃圾、商业的喧嚣以及汽车的尾气。 尽快出台一部科学的、可操作的保护长城的法律,是长城专家多年来一直在呼吁的。虽然北京市出台的法规只适用于北京段内的长城,但对万里长城有着示范的作用。长城真正的主体恰恰是那些蜿蜒在高山峻岭之间的残墙断壁,而这光靠沿县文物部门的干部是看管不过来的。为此,加强立法保护长城,用法律手段有效地制裁破坏长城的行为,有效地保护长城,已刻不容缓。 (原载于《丝绸之路》文化月刊 2005年第9期 )
注:补发原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