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组织下乡荒友今年的最后一次活动和黄哥、夏和凤约好今天到北京档案馆及其附近考察一下。9点半大家准时到了北京档案馆大门。
新北京档案馆位于朝阳区南磨房,地上十层,地下二层,比原来位于蒲黄榆的档案馆要大得多、气派得多。门前是原北京市市长彭真题写的“北京档案馆”的石刻。扫描身份证后就进入档案馆参观。进入大厅是高高的前厅,正面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国画“京华颂”,展示了北京中轴线的风景。现在北京档案馆现在一共有三个展览,分别是“档案见证北京”、“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和“中国档案珍品展”。
我们的参观从一楼开始,这里是“档案见证北京”,通过档案资料揭示了北京建城、不同时期演变、近代变革、现代发展的历史。侯仁之先生手书的“北京建城记”中说“北京建城始自燕与蓟。……春秋时期燕并蓟,移至蓟城。蓟城核心部位在今北京宣武区。”由此可见北京从春秋时已是燕国的都城。公元938年北京成为辽代的陪都,称为“南京”,又称燕京。这可能就是燕京的来源吧。公元1153年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更名为中都。并仿汉制扩建中都城,由此开创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兴建了元大都,并根据“周礼·考工记”中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理想帝王之都的所述营建了元大都。明代继承了方形皇城的建制,只是向南偏重,并在南侧加了外城,使北京城平面上成凸字型。清代继承了明朝的规划布局。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环路以内的城市格局发展的历史。
展厅的周围是各种图件、图片、可以自动的检索,按动屏幕上的档案名称就能看到可以希望看的档案文件,很方便。在展厅中央有一老四合院的门楼,这是原来位于南锣鼓巷方砖厂胡同75号院的文楼,现在这样的木质的门楼已经很少见了。方砖厂75号院曾住过张星烺,这也是一位名人,是最早出国留学的学子之一,说人名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说到马可波罗游记很多人都知道,中文版最初就是张星烺翻译的。在大厅中央还有四合院的模型、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泥塑、有老北京各种叫卖声的声音资料等。再往前是一个大屏幕循环播放这老北京的照片录像,你可以从中寻找曾经的历史。
北京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等大家耳熟能详,但是1949年刚解放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称呼的,而是第几区、第几区。当时的一份档案显示了区划的变更情况,其中写到“新划区后的名称,均以当地地名命名。城内有东单区(原第一区)、西单区(原第二区)、东四区(原第三区)、西四区(原第四区)、前门区(原第六区)、崇文区(原第七区)、宣武区(原第八区)……”。另外刚解放的时候,行政中心是在老城还是另建新的行政中心是有争议的,以前一直听说当年梁思成等处于保护古城的目的,建议在城西新建行政中心。今天在这里见到了1950年梁思成和陈占祥所写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在这篇20余页的档案中,梁思成等明确提出“政府行政中心区最合理的位置是西郊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的地区”。但是梁思成等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导致了后来古城的面貌全非,北京市政府也只能在通州建一个新的副中心。
这一部分的内容很丰富,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匆匆看一看。之后我们到了三层看“中国档案珍品展”。这里的展品是全国各地档案馆的一些精品,也很值得一看。给人印象深刻的有金文铁卷,这是皇帝给大臣或下属的免死证书。这里展出的是明英宗天顺二年皇帝赐给右军都督李文的铁卷,铁卷上刻字描金,记述了李文的业绩,同时有一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由此可见这就是当时的免死牌。在民间传说中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而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这里展出的辽宁档案馆的档案显示,遗诏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似很难篡改,所以雍正继位还是康熙的本意。另外明朝洪武年间(1389年)绘制的大名混一图、清朝统一台湾澎湖的档案、元朝也孙铁木尔皇帝给西藏类乌齐寺等的圣旨、清朝末年的金榜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档案,从中你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实。
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展通过大量照片和图表从大军围城、和平谈判、大军进城、定都北京、开过大典的历史过程。
在展览中你还可以见到修建水库时小推车连着小推车运土的人海战的画面,可以看到北京晚报的创刊号,可以看到物资匮乏年代北京使用的一些票据,总之这里你可以看到北京的过去、历史。北京档案馆的展览,不仅仅是文字图片的展览,还通过大屏幕还原一些历史画面、通过点击屏幕可以查阅到相关档案资料、通过影视资料使展览更三维化、立体画。3D展台形象介绍了北京的建城史,画面精美,内容生动。在即将结束的一个三D展台你扭动旋钮,就可以看到北京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甚至可以窥见未来。
要想了解北京的过去,看看如今北京的发展,那么就到北京档案馆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