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9-4-24 14:48 编辑
青春岁月(49)
想起女知青包车组
前几天,看到当年的女知青拖拉机手胡萍在网上发布主题为“14团10连女包车组”的组照,心里感慨不已:久违了,萝北的共青农场;久违了,10连女知青包车组。37年了,整整37年呐。脑海里思绪如拖拉机履带般翻滚,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14团,后来叫共青农场,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场名,无疑是挖掘50年代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的颇具纪念意义的历史。记忆,也注定不可能在曾经光荣的历史中走向沉寂。至今,人们依旧记得各地青年志愿垦荒队在茫茫荒原上建立了8个以自己城市命名的青年集体农庄——“萝北八大庄”,也曾命名为青年农场。 当年,咱农庄的第一批女拖拉机手刘桂芳,是天津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劳动模范,上过1956年第10期人民画报的封面,在农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1970年,咱连队的第一批女知青拖拉机手胡萍、沈凤娟、王萍、赵海芹等,在车长梁传学、驾驶员汝良贵带领下,成立了第一个女包车组,在知青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 那时,全连人均75亩地,种、管、收全指着农业机械。女包车组的那台东方红75,当时是连里最新的拖拉机,每天做“例保”时,她们细心检查,认真清洗,及时加油,把车擦得与小脸一样干净,一抹鲜艳夺目的中国红。出车时,总见它走在头里,开荒、运输,翻、耙、耢,播、耕、割,牵引着大犁、播种机、中耕机、割晒架、康拜因等农机具满地跑。人们称赞女拖拉机手一点不比男爷们差,在连队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胡萍, 上海知青,天生的乐天派,干活累得身体像散架似的,回来依旧乐呵呵的。返城后,再就业境遇不佳,屋漏偏逢下雨,动了大手术,但从没听她怨天尤人,好过难过都能过,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退休后,学电脑,学唱戏等。荒友聚会,她自告奋勇来段经典沪剧,唱得字正腔圆,委婉动听。 沈凤娟,上海知青,平时话语不多,干起活来毫不含糊。三班倒的小虫咬得她腿上起疙瘩,挠破了感染流脓水,结痂与裤子粘在了一起,整得小腿像撒了小豆的发糕似的,惨不忍睹。但她咬牙挺着,从不耽误干活。后来当卫生员更是尽心尽力。回上海进厂做事一如既往。 王萍,哈尔滨知青,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身体力行,透着一股稳当劲儿。后来她到连队子弟学校当“孩子王”,回哈尔滨进一家研究单位工作,“人气指数”都不低。隔三岔五给上海的师姐妹打打电话唠唠嗑,其情悠悠,其乐融融。 赵海芹,哈尔滨知青,朴实无华,随遇而安,嫁给本连青年张怀玉后,别人假离婚或拉家带口往城里挪,她却成了“留下来的知青”,守望着那方黑土地,依旧是老公孩子热炕头。1996年我去她家拜访,问及是否想回哈市,她轻轻摇头,一脸平静。 写到这里,笔停了下来,脑子却在想,37年后的今天,假如当年女包车组全体人员聚在一起,将会是怎样的场面…… (原载于《宝泉岭论坛》2007年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