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那渐远的温州 刘军 1 温州我去三次,最近一次去是两年前的春天,在温州小住了几日,也算是在温州时间最长的一次了。这一次到温州,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景点之外的风土人情,而对这些我还真的没有看够、听够,直到离开了她很久仍然还在品咂着她的滋味儿,仍然还在努力捡拾着那些渐渐远去的零零散散的记忆。 1 著名的雁荡山早已蜚声海外,散落在大山里的景点儿,如颗颗珍珠让人流连忘返。记得在山下响岭头的住的那两日,清晨推开窗就能看到峻峭的山峰排列伸展着,峰峦之间云雾飘渺如梦如幻。清脆的鸟鸣好似“就要笑”“就要笑”的人语那般,也在山岭间回荡,你的心禁不住要被牵着走近大山。出得宾馆沿着小溪信步而去,溪水边已经有人在劳作了,在一块块很小很小的河床地上清理石块,清除杂草,侍弄庄稼。一缕缕晨光穿过岸柳的枝条照在雾气升腾的水面上,把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的,哗哗流淌的溪水声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声响。 1 雁荡山的导游是挣工资的,拒不收小费。那两天,一直陪着我们的导游小妹,是旅游学校的毕业生,家就在雁荡山下,据她介绍,父亲是位道人,如今70多岁了,仍然身健体强,不仅练得一身道家功夫,还学得一身秘不外传的道家医术。除了种田以外,常常义务给人看病。导游小妹说,父亲治病的方法与常规医院不同,凡是医院看不了的病人都会来找他。父亲看病,一般不让第三者在场,经他看过的病人,时日不久都会好,病人感谢他给他送礼他都不收。 1 特意问了一下导游的收入,她说:公家每月发的工资只有560元,很多导游都不干了,去了外地,我不想走,一方面在这里陪着父母,另一方面,确实离不开这雁荡山。雁荡山的人好,山水好,一旦走出去就都没有了。女孩那清纯的表情,朴实的言语,似乎让我一下子读懂了雁荡。 1 我对温州的感知,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当然多是些道听途说积累下来的认识,在这30多年里,温州人在全国这盘大棋局中做得风生水起,让看着他们发财的人又惊羡又嫉妒,然而,就是这种畸形心理,也将温州的传说变得毁誉参半扑朔迷离。我正是带着这种朦胧的双眼,走进了这座城市。出于对她了解的渴望,在浏览风光的同时,尽量利用闲暇时间去更多的接触和感知温州。每天清晨要起个绝早,去看看没有列入日程的那些个公园,去串串那些地图上能查到的大街小巷,去走走那些最能体会民间生活的街头市场。晚上,要趁着万家灯火,去细细品味温州市井里活色生香的夜生活。 1 说到温州人的魄力,朋友告诉我,这些年温州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非常大,而且其中民间资本的融入也相当大。金华至温州的铁路,温州至宁波的高速公路,都是运用民间资本干起来的,常常是边建设边申报项目,他们真是把温州当成了自己的温州。两年前通车的几十公里的机场高速,就是一个建筑商独资承建的,而今,项目还没有批下来不能收费,当然,也就没有回报。这与北方中小城市基础建设采取的不批不建相比,温州人的大胸怀,大手笔,着实让人感慨不已。 1 当然,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朋友介绍的红日亭舍粥一事。红日亭在地图上没有找到,几次坐车经过那里,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街口。然而在40年前,几位退休的老人,自筹资金,在红日亭建立了舍粥点,先是为来这儿乘凉的人和路过的行人供应免费茯茶,后来,出于对外来务工人员吃不上早餐的同情,以26名退休老人为主体的义务舍粥的骨干群体,他们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购买原料,每天要用80斤米,烧18锅粥,还要配上一些小菜,每天早晨不到四点就起身劳作,六点就准时出现在红日亭街口,每天要惠及600多人。其中,有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拮据者、孤寡老人、外地学生和清洁工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大学生和热心市民,上至市长,下到平民都特意过来捐款,很多的旅游者也会特意到这吃粥捐款,感受民风民情。此外,温州在夏季供应免费伏茶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从最初的红日亭一个点,到目前市区免费伏茶的供应点,已经发展到了300余处,有的县城也有设点。据说,著名凉茶饮料王老吉就得益于温州免费茯茶的启示。温州人舍粥的义举由来已久,据当地老人的回忆,早在上世纪20年代,温州就出现了最早的舍粥济困的义士善人,当年自然是富人在做,而今却是平民在做,贫富有别但承传下来的是这种精神。如今的红日亭,已经成为温州人乐善义举的一个代表性品牌,以此彰显温州民风的淳朴,也让人重新去认识这个不一样的温州。 1 汇集这些听到、看到的林林总总的信息,内心不时会有异样的震撼,从心里感受到了温州的美好,感受到了温州人的可爱,可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