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军道是焦茂亮师傅的大儿子,包种十几晌地,去年一场大风,大片苞米颗粒未收,上了保险,能赔付一部分。做事在人,丰歉由天,继续干。
▲ 有小朋友们陪同,那些爱恨情愁的故事一桩桩,清晰起来。
▲ 嘉书说,那年在俱乐部墙上画的学大寨宣传画,没留下一张照片啥的作个纪念。
▲ 食堂后面这趟房是粮库,四连五百多职工家属吃粮用油存储发放全在这里。粮库西头是小卖部,中间是能睡下四个人的小宿舍,土豆在里面住过好几年,粮库东边的偏厦是食堂的小储藏间,里面的东西经常不翼而飞已经不是迷。留个影吧。 --此照片由刁嘉书提供。
▲ 篮球场马路南是四连的第一栋“穿鞋戴帽”式的拉合辫房子,窗台以下是转砌的,上边是用草把裹粘上泥浆拧成辫搭垒起的厚厚墙体。 把头这间屋是杨大爷杨大娘的家,他们一家随儿子从大连部队转业到了北大荒。杨大爷常年在莲花泡渔梁子为连队打鱼。老两口对各地小青年可好了,胥大敏和洪自强的回想文章里都提到了杨家。土豆的印象里,杨大娘家孵养了几只大雁,能下蛋却飞不高。如今杨家住了几十年的老屋随着早已离世的青山青福兄弟俩和杨大爷杨大娘也走到尽头。
▲ 663老兵湖南人秦探三的怀孕媳妇,1967年在四连宿舍前。
▲ 见到五十年前亲手打造的房架子,土豆踩满地稀泥,站在破砖烂瓦堆上,近前拍下几张照片。
▲ 土豆钟情于这些老房子,特别拍照了几张房架子和门窗照片。16、7岁的小木匠整天和这些东西打交道,建连初期四连的主要任务是盖房子,所有和木头有关的活,土豆都干过。
▲ 1967年十月底,天已上冻,几栋房子的“内装修”还没进行,不少家属都从辽宁过来了,住哪儿呢?只能日夜轮班干,每间屋里先盘炕砌灶,大木头拌子通通烧起来,搭上架子钉房顶木条、抹灰,排长孙元省,班长刘天才及老兵老职工大姑娘小媳妇老娘们排满了所有房间,浑的素的笑话连篇。木工和瓦工配合,上窗安门,炕沿木来不及安装,只能来年再说了。来年春夏,所有的门窗都打不开了,打开了也关不上,土豆背个工具箱就要挨家回访。年青,不觉得累。
▲ 四连的建房用砖,初期是从老场部砖厂用马车运来,进四连的沙土路遇翻浆经常“误车”,大红脸张歧会连长经常组织全连人员早操跑步去搬砖。后来自己建了砖窑。
▲ 1967年,四连红砖出窑图。窑顶左边女好像是吴家贤,右边女是王淑琴。
▲ 663老兵吴海忠挑六码砖坯装窑。脱砖坯和出窑是最累人的活。
▲ 上面几张照片是在于洪发老宅里拍的。老于是663复转老兵,外号“穷腚”,看这屋里屋外的架势,老于一家人从月份牌上的日子开始,就和过去做了切割,要彻底把“穷腚”的帽子摔倒黑龙江里去。
▲ 谁来了?
▲ 王景生,今年82岁了,身体钢钢的,老家是北京南边的河北固安人。1969年,作为烧酒房第一把手从三连引进来。老王精明,儿子成事,家里条件好,是四队第一批场部上楼的人家。
▲ 王家自己加盖了几间房子,自成一个大院子,在四队是显赫人家。
▲ 组合家具和四喇叭收录机就留在这吧。
▲ 老王家的里里外外永远干净儿利索儿地。
▲ 回来干啥?老王说,就是想过来看看。
▲ 张家?
▲ 李家?
▲ 王家?
▲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