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7-25 22:34 编辑
再访琐记(2) 初识刘军兄
2008年6月19日中午,我们一行人在北京机场候机大厅闲聊,等候飞往哈尔滨的航班客机。这时沈惠钟的手机铃响,一看显示号码,抬头对我说:“是刘军从佳木斯打来的。” 当刘军兄得知此行日程安排很紧,恐怕没时间进佳木斯市里打尖时,动静显然大了不少:“那不行,老朋友远道而来,咋地也得见个面、吃顿饭啥的,要不,我就派车出城拦截。”话说到这份上,自然打动了沈惠钟,口气也有了松动:“等我请示小老蒋(庆涵)后,再给你回话,行不?”“好吧。再联系。”刘军兄显然心里有谱。 刘军兄从小在南京、上海的空军部队大院里长大,1969年夏,作为上海知青下乡到名山农场汽车连。因表现出色,调到团政治处工作,后来又到合江地区干部科工作,曾任佳木斯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现在是佳市副检察长。 6月21日中午,我们在离佳市城区几十里路的一个收费站附近,见到了等候已久的刘军兄。不过,他不是来拦截车队的,而是用中华民族传统中接待好友的最高礼遇——出城迎接。老友相见,自然少不了握手问候,客气一番。 然而,让人惊喜的是,刘军兄带来了自己为纪念知青下乡40周年而编印的文集——《细雪》。有意思的是,他就地伏在车前盖上签名赠书,大家依次排队有序,成为路边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往车辆纷纷减速行驶,车上人员探头注目,却不知这里发生了啥事儿。 刘军兄的题字流畅、大气,不失儒雅,双手递过《细雪》,笑曰:粗糙之作,多多指教。让人感到这位1米80的北方汉子南方人,豪爽之中透着谦和。他自称《细雪》这本文集不大正规,不是正式出版的小册子。 但是,就是这本小册子,浓缩了对往事的缅怀,圆了刘军兄的一个梦,也兑现了他对朋友的承诺,使人掂出了它厚重的份量。尤其是他答应他的儿子刘鲲鹏为文集作序,且又都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次。不由得使人掩卷赞叹,感触良多。当年,磨难铸就风流,空军父亲的儿子,远赴大荒,事业有成;如今,传承大荒精神,空军爷爷的孙子,大鲲展翅,鹏程万里。 书,记录、记载;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人们共同阅读、互相倾诉、彼此倾听,这一切足以改变一个人。《细雪》里的故事有一种传达手段,揭示潜能,抚慰伤痛,塑造人格,展示自己,并藉此成熟。《细雪》打开知青情感的栅门,在群体与大荒间形成沟通之路。 赏读《细雪》,被一些故事感动,从心灵深处使人震撼,便联系几个平素挂心的知青,和他们一起分享,感觉比自己一个人领会它时体味更深。同时,也会使人重新回忆起重要的生活体验,然后用不同的形式在某些场合把它们讲述出来。 初识刘军兄,写下我所理解的——刘军的盛情,《细雪》的魅力。 (写于2008年7月10日)
摄影:沈惠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