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土豆

李德贵--名山的回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1 14: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实无华,至大至刚;一倾积愫,真挚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22: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的回响》附录一
名山农场中学七七届九(二)班师生三十年相聚日程安排日程
  
日期
  
老师早餐
  
负责人
活动内容
聚餐安排及负责人
晚间活动
备注
上午
下午
中餐
晚餐
7月13日
  
孙传江、李德俊赴佳木斯接老师
组委会班委成员布置会场,老师入住名山宾馆
杨殿明、陈明友在宝泉岭设宴接风
吴锦山、袁晓琴设宴招待老师和全班同学
自由活动
1.  聚会期间所需矿泉水由孙川江负责
  
2.  刻录光盘由谷仓负责
7月14日
邢敏
7:30全体同学在中学集合开预备会,8:30老师入场,聚会开始
去名山岛游览观光
在名山镇黑龙江畔鱼香阁共进午餐
焦升、朱尊文、李德俊、刘跃华在名山宾馆宴请全体师生
田淑云在名山歌厅招待全体师生
7月15日
李桂英
老师参加名山农场学校全体教师的欢迎会,参观学校
老师走访学校老领导、老教师
农场和学校领导宴请老师们
中学原孙副教导员、陈主任和张禾兰老师宴请老师们
自由活动
7月16日
刘俊英
老师们各自回连队走访(三连、六连、八连)
参观名山哨所,游览名山镇和黑龙江畔
于海林、李淑珍老师宴请老师们
周世宏、梁云先在名山镇宴请老师和同学
观黑龙江夜景
7月17日
刘佩新
九(一)班部分同学与老师座谈
去萝北拜访老垦荒队员庞淑英
九(一)班部分同学宴请老师
吴素兰、张立云在萝北宴请老师和组委会成员及外来同学
5:30赴宝泉岭游览,8:30在宝泉岭火车站为老师送行
聚会活动组委会   
2007.7.5


北京上海知青(原12团一中老师)北大荒行程安排

712
12:37从北京站乘K339次火车出发,前往佳木斯,宿火车上。
上海知青乘飞机抵佳木斯,宿佳木斯。
713
10:30抵达佳木斯火车站,与上海知青及接站学生会合。在佳木斯午餐后乘汽车到名山农场,入住名山农场宾馆。下午与部分老师、同学团聚,吴锦山、袁晓琴夫妇宴请晚餐。晚上自由活动。
714
8:30参加师生聚会(每位老师做简短的自我简介)。然后赴名山,在黑龙江游船共进午餐。下午游览名山镇。晚餐焦升、朱尊文、李德俊、刘耀华宴请全体师生。晚上田淑云在名山歌厅招待全体师生。宿名山农场宾馆。
715
上午参观学校、座谈。农场及学校领导宴请午餐。下午走访。孙教导员宴请晚餐。宿名山农场宾馆。
716
上午回连队走访,中午于海林、李淑珍老师宴请午餐。下午去名上登顶,周世宏、梁云先在名山镇宴请晚餐。晚上观黑龙江夜景。分散宿老师同学家中。(名山宾馆因大型活动不接待散客)
717
上午与九年级(1)班学生聚会。部分学生宴请午餐。13:00乘车赴萝北访友、观光。张立云、吴淑兰在萝北宴请晚餐、饯行。17:30乘车赴宝泉岭,观夜景。20:28 乘坐N20/22次列车赴哈尔滨,宿火车上。
(7月14日——17日早餐分别由邢敏、李桂英、刘俊英和刘佩新同学负责)
718
6:49抵达哈尔滨火车站,屈克余、王秀英等接站。和老朋友聚会、游览,宿哈尔滨。
719
在哈尔滨访友、游览,部分北京知青晚上20:20乘坐Z18次列车返京,宿火车上。上海知青乘飞机返沪。
720
6:06抵达北京站,结束愉快行程。




北京上海知青(原12团一中老师)成员名单

长:  原政云(原12团6连职工、机关宣传股报道组长、一中教师,北京知青)
副团长:王勇美(原12团3连职工、一中教师,上海知青)
秘书长:程桂春(原12团8连职工、二中教师、一中教师,北京知青)
首席摄影师:王显庆(原12团15连职工、一中教师,北京知青)

:李福林(原12团3连职工、一中教师,北京知青)      
       高秋华(原12团6连职工、小学教师、一中小学部教师,哈尔滨知青)
       石予民(原12团6连职工、机关宣传股、组织股干事,上海知青)
       李德贵(原12团6连职工、一中教师,北京知青)
        柳  冰(李福林夫人)
       郭纲荣(原12团3连职工、一中教师,上海知青)
       胡海石(原12团5连职工、一中教师,上海知青)
       周春妹(原12团一中教师,上海知青)
       季震华(原12团工程一连职工、一中教师,上海知青)

                                          2007年7月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22: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的回响》附录二
********************************************************************************************************************
李福林写给七七届九(二)班同学的信
十二团一中七七届九二班全体同学,毕业三十周年庆祝活动组委会的全体同学:你们好!
离开你们已经十多天了,思绪却总是停留在和你们相处的日子里。手上拿着我们合影的照片,一个一个的对着你们的名字,耳边回响着你们一声又一声老师好的亲切问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你们诚挚的邀请和周到细致的安排下,十二团一中北京、上海和哈尔滨的知青老师,这次重返北大荒和同学们在一起参加了庆祝你们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活动。活动期间,同学们对老师哪种赤诚报答的深情;同学们哪种真挚、纯朴的性格和发奋图强、顽强不屈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你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的显赫成绩,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为了筹备好这次活动,安排好老师们回来后的行程,你们的班长吴锦山手术后还没拆线就全程陪着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听说老师们要来,也千里迢迢纷纷赶了回来;班里有的同学家境并不宽裕也毅然出资赞助这次活动,每每想到这些都不禁让我潸然泪下,在崇尚自我盛行的当今,你们对老师的这份深情厚谊何足珍贵。
苍天怜幽草、人间重挚情,愿我们之间这份珍贵的挚情地久天长,让我们把她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心上,让她成为我们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一股动力,让她成为我们坦然面对社会,自强、自立的一份信心和依靠。
这次回去还实现了我多年以来的一个期盼:再看一看北大荒这片我始终魂牵梦萦的地方。离开她整整三十一年了, 多想再看一看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多想再紧紧拉着那里父老乡亲们的手,再给他们深深的鞠上一躬,多想面对着这片黑土地大声的呼喊:北大荒—我爱你—我恨你—我爱你 !
谢谢你们,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我的兄弟姐妹们!
李福林 (原十二团三连、一中教师,北京知青)
2007年7月30日
程桂春(弥勒)发给李德贵原政云的邮件
看了李福林的文章,我也忍不住想写几个字。我是个粗心的人,没有李德贵、原政云细腻、周到。这次北大荒之行,多亏了他们细致的安排,才使得这次活动如此圆满。他们和学生多次通话、写信以及到处跑礼品店买礼品。送给学校的四扇屏是那么高贵、典雅、漂亮,那么合乎学校的氛围,真是无可挑剔,真是让我感动。
当我们在佳木斯下了火车,坐上了学生安排好的汽车,出了佳木斯市区一路北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那绿色一望无尽,天空的湛蓝和天边的绿色在远处会合。我的心情像被禁锢许久刚被放出来的鸽子,随着汽车在这一望无际的绿色上驰骋,这份绿色让我感动。
到了名山农场,早已有许多学生挂起了大大的横幅,点燃了鞭炮欢迎我们。这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在欢迎会上。我听说毕业了30年的学生,从唐山、保定、大庆等地方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专程赶来参加聚会的时候,我为这份浓浓的师生情、学生之间的手足情深深的感动了。
在北大荒的这几天里,我们没有一次自己出去吃饭的机会。所有的饭,包括早饭都被安排的满满的。学生请,老师—我们以前的同事请,哪一顿不吃都不行。哪一顿饭都不仅仅是一顿饭,都是学生、老师的一片深情厚意。我的肠胃似乎也找回了当年的感觉,这几天这么吃,居然没有提意见。北大荒——还是我30年前的北大荒,这份感觉让我感动。
    我的文笔很差。没有原政云、李德贵的文笔好。随意写一点自己的感受。请别见笑。
另外。石予民也让我代表他表示对学生以及老师的感谢。
                                  程桂春
2007.8.2
钱惠敏观《名山的回响》杂感
李德贵、原姐:
收到你们的邮件是在前两天,我因不会摆弄电脑,得以今天才拜读你的《名山的回想》以及品味照片。
李德贵,太佩服你了。图文并茂的文章仿佛把我也带到了北大荒,记忆的闸门全然打开。
分享了你们与老同事、老战友和同学相聚的激动、快乐。看到了你们过去带大的学生,长大成人成了栋梁,也分享了你们回访成功的喜悦。看到了昔日的老领导他们风采依旧,看到了原姐在自己家中绣枕头,尤其看到了李丹、李芳在菜园里玩耍,更体会你此时此刻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对家人的一份亲情。
你的文章不仅写的好,还配有插图,使我看到了昔日的老朋友。弥勒瘦了,石予民可胖了。记得那时住在弥勒家,青椒蘑菇一炒,真像李德贵所说,绝对是绿色食品。一直记得你们对我的好:我结婚的时候,弥勒送了我加厚的搪瓷脸盆,当时是很稀缺的。几经搬家,最终也没舍得丢掉。保存的不是脸盆,而是太值得珍藏的友谊。
还看到了名山中学的美术老师王显庆。照片上依稀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好像没什么改变,夫人倒是胖了点。因为那时我刚调入一中,还凑合着上了大概半学期的美术课,所以对他印象颇深。也从照片上看到了上海的战友:郭纲荣、王勇美、季震华。别看我们在同一城市住着,平时虽不大联系,但是心中彼此都有对方。
原姐,看到了你带领学生们盖的厕所,使我想起了你那时怀着丹丹,王勇美怀着蕾蕾。在雷雨过后,我和你们三人在操场的边上,靠近厕所的地方,挖着荠菜和蘑菇。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正像弥勒的邮件所写,你们两口子心细热情关心人。那时我调入一中刚成家,原姐从她认识的老职工家里借来一个花老抱,送我一窝鸡蛋,还很有心地放了两个大鹅蛋。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鸡出壳毛茸茸的可爱样。那时要大返城了,还是原姐心细。用北京带来的相机替我们拍下了前院后宅、房前房后、家里的一切。一直以来,为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而感到荣幸。
东一榔头西一棒,不成体统,让你们见笑了。哦,还有账房看了以后,一直嚷嚷没有跟你们一块回名山真是一大憾事。钱惠敏   2007.8.4
李德贵给钱惠敏的回信
小钱、账房:
我们看了你的邮件,写得很真诚。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很艰辛。有了大家的友情,我们才一起度过了那段岁月,留下很多美好的东西。
这次回农场是一次非常特殊的机会,学生们做了精心准备和安排。那里的真诚和朴实一点没变,让每个人都非常感动。
 把《名山的回响》最终稿发给你了,待全都写完以后,准备打印一些,送给北大荒的老同志和战友。
                                   李德贵
2007.8.6
施俊钟、陆敏华给石予民和程桂春的邮件
石予民、程桂春:
谢谢你们给我们发来北大荒的照片,让我们看到那么多昔日老领导、老战友,又看到北大荒的新面貌。小陆看了以后,说了好几次,要谢谢你们。还说,是谁先发起的,是个好主意。
弹指挥手间,一晃三十年。有些已白发苍苍,有些已离我们而去。我们怎么办!只有开开心心活着,健健康康活着,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
有很多话要说,但又说不完,干脆不说了,以后再说。
       再见!
                           
  施俊钟、陆敏华
                            2007年7月30日
谢肇祥给李德贵的邮件
李哥:你好!
我是小谢,谢谢你让予民兄转发的许多照片。看了你和夫人跟老马合影的相片,让我感慨万千。老马还真有福气,你看他随便在街上走走,穿戴还那么阔气,裤线笔直,皮鞋铮亮,外戴一顶太阳帽,活脱一个西部牛仔样,真是享尽儿女的福份啊!比起我们北京上海的哥们还绰绰有余,真的。
您的大作《名山的回响》我也拜读了,回肠荡气,堪称经典,不亏老高三、老校长,功底深厚啊!我想把你的文章发给十四连的战友看看,您不会介意吧?
还是一句话:谢谢!谢谢!
顺祝  
                                        夏安!
       谢肇祥     
2007.7.30
葛长根给李德贵的邮件
ldg816,您好!
读文后,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对事业、对家庭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看出你的文字水平和写作功夫。我明天将第三次赴哈,这一次确实是盛情难却。
问原政云好!
                                 葛长根
2007.7.28
真是不去不知道,一去情未了,所以我去了三次!你们的力作也把大家带进了对名山、对老领导、老职工、对荒友、对当初的师生们的深深的怀念和眷恋!四连三年三次大动作,也基于此吧!
葛长根  
2007.8.16
胡海石周春妹给李德贵原政云的信
原政云、李德贵老师:
    你们好!代问李芳李丹全家好!上周五、六、日我们全家拜读了李德贵老师催人奋进的《名山的回响》全集,思绪万千,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虽自决定准备回名山之日起,期盼、兴奋、思念、回想,时时缠绕着我们,12日起更是天天在念叨着你们的行程,一路欢乐与辛苦。这几天几乎彻夜难眠,孩子们早已进入梦乡,可我俩还在一幕幕过电影,十年北大荒的一切历历在目。德贵老师每一个小故事,每一句风趣的玩笑话,都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你们重返故乡的那情、那景、那意,真是羡慕又遗憾。如此机会三十年才等来了这一回,今后虽有机会,但如此“规模”与“排场”,使远在五湖四海的学生们都能即日赶到老师身边,实是难得与感人。3位老领导的健在可亲,老师战友们热情的笑容,我们也如同享受到了这浓浓的革命情谊、战友情谊和师生情谊是多么地珍贵和温馨。好在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总算暂时弥补了一些我们思念领导、战友和学生们的遗憾和情意。
    我们有今天,是老领导、老革命前辈的鼓励和身传言教;是师姐师兄的榜样(我们一直把原政云老师和王勇美老师当作我们成家立业的成功者,在你们勤奋工作,乐观生活的精神和勇气的影响下),是老师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氛围,是学生们拥护和爱戴的情意,我们才决心在北大荒这块贫穷遥远的黑土地上扎根、成家。而今,我们常常为此获得的事业、家庭、爱情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三十四年前,向你们讨教教学方法,带班经验;向你们学习种菜技术和养鸡养鸭的本领;与你们共同学习扒炕、挖菜窑、挑水、打柴火、种地等苦活累活,这难得的经历为我们日后在任何艰苦岗位、处理任何艰难事,过艰苦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常常知足地感叹: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是北大荒人,北大荒情,北大荒土地和北大荒的水,对我们十年的关心、培养、锻造和养育。集体宿舍里,老师们同睡一条炕,同吃食堂一锅饭,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学校操场边采来的蘑菇的野鲜味,仿佛就是昨天餐桌菜。回上海后无论如何也炒不出北大荒蘑菇炒青椒的鲜味。三分自留地里每年只种葵花籽,邮给上海的父母及亲朋好友,其乐无穷。猫冬时,家家房顶上存放着冻饺子,下班回家时,先“扫荡”一下鸡窝,数数一天鸡蛋的收获,冬天把鸡圈养在小小的厨房里,这一切,充实又实在,现在想想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值得回味。
    如今,看到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由衷的感到高兴和安慰,他们毕竟也如我们的亲人一样啊!团部领导和学校的重视,老领导和老师们如此热情慷慨,学生们的成材和对昔日老师的尊重、眷恋和出手大方,如此有能力地安排、接待和陪伴,尤其是吴锦山同学带病坚持,深感我们人生中的这短短十年,是那么地值得,那么地有意义。此时此刻,只恨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做得更好,付出更多!
非常感谢这次回访团的原政云、李德贵、程桂春及爱人石予民、李福林及夫人柳冰、王显庆、高秋华、郭纲荣、王勇美、季震华11位老师、战友和朋友,在《名山的回响》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以及精彩的“表演”,是你们带去了我们全家的问候和祝福,带去了我们的心意和情感。更要感谢李德贵老师辛勤的劳作,文采好是您的天赋和水平,我们非常敬佩,但如此细腻地收集每一点每一滴,是难能可贵的,您的有心,您的辛劳,更有您真切朴实的情感融入,才会有如此精湛的作品,让人读了是好大好大的享受。
得知连队学生中有不少事业的成功者,高兴万分,但得知还有不少学生离了岗和靠天吃饭,常常连低保也享受不到时,心情也格外沉重,土地没了,收成无望,他们靠什么?他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今后,我们要好好向你们学习并有所作为。虽还不太会网上沟通,但一定抓紧时间学习完成,有什么任务一定尽心尽力,盼望北京代表团早日来上海相聚。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到北京来看望你们,一定!
                                                
海石.春妹全家
2007.8.7
李德贵原政云给胡海石周春妹的回信
海石、春妹:你们好!
发过来的邮件我们都看了,写得非常好。我把《名山的回响》、石予民写的两篇文章及福林、弥勒、小钱和你的邮件一起打印成册,给北大荒的老师、学生寄去几本,没电脑的人可以传看。
这次回去感受到的热情和朴实,是多少年久违的。现在太缺少这些东西了。而我们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友情,是因为我们有过同甘共苦的经历,那是一个真诚奉献而不求回报的年代。大家过得很艰苦,但很单纯、很快乐。
有不少人总在追悔过去失去的东西,甚至诅咒那个年代。文化大革命及上山下乡固然是一段错误的历史,但历史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况且人的一辈子总会失去很多机遇,但属于自己的东西得到了也就够了。我一直是这么看问题,所以对北大荒的经历,从没什么后悔。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就赶上了这样的经历,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
从你们的邮件我们看得出,我们的心是相同的;也看得出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在回农场的日子里,大家时常会提起你们,对你们印象都很好,也很想念你们。听说你们有来北京的计划,我们都很高兴。期待我们早日见面!
电脑是个好东西,我九七年就买了电脑,特别方便,便于沟通。有空的时候让胡涛指点指点。单纯使用不难。
问全家人好!
                       李德贵 原政云
                    2007年8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22: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的回响》附录三
*****************************************************************************************************************
田淑云同学给原政云李德贵的信
尊敬李老师、原老师您好:
李老师发到我邮箱的照片已全部收到,我和同学看到这些照片真是感慨万千。虽然这次与老师相处时间很短,但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们。老师对人生的感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对待事情的不厌其烦(在骄阳似火的夏日,几乎每张照片都拍二张以上),深深感动着我们。从老师身上我们再次学到了很多很多,无愧于我们的老师。尊敬的老师,您没发现您的同学们,有很多的思维、想法和做事情的态度与老师很相象?不知是学生时代老师给留下的印记太深、影响太大,还是老师的教诲和言行潜移默化到同学们的行为中。实际上在我们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是老师影响了我们,也许老师没什么感觉,又分别三十年,反正在我们的心里老师一直是我们最崇敬的人。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原老师,每次同学小聚的时候都要提到她教我们时候的点滴小事,平易近人,平等对待每位同学,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实际上我们从心里想念她,敬重她。我和同学是这样说原老师:别人追星,我们追师。真的,看到她,我们心理踏实,看到她,我们心里有力量,看到她,我们由衷的喜欢。三十年后再相见依然那样亲切,没有陌生感,没有距离感,好像老朋友。你听同学怎样说原老师:“原老师对我们就是好,原老师就是好,原老师真好,谁都比不上她。”多么朴实的语言,原老师当年教我们时那忙碌的身影、敬业的精神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
李老师,这次相聚您讲述你们的人生感悟和人生经历,让我们感动。十年知青生活着实磨砺了你们,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您潇洒漂亮的粉笔字和您写粉笔字上下晃动的手势我们都永远难忘。您和原老师的课有魔力,同学们愿意听,也是你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给这片黑土地带来的生机、知识和希望,改变了这里人们的思想观念,给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见证了你们的努力,回城后的艰辛更使你们懂得人生的酸甜苦辣。虽然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但你们不服输,你们努力,你们积极向上,所以才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你讲述中的一句话让更让我们记忆深刻:“人永远不能放弃学习的机会,永远要走在时代的前面,”老师:同学记住您的话了。我们佩服你的记忆力,佩服你的能力和才华,更为我们的原老师有您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你们的恩爱、互敬和相濡以沫更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李老师、原老师永远幸福、健康、快乐!
李老师、原老师,早应该给你们回信,但由于不是理由的工作原因,加之我7月25日到8月5日又去哈学习12天,回来后又忙于工作中,今天才静下心来写回信,请谅解。由于当会计工作多年很少提笔,这次相聚有感而发,不当词句请指正。希望我们常沟通、常联系,愿我们师生情谊永存。
    您的学生:田淑云
                         二○○七年八月十日
李德贵原政云给田淑云的回信
田淑云:你好!
  非常感谢你深夜给我们写来热情洋溢的信,我和原老师看了都很感动。当老师的心情就是这样,学生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就特别高兴.
  这次回去感触很多,写成了《名山的回响》,反响挺强烈。回去时间太仓促,有些老领导都没能好好聚聚。李贺田连长来过两次电话,就是想我们;和孙副教导员通电话,老人说不舍得我们走,掉了眼泪。我们只能过两年再去看望大家了。
  我们回去这一趟给你们增加了很多麻烦,你做了很多工作。我们都从内心非常感谢。今年大旱,看到同学们很艰难,我和原老师心里都不好受。种地很辛苦,但挣不了多少钱,有些同学生活还是挺困难的。想到你们在机关、学校和医院工作的同学,不管怎样,有一份可靠的收入,工作性质也好,生活是城市化的,人显得比在生产队的同学也年轻。很为你们高兴,更希望你们珍惜,全身心的把工作做好。我一再讲要多学习,时代发展太快,多学一点、多懂一点、多会一点,就能走在别人前头。就拿电脑使用为例,现在上海的几位老师都不会用,沟通起来就很不方便。我97年就买了电脑,那时我已经50了。学校里学生在开电脑课,老师备课开使用电脑。我当校长的必须得会,并且懂得要比老师多才行。所以你要把我的意思告诉你们这些人,多学习,做好本职工作。
    原老师工作忙,回来后到南方出了一次差。我就代她一起写了。
                             李老师 原老师     2007.8.13
                        
原政云给学生毛佩莲的信
毛佩莲你好:
发来的信息已收到,你和大家一样都很感动,看来我们的心没有白费。其实李老师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和热爱北大荒,那里有我们的无私付出,我们深深感受到老同志和学生们对我们的感情。把它写出来也是发自我们的内心。你专门提出对第十部分格外喜欢,可能写的是弱势群体吧,我们也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农场有很多机制尚不健全,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句话,还是农场欠发达,不富裕。我们到你家去了,大家给教导员三鞠躬。你父亲是抗战时期的老干部,但生活环境和条件看来都不好,我们也非常有感触。毛佩英和刘佩新都没工作,靠刘佩新打工挣些钱,看来生活也属于比较困难的,不过他们精神状态还不错。我们非常希望农场发展更快一些,大家的日子都能宽裕些。所以在文章中多少涉及了一点这方面的内容。由于了解情况少,不能说得太深,只能把我们关注的感情表达出来。
你既然意犹未尽,明天再给你发过些照片看看吧。
                                      原老师
2007.8.15                                                                                                                                                                                       
袁晓芹同学给李德贵原政云的信李老师,原老师: 您们好!分别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由于吴锦山的身体原因,我陪他一直住在二院.九日晚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的拜读了李老师发至我们邮箱的<<名山的回响>>。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我又把它打印下来,反复读了多遍。写得太好了,李老师如此优秀的文笔,真挚的情感,超凡的记忆,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李老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此次回第二故乡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人生感悟,以及对北大荒的那份眷恋淋漓尽致地表达在文章中,看后让人感动,催人泪下,激人奋进。要说我们这些亲身经历的人感动是很自然的,就连我女儿看完都热泪盈眶。真可见文章的感染力非同一般。我把李老师的文章推荐给我的同事和朋友,他们都一致赞扬文章写得太棒了。说李老师真不愧是老三届的高才生,有功底,有水平。每当这时,崇敬,自豪,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两位老师,你们在北大荒流血留汗的十年,正是我们这一代,需要教育,渴求知识的时光。(我们67年入学,77年毕业)也就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优秀的知青老师,才教导出一代北大荒的优秀儿女。你们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永无止境的敬业精神,对知识一丝不苟的探索追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坦然真诚,都言传身教了我们。让我们收益匪浅,终身受用。如果说,我们如今能在农场的各行各业中发挥才智,尽显风流,这源于你们当年培育的结果。这次重返名山,看到了第二故乡的变化,尤其看到了经过你们辛勤培养教育的北大荒的第二代,已从他们的父辈手中,接过建设新农垦的接力棒,为几代北大荒人(包括你们——下乡知青)所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勤奋耕耘,建造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北大荒。你们的心里一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因为是你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北大荒的教育凯歌,你们当年浇灌的小苗已经成长为栋梁。你们的桃李遍及北大荒。历史不会忘记你们,北大荒的功劳簿上永远为你们记上浓重的一笔。此次九二班师生三十年相聚,我们又聆听了老师的教诲,亲眼目睹了老师的风范。使我们的人生又受到一次洗礼,心灵又得到了一次净化。虽然,你们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了,但是,每当想起你们,我们的心都激动着,震撼着,留恋着。我们期待着与你们的再一次相聚。同学们说,四十年我们再聚首,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们从现在就向你们发出邀请——再回名山,我们随时欢迎您们!    原老师,我们这次的“三十年相聚”,在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名山农场师生聚会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如果说,我和吴锦山在其中做了一点点我们应该做的工作,首先是在老师您的行为的感召下。记得每一次与老师的通话,您都是那样真诚,那样语重心长,为了让我们少花钱,当我们拨通您的电话时,您总是说“你放下电话,我来拨”,我们还没来得及解释,您就挂机,又拨回来了。您来时,为我们每一个同学买衣服、纪念品,其他老师也为我们带来了北京、上海的特产,回京后,您和另外的几位老师又花钱为我们洗了那么多的照片。特别是在吴锦山生病期间,您和李老师无数次打电话、发信息,询问病情。胡海石和周春妹两位老师也曾几次来电话介绍治疗和调养胸膜炎的经验。尤其是您从外地出差回来后,听说吴锦山的病无法确诊更是心急如焚,您马上打电话来说:“到北京来吧!让李老师开车陪你好好查一查,记住无论你们遇到什么难处,北京还有你的老师呢!”当时我真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其实,吴锦山是很幸运的,有你和这么多老师的关心和牵挂,有身边这么多亲人和同学的关注。如今,他已基本康复了,这份情意不是能用一个谢字能表达的。这一桩桩,一件件,时时刻刻在感动着我们,是您们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三十年前您们是我们的老师,现在依然是,并且将来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这次你们十几位老师克服了重重困难,千里迢迢回到农场来看望我们这群三十年前的学生,我们能为老师的到来出一点力,真是我们心甘情愿,求之不得的事。但是,由于吴锦山身体不佳,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很多方面安排照顾不周,没能让老师们玩得更尽兴。特别遗憾的是,由于我们也是在13日下午老师到达前的一个多小时才从二院赶到家,所以没有安排好录像,致使老师们在名山下车时与师生相聚那历史性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全程记录下来。每每想到这些,我们深深自责。老师,原老师,一张嘴就有很多话要说,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对您们的崇敬和思念,好在来日方长,就让这电脑架起桥梁,让Email穿梭于北京,名山之间。让我们的师生友情像黑龙江水一样源源流长。请代我向王老师、高老师、程老师、石老师、李福林老师及师母转达我们的敬意和问候,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吴锦山的牵挂和关心。    最后祝愿您们和所有的老师们晚年幸福,身体康健,生活愉快,万事顺意!                                                                                                                                                                        
您们永远的学生:袁晓芹                                                                                                                             
                             2007年8月20日晚
袁晓芹同学给李德贵原政云的信
李老师,原老师:
   昨天,我收到了你们寄来的<<名山的回响>>,当时,我们正在微机室里上课,这是开学前的教师业务学习——培训微机。学校共分三个微机室上课,我们这个教室里大约有二十多人,大家一听说我这儿有李老师的《名山的回响》,就纷纷地争抢着传阅起来,结果我们的微机课,就上成了阅读课。下课后,有的老师还跟我借阅。我也只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没办法,谁让李老师的文章写得如此精彩了。不过,请放心,今天,这些书大部分已物归原主了。只有张绍才,胡文斗老两口都不在农场,所以,只能让他们的儿女转交了。另外,同学们也在争先恐后地拜读。有电脑的同学纷纷要求转发,没有电脑的正在传阅。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再过几天,吴锦山正式上班,我们也要开一个三十年聚会的总结会,到时候,我再通告你们。
   我们学校已经正式上班了。不过,学生们九月一日才开学。现在,每天业务学习,备课。我又当班主任了。是半路上接的一个初三的乱班。我在想,这还免不了要经常要向李老师讨教呢。看来,这半年又闲不着了。
   李老师,我还想跟你说,本来上次就想说,结果忘了。今天一看您的文章,又想起来了。就是——您文章中的罗丽娟应为罗丽君,现在是我们学校教数学的老师。很优秀。她原本也是我的学生,她家父母都不是农场职工,是后落户来的,家里面有三个女孩,都学习不错,几年前的确很困难,受到过窦中强的支助,但现在已经脱贫了。她的大妹妹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去年也毕业了。今年她的小妹妹又考上了哈尔滨的大学。其实,您们在来我们学校时,给她拍过照。但您不知道是她,而她对您的印象很深。在您们寄来的照片中,就有一张她的单人照,我已经转交给她了。一个单人的年轻的小姑娘。想起来了吗?
   原老师,看完了您的来信,又让我激动半天,真想倒回童年,永远不长大,每天在您的身边当学生,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好了,时间关系,下次再叙。祝天天快乐,万事如意!
                                        袁晓芹
                                    八月二十四日晚
刘兆丽同学给李德贵原政云的信
李老师、袁老师:你们好!
    首先非常感谢李老师发来的所有信息。再则感谢你们知青老师对黑土地的一片真情。只有那样的时代才能留下那样深刻的记忆,才能有这样美好的团聚。所以我非常欣慰你们不虚此行。尽管没有与你们同行,但是我在看了你们的文章之后,感觉就如同我曾经亲历一般。
   李老师的大作真的让我十分感动,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二位老师对我学习和工作上的帮助。同时二位老师事业的成功和美满的生活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另外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我把自己的情况向二位老师简单汇报一下,我和爱人现在吉林市经济开发区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公司,儿子在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开学读三年级了。
   
    祝二位老师健康!
                                 学生刘兆丽敬上!
  2008.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23: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的回响》附录四
*****************************************************************************************************************
孙辉来信
2.jpg
德贵、政云二位老师:
    你们好!全家老少都好吧!
    我于8月17日早8时收到你寄来的德贵老师写的《名山的回响》和石予民同志写的《场部变迁》等述写。我用近一天的时间全部读完。说句心里话,你们所有知青同志,都在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印象如何形容也是表达不完的。你们来时和离开名山农场时,以及看了上述所写,我不知流了多少眼泪。请你们理解我的心情。就说到这里吧。
    请代问显庆、海石、春妹、勇美、予民、桂春、福林,还有我一时说不上姓名的老师同志们问好。再见。
   此致
敬礼!
       孙辉
     2007.8.22
各位战友:
    今天接到孙辉副教导员从山东的一封来信,我打印出来,转发给你们。老领导对我们的这份感情实在令人感动。我和原政云给他打了电话,老人在电话里直哭。人老了,老伴三年前又去世了,我特别理解老人孤独的心情。我们都应该善待这些老领导。
    孙辉在山东的地址:山东省平度市万家镇后孙家村  孙敏转孙辉邮编:266729        电话:0532 82369736     
李德贵
读《名山农场回访录》有感
原十二团六连哈市知青徐爱茂、北京知青谢党恩
读了李德贵,石予民荒友写的名山农场回访录,让我们深受感动:在我们脑海中涌现出许多往事。
我们这一代人,将我们的青春,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北大荒——名山农场,那里有我们的幸福,欢乐,也有我们的痛苦,悲伤;那里有我们父辈亲人和兄弟姐妹,让我们至今牵挂在心头。每当想起这些,我们就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正如歌中所唱,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同甘共苦在一起,站在荒原上呼唤,北大荒啊我爱你。名山农场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通过看照片,我们得知新团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兴奋,真想马上飞回去看一看我们那可爱的第二故乡。今年南下和荒友们相约,四年后我们六连荒友将由南往北,从温州——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组成一个知青回访团,重返我们第二故乡北大荒——名山农场。
在读回访录中得知许多老领导,老朋友的消息,我们很高兴,得知李贺田老连长得了脑血栓恢复的那么好,我们为他高兴。祝老连长身体健康,事事顺心。张绍才老指导员对我们知青一直很关心,得知他身体很好,儿女们都很有出息。在此问老指导员好,感谢您在连队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祝老指导员全家幸福,身体健康。
另外得知好友孟道开快退休了,望你退休后能到我们家来做客,咱们兄弟之间叙叙旧情。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想说的话很多,但只能就此停笔,把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里。愿我们的名山农场越建越美,愿我们的老领导,好兄弟,好姐妹及名山农场在全国各地的荒友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2007年8月25日 于哈尔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3 11: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厚的师生情意,令人感动。深深地大荒情结,朴实无华。
优秀的知青教师,用心血和汗水培养大荒人的子女,收获桃李满天下,人才辈出。有付出,有爱心,有奉献,有喜悦。向优秀的北大荒的知青教师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2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的回响》附录五
*****************************************************************************************************************
读几位大哥文章写下
王学尧
   
(原
12
团供销社)

一连几天,我认真拜读了葛长根、石予民、李德贵、王显庆\李福林等几位老哥哥的文章,令人感动,受益匪浅。读罢文章,我仿佛也回明山走了一圈。文章不仅文笔好,而且写得生动,这恰恰是值得我学习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好文章,无疑对我们战友之间的交流起到推进作用。如果没有深厚的战友情谊,没有对名山黑土地难以忘怀的情感是写不好的。通过拜读几位老哥哥的文章,我感到有三点对我启发很深:一是文章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且真实地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历史作了回顾,给予了恰当的评价,生动贴近实际,说出了每个战友的心里话;二是生动描述了三十多年后回名山的感受,无论是师生情还是战友情,看后都使人唤起了丰富的联想,字里行间渗透了战友的情谊,渗透了对黑土地的情怀;三是文章站在现实的角度描述了名山的变化,描述了名山老领导、老职工生活上发生的变化,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回顾我们当年离开名山时,尽管生活了这么多年有些恋恋不舍,但是内心深处早已飞离了名山,这是客观的,那里毕竟不是我们的父辈想让我们永远扎根的地方。但是,我们既然在那里生活过,患难过,必然会有难以割舍的感情,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希望名山会越变越好,希望我们的老领导、老职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尤其是看到名山这些年出息了很多人,很多老领导、老职工的孩子上了大学,有的甚至出国深造,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走上了重要岗位,真是令人高兴。可以说,北大荒锻炼了知青,知青也给荒原传播了文化知识,使昔日闭塞的荒原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尽管我们当年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城市和农村的文化、生活差距,客观上使北大荒昔日封闭的文化知识得到提高。曾记得当年知青每逢探家,回来时都要大包小裹地将城市流行的服装、鞋帽、食品带到北大荒,还有的青年买来科学种植养殖的书籍用到生产实践中,知青老师们用自己的双手盖起教室为垦荒战士的子女上课,传播知识,拉动了北大荒的文化需求。尤其是从七三年陆续有知青上大学以来,更是提高了北大荒人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回想过去,我们曾经踏荒,三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我们骄傲,大荒人也感谢我们。我们的苦没有白吃,社会承认我们,子女们也从我们当年的经历中受到启发,葛公子的旅游日记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当我们看到名山今日的变化,每个人的心情都格外振奋。尽管那里和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有了好的开端。如今,名山有了连过去萝北县城也没有的高楼,昔日的小山包建成了和城里一样的公园,原来团部和连队的道路变的宽敞平坦,临街商服繁荣并有特色,人们告别了昔日大(小)六户住进住宅楼,茶余饭后休闲多样化,也像城里人那样在公园散步扭秧歌,这变化真是太大了,无不勾起每个兵团战士回明山老家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尤其是家乡人也在想念着昔日的战友,用最高的礼遇、最诚挚的热情迎接回家探亲的战友,这种深情厚谊让我们动情。感谢几位老大哥代我们走了一趟,感谢连日的文章使我们饱尝了黑土地家乡变化的快乐,也感谢窦大哥连日辛劳将文章一篇篇的发来,使战友们对北大荒的情思得到升华。同时,窦大哥如有老团部和新团部供销社、团部小山包的照片请给我发几张,老大哥的文章激励我也想写点东西,但愿战友们能够喜欢。
                    2007年9月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22: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的回响》附录六


     李德贵老师的《名山的回响》和石予民的《回访名山随笔》文章在“宝泉岭论发表后,回响热烈,不少荒友留下感言,摘录下来,大家共享。

***********************************************************************************
引用小诚在2007-8-16 16:10:00的发言:
活动组织得很有序!策划人不一般
-----------------------------------------------------------------------------------------
引用老土豆在2007-8-16 14:57:00的发言:
     李德贵、石予民、葛长根等几位原老高三的大哥们平常不寻见,一出手就与众不同。土豆都不敢写了。
     李大哥一口气写了十几篇,石大哥写了四篇、葛大哥写了长篇记事---我的高考之路,篇篇言之有物、立意新鲜、平实见奇,令我掩卷心动。
     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他们写起来就能出彩,不仅仅是语言的功力,更是观察思考的惯性,是一代人的追求和责任使然。
     我很快就把他们的美文上传。上传照片什么的几位老哥不如我熟练,我愿意代劳。
----------------------------------------------------------------------------------------
引用小诚在2007-8-24 13:51:00的发言:
三十年后的深情,人生有多少三十年?很珍贵的相聚!
----------------------------------------------------------------------------------------
引用 名山二中在2007-8-17 12:53:00的发言:
看了“名山的回响”1-11,非常感人!
----------------------------------------------------------------------------------------
引用 痴心不改在2007-8-18 10:46:00的发言:
楼上的名山二中仁兄,你都看了老大哥的1--11了,俺才看到4,
真是感人啊,名山的学生真是不错,没忘了这些老知青。老豆吊足俺胃口,慢慢贴上去吧,好饭不怕晚。
----------------------------------------------------------------------------------------
引用痴心不改在2007-8-16 6:19:00的发言:
李德贵大哥偶认得,好人哪!毕竟是文革前的老高三,又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出手不凡;照片中的石予民大哥俺也认识,也是老高三,毕业于上海复旦附中的高材生。向这次一起回访名山农场的大哥、大姐致敬!我们期待下文。
-----------------------------------------------------------------------------------------
痴心不改 :2007-8-17 13:46:00
在这篇文章里,又见到几位熟悉的战友与领导:原教导员陈筠曾
经一起共过事,应该有八十来岁身体还是不错,陈老是转业官兵,四
川人。还有那个韩青山,我们知青在的时候他还是孩子,没记错的话
他哥是韩青进。
-----------------------------------------------------------------------------------------
名山二中 发布时间:2007-8-25 18:49:00
胡文斗的弟弟胡文礼,当年我曾经教过。
-----------------------------------------------------------------------------------------
痴心不改 2007-8-25 14:54:00
汪家林、胡文斗、赵锡玉仨当时绝对是场部机关的少壮派,能力
出众身体又好,特别是老赵几乎没什么变化,祝贺他们!
-----------------------------------------------------------------------------------------
小诚 2007-8-24 13:55:00
点评十分到位,看得出作者对农垦现状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
名山温州老知青 2007-8-28 11:07:00
你方唱罢我登场,刚看完李德贵老师的《名山回响》,又见石予
民大哥的文章,真是Very good。老高三毕竟高人一筹,出手不凡啊!
不愧为老报道工作者。
-----------------------------------------------------------------------------------------
小诚 2007-8-26 22:44:00
几十年了,还能认出这么多人,记得那么多故事,充分看出当年印迹之深,一生不可磨灭!
----------------------------------------------------------------------------------------
小诚在2007-8-19 22:41:00的发言:
    新旧对比,深刻而详尽!作者实在是大手笔
-----------------------------------------------------------------------------------------
痴心不改  2007-8-20 17:02:00
李哥,没记错的话六连打场院是69年,俺也在场。那时有个排长
叫王平,还有个叫李森夫。打场院干的最卖力的是黄淑芝(哈市知青、
现还在宝泉岭,老公是机修连小候,她还有个妹妹可能叫黄淑琴当时
也在六连)、还有上海知青张志仁,都是排长,那玩命的劲头都把俺
看傻了。刘立帮我也认识、看照片真是不敢认了;老马(广田)还是
老样子,恭喜他了,孩子这么争气。
-----------------------------------------------------------------------------------------
痴心不改 2007-8-21 23:08:00
名山情怀:您好!您说的对68年也打场院了,因为我是69年到的六连,才呆了不到俩月,所以认识人特别少,我认识您,您不一定记得我。六连也出了不少人才,且不说六连有李连长、张指导员的好领导,一直是12团的先进连队,还出了不少人才,老高三的我认识还有施俊钟、好像还有个郑海燕。孙连起在塘沽,都是人才啊!您在楼上列举的这次回六连所见到的人,名似曾相识,但没印象了。王桂云好像我们在一个排呆过,她老公是不是“油门”?听说老油门还在六连?
-----------------------------------------------------------------------------------------
名山情怀 2007-8-21 10:42:00
回复六连的朋友:
    六连的水泥场院是分为两次打的,68年打了一部分,69年打了一部分,难得你还记得六连那么多的人和事。这次回去李贺田连长,张绍才指导员都见到了。还见到了李连平、张树范、赵久东、刘启道、舒凤镇、张秀凤、王桂云。黄淑芝两口我们在宝泉岭见面了,一起照了相。石予民夫妇、张志仁和蔡杰上周六刚在我家聚过,也照了相。
    不知你是六连的哪一位小兄弟?
-----------------------------------------------------------------------------------------
名山情怀 2007-8-22 15:57:00
痴心不改:你好!
       你提到的几位战友中,郑海燕在已经不在了,很可惜。施俊钟在上海,我有他们的邮箱地址,孙连起在天津,这次回去之前和他通过电话,可惜没能和我们一起回去。王桂云是哈市知青,电焊工,当时很能干。老公是“油门”,俩人情况不是很好,人事关系都没了,连退休金也拿不到。
      你在连里只呆了两个月,我猜想你可能是组建武装连时走的,我大概已经知道你是谁了,你可能是温州知青,一个小朋友。对不对呀?
-----------------------------------------------------------------------------------------
痴心不改 2007-8-23 23:27:00
李大哥:您好!谢谢您还记得俺们。当时要调到武装连俺是一百个不愿意,又传都是表现不咋地才调出,很委屈就找张、李两位领导哭诉,把他倆气得够呛,曰:要查空穴来风制造者。后来我们还是无条件到新的岗位,半个月后的一天,我们到九连打草路过六连,我要开胶轮的司机停一下,直奔住过的宿舍,正好张志仁歇病假在,一见到他我止不住眼泪大哭,把他给弄懵了,一个劲儿安慰我。
当时一起调出的哈市的有战长滨、徐爱茂;天津有小焦哥俩、张玉友、张国臣;还有就是我和王建社,后来这帮人除了我不咋地以外,都成了武装连的骨干。九十年代初我两次有幸回访名山农场,遇到了张、李两位领导感慨不已,还一起照了相。

小诚在2007-8-26 22:51:00的发言:
新旧交叠,记叙精致!名山这个在分局里算是小场的地方,描写
中一旦含入荒情,则尽美起来。要是有机会去290、普阳、绥滨、江
滨、军川等大农场看看,岂不更要惊叹了?!本站家乡印象里有各场
的风光照片,有空也看看啦,感受一下宝泉岭的整体变化
-----------------------------------------------------------------------------------------
小诚在2007-8-16 16:05:00的发言:
每一个字都看得出对黑土的深情,对旧友的厚意!谢谢作者和楼
主~~
玩得很开心啊!知青回访应当有这样精细的组织才有好的效果。近期宝泉岭分局准备由工会进行具体操作,研究主要针对知青回访开办的“大荒情”观光游,不远的将来,想要回访却苦于找不到熟人和接待单位的知青们就方便了!说出要求,交上团费,则代表宝泉岭的各类风光、原工作单位等,从场地到向导、车辆、吃住,一切OK!
-----------------------------------------------------------------------------------------
痴心不改 2007-8-21 23:27:00`
豆哥:从名山情怀的帖子上知道你们在北京又相聚了,张志仁也到场了,曾经是我的排长,贼能干。请您和李哥先不忙打听俺是谁,我愿是默默无闻不起眼的小孩,早晚会让您晓得我的名。
-----------------------------------------------------------------------------------------
小诚2007-8-19 18:29:00
很有激情的发言!“留下一种精神,洒下一种情怀,播下一簇种
子”,说得不错
-----------------------------------------------------------------------------------------痴心不改 2007-8-19 13:57:00
    “三花五罗”是我们黑龙江省出产淡水鱼的统称。
    三花,指的是鳌花、鳊花、鲫花。
    鳌花,学名鳜鱼,也称桂花鱼;鳊花,学名长春鳊。鲫花,学名花鲫,又名吉花勾。
    五罗,指的是哲罗、法罗、雅罗、同罗、胡罗。
    哲罗是凉水性鲑鱼中的大型肉食鱼,是世界稀有冷水鱼种之一,肉质细密,可做馅包饺子、烩鱼片等;
    法罗比哲罗小,但习性相似,肉质鲜美宜做汤;
    雅罗、同罗、胡罗都属小型鱼类,最大一尺多长,物美价廉,是城乡人民喜爱的佳肴。
    黑龙江盛产的鱼远不止这些,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斑鳟子(学名黑龙江鮰鱼,又称海罗茨)、华子(又名滑子、划子,学名雅罗鱼)、柳根子(学名拉氏鳗)、草根棒子(草鱼,学名鲩鱼)、青根棒子(青鱼)、黄姑子(学名银鲴)、红眼瞪子(学名赤眼鳟)、麦穗子(学名麦穗鱼)、山鲤子(又名黑老婆脚,学名东北鳈)、川丁子(学名蛇鮈)、白漂子(又名青麟子)、紫泥肚子、葫芦片子(学名黑龙江鳑鮍)、鲤拐子(学名鲤鱼)、鲫瓜子(学名银鲫)、鲢子(学名白鲢、鲢鱼)、嘎牙子(学名黄鱼桑)、牛尾巴子(学名乌苏里鮠)、沙姑鲈子(又名山胖头、老头子,学名葛氏鲈塘鳢)、鲇鱼球子(学名鲇鱼)、七粒浮子(学名鲟鱼)、红尾巴梢子(学名拟赤梢鱼)。
李哥说的黄鱼其实就是鳇鱼,是黑龙江最大的鱼种,最大的有一千多斤;奥华就是鳌花鱼,南方人称鳜鱼;边华就是鳊鱼,也称武昌鱼。
-----------------------------------------------------------------------------------------
老土豆  2007-8-19 21:03:00
痴心不改:您好.
你怎么这么如数家珍一样,记忆这样好。那些“三花”什么的,大多数只是听说,没几个人知道怎样写出来,昨天和本文作者李大哥聚餐时还在讨论那些“花”、“华”啥的。
请教,北方人说的生了小鸡的老母鸡,叫老抱子,还是老鸨子?
大家都想知道你是12团的何方高人啊?谢谢你。
-----------------------------------------------------------------------------------------
痴心不改 2007-8-17 10:53:00
谢谢老大哥的大作与照片,使我们见到了好多老战友。刘军、陈
明友、孙继英、杨殿明、年慧明你们好,我看到你们了。
-----------------------------------------------------------------------------------------
引用老土豆在2007-8-28 16:25:00的发言:
    “名山人——现在的名山人,曾经的名山人,
虽然我们山南海北,天各一方,但我们之间注定存续一辈子的互相牵挂与思念。
这就是缘分,它缘于名山。
祝福你们,现在的名山人! ”
      精彩的结束语---读老石大哥的“回访名山随笔”
-----------------------------------------------------------------------------------------
引用名山温州老知青在2007-8-28 17:15:00的发言:
两位大哥30年前在名山也是风云人物。30年后回访名山颇多感
慨,几篇大作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又情真意切,真让我们开了眼界。谢谢两位老师的辛勤,也谢谢版主小诚给我们老知青有如此好的平台,再谢谢豆哥及时地把好文章传到网上。
-----------------------------------------------------------------------------------------
引用老土豆在2007-8-28 16:45:00的发言:
今天的北大荒发展了、变化了,但仍旧保留着落后的痕迹......
    作者为北大荒、为名山的发展变化着墨多多,惟不肯直言她的毛病、她的落后,每触及都是轻轻的、慎慎的,生怕碰伤了她。
      我明白,这是一种大爱, 因为我们也是北大荒人!北大荒也是我们的家。
-----------------------------------------------------------------------------------------
老土豆在2007-9-1 18:02:00的发言:
“放飞”—很有意味的标题,文章立意更为高远,好。
作者把笔触聚焦在北大荒的“孩子们”
“放飞”意味着飞得更高、更远。
世界很大,比北大荒大。
世界很小  孩子们的根在北大荒。
-----------------------------------------------------------------------------------------
老土豆 :2007-9-2 10:35:00
“那片小菜园子里,每年我们都要种上各种蔬菜,有些菜籽还是从北京带去的。早晨摘下的茄子还带着露水,黄瓜顶着一朵正开的小黄花,散发着特有清香。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北大荒生活过,有时他们去帮着摘菜,提着一个小竹篮,把带着泥土芬芳的西红柿放在小竹篮里。”
     李大哥的“我们家”一节读来不忘。
     清新的文字配上原大姐做针线活和两个小女儿在“菜园子”的照片,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着墨不多却饱含对生活和生命的礼赞。
那天在李大哥家里见到的“小北大荒”是老大吧?她们还记得那片“菜园子”和“小竹篮”吗?
祝福大哥大姐和两个“小北大荒”。

名山情怀在2007-9-5 23:05:00的发言:
土豆老弟的感受和我完全一样。名山的情太浓了,这是我回访的
最深感受。我们知青没有忘记那块黑土地,北大荒的亲人也没有忘记
我们。因为我们共同经历了那个艰苦年代,为北大荒真诚的付出了。
所以我在后记中写了自己的心情:参加工作近40年,惟有北大荒的经
历让我挥之不去。正如诚实在电话中所说:心中有感,不得不发。
-----------------------------------------------------------------------------------------
引用老土豆在2007-9-5 15:09:00的发言:
“......季老师特意从上海给全班每位同学买了一条丝巾,他告诉当年的班干部:有些同学可能工作不太好,生活很困难,没有来参加大家的聚会。老师更惦记他们,一定把老师的一点心意送到他们手上。当他得知一位同学生活特别困难时,当即给这位同学资助。这位同学感动得无以回报,第二天给老师送来了八个大鹅蛋。”
      当我为作者李德贵大哥上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眼泪真的流个不停,当即给李德贵大哥发了信,告诉他,“给老师送来了八个大鹅蛋”,让我脆弱。
     读到这里,谁都会为师生们感动,这是人世间最宝贵情谊。
     遗憾的是,我在大学执教30年,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情景? -----------------------------------------------------------------------------------------
作者:老土豆 发布时间:2007-9-2 17:06:00
     《回访名山随笔》和《名山的回响》是我们12团的两位老大哥在7月回访名山后力作。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北大荒的过去和今天,看名山、看知青、看北大荒的第二代,以事说理、以情感人、语言无华,篇篇都有很好的可读性。使我开眼界,长见识。
-----------------------------------------------------------------------------------------
小诚在2007-9-12 9:57:00的发言:
精彩的文字,作者的水平不一般!
-----------------------------------------------------------------------------------------
韩梅蓉 2007-9-19 13:26:00
我看见作者贴的一张三人站在黑龙江边,眼望江面。激动的我把
他们当成了自己,当年的我站江边心里想这是祖国最北的地方了。黑
龙江,黄浦江都是祖国的江,各有各的美。但我的心还是遗留在美丽
的黑龙江边。谢谢您!
郭晓林2007-9-22 13:28:00
      笔者语言朴实、情感真诚,很牵动人心!祝福您和您的全家!
      也祝愿“北大荒”人真情常在,永远幸福!
-----------------------------------------------------------------------------------------
颜逸卿 2007-9-22 12:02:00
谢谢老土豆!谢谢李德贵!很客观地谈了垦区情况。
看到老职工的现状,真是有点不忍,献了青春、终生、子孙,而回报与保障差多了。
我的笔就不敢触及,更不敢参与。挺佩你们的。使回访有了深度。再谢!
-----------------------------------------------------------------------------------------名山知青 2007-9-22 0:14:00
     我看了照片禁不住流泪,石予民的头发比老科长李贺田头发还白,当年漂亮的上海姑娘张禾兰,已扮成老太婆了。
-----------------------------------------------------------------------------------------
老土豆 2007-9-16 23:28:00
     感谢作者写下这样精美的文字,把老知青们又带回了美丽的萝北,又回到了名山怀抱,享受着黑龙江的爱抚。
-----------------------------------------------------------------------------------------
引用铁乔在2007-9-2 11:43:00的发言:
我们重返黑土地意义非常之大,往事永远不会从记忆中抹去,友谊继续延续,那里的人思念我们,我们更加怀念第二故乡。
-----------------------------------------------------------------------------------------
引用小诚在2007-9-17 7:47:00的发言:
作者竟然还会留着一把早己用不上的“小铁铲”,多次搬家相携,难
得难得!不易不易!看来真把它当成一份友情的见证了~~
-----------------------------------------------------------------------------------------
老土豆 发布时间:2007-9-29 15:48:00
     石予民大哥的力作--"回访名山随笔"大幕落下。
     一气写了九集, 最后一集的名字是“九九归一”,太有意义了。
    石大哥不要封笔,我们期待着。
-----------------------------------------------------------------------------------------
五河小舟  发布时间:2007-9-21 16:27:00
看了你的文章确实令人兴奋、令人怀恋、也让人产生酸楚的感情。确实我们广大的知青的一生和我们当年的黑土地无法割裂了!我们的情感也和黑土地上的战友无法分离了。在你那个小煤铲面前我想了很多很多!它要是能讲述我们的知青故事,那该多好呀!!!
看了你的相片也感到高兴。看到你的文章和摄影,感到你很有才呀!我相信你一定会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一定拍出更多更好的照片!!期待着!!更祝愿你健康、欢乐和幸福!!
-----------------------------------------------------------------------------------------
求实2007-9-21 12:58:00
        石予民大哥、李德贵老师的佳作把我们带回到美丽的名山。老师桃李满天下的感觉真好!再过十年、二十年师生期盼着第二次、第三次......握手在名山,真美!
      我们和其他知青,十年、二十年再回名山还认识谁?谁迎接我们?只有永远不变的黑土地和永远东去的黑龙江水了。
-----------------------------------------------------------------------------------------
小诚  2007-9-2113:10:00
引用求实在2007-9-21 12:58:00的发言:
    “我们和其他知青,十年、二十年再回名山还认识谁?谁迎接我们?只有永远不变的黑土地和永远东去的黑龙江水了。”
宝泉岭管理分局为方便知青回访,解决“物是人非”的茫然,正在筹办“大荒情”旅游项目,己安排专人策划。届时本站将会发布相关信息,由工会下属的旅游单位负责接待、安排景点、组织活动等,不必会有这样的担心啦。
-----------------------------------------------------------------------------------------
作者:王冠 2007-10-11 9:54:00
场区的建设是比以前好许多,可是连队好的却不多,一到连队看到凄惨的景象令人心酸,只想哭。
-----------------------------------------------------------------------------------------
小诚 发布时间:2007-9-26 13:32:00
作者太优秀了,偶还看到了“上海市三好学生”的奖章!美文加
上这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图片,真是大开眼界~~
-----------------------------------------------------------------------------------------
名山温州老知青2007-9-26 15:05:00
又一位重磅级的教授登场了。葛教授的大作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真让俺们大开眼界,耐看耐看!真是wondonful,又Beautiful
   
最后一张照片是葛大哥;十二团报道组三人分别是张保尔、石予民、葛长根。几位大哥,向你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
名山知青 2007-9-27 14:39:00
学习了。看到上海的几位老大哥了。
另:报道组成员是四缺一呀?
-----------------------------------------------------------------------------------------
  作者:名山温州老知青  2007-9-2816:09:00
名山知青,你好!
你说的四缺一是不是毛四维啊?阿毛可也是名山的一支笔,文风犀利可以刚、拔、萃来形容。他也是同葛兄、保尔等一起考上大学,曾就职团中央,后到外交部。这几年一直在驻外使馆工作,前不久任驻巴基斯坦政务参赞(副大使),最近又调到印度了。下面是毛兄最近发给我的email摘录的一段:
    “其实我至今尚未回农场看看。去年曾决心要去,都去买火车票了,但又被提前招回巴基斯坦,未能一了心愿。
     我最近转馆印度,任务是在加尔各答新建一总领馆。50年代中国在加尔各答曾有总领馆,后因 62年中印边界战争而关闭。 45年后重建新馆,确反应了两国关系有长足进展。
     这次在巴基斯坦工作两年多,有点累。一是两年间接连温总理和胡主席访巴;二是近年巴安全形势不好,两年间我参与处理了两起中国人被杀事件(死了六个人),一起中国人遭绑架事件。国内媒体有报道,有些还提到我的名字。我总是说,如果国内媒体提到我,肯定不是好事。计划今年底加尔各答总领馆开馆,如果这次有报道再提到我,那将会是好事。”
-----------------------------------------------------------------------------------------
引用小诚在2007-9-26 13:32:00的发言:
作者太优秀了,偶还看到了“上海市三好学生”的奖章!美文加上么
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图片,真是大开眼界~~
-----------------------------------------------------------------------------------------
引用痴心不改在2007-10-4 7:42:00的发言
教授真是了得,看看他还保存的发黄的票据及半票火车票等文物,
就是一个相当严谨的人。凡认识葛教授都知道他办事认真又踏实;他有
一个幸福的家庭,三次回访农场,两次携夫人及公子一同到名山;其公
子非常优秀,也洋洋大篇写了回访随想,文风酷似韩寒,有其父必有
其子,父母的潜移默化起了重大作用。向葛大哥行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6 07:57 , Processed in 0.0298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