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552|回复: 4

朱永嘉的文章中说到知青,难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4 19: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永嘉的文章中说到知青,难得
       摘自朱永嘉:凌一《答虞云国先生关于“学习与批判”创刊等问题》。
    朱永嘉是“四人帮”的人,市委写作班子的成员,大名鼎鼎的“罗思鼎”三人之一,“文革”结束,被判14年,今已八十四高龄。近些年写了不少文章,他是学者入歧途,如今能淡定地写些东西,实属不易。他写的东西较客观,比如,说徐景贤,说余秋雨……;《学习与批判》、《青年自学丛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共十大以后,马天水当选为中央委员,那年秋天他很得意地找我去他办公室闲聊。他问我现在上海最尖锐的问题在哪儿,社会上最易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要我直言相告。我说关键在知青问题,那么多知青在农村,分散安置在生产队,容易出事。他们养不活自己,对家庭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农场至少生活不会有问题。知青还有一个文化知识学习上的需要,将来有一个出路问题,长期在农村扎根,客观上有困难。我自己有一个孩子在长兴岛插队,我去看过几次,要生活完全自给,靠工分收入是有困难的,他还在长身体,我还得带副食品给他。马天水听得很仔细,而且不时点头称是,要我在这方面出一点主意,工作单靠地区组也有难处。这次谈话以后,我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知青问题上来,马天水自己也亲自去外省市考察知青工作的问题。《学习与批判》后来的篇幅慢慢向这方面转了,我自己去过江西和安徽的知青点,写作组也有人跑云南、江西、安徽的知青点。从1974年起,《学习与批判》关于知识青年在农场和农村的报道便多起来了,有的长篇连载,如吴文虎与姚纪梅的《西双版纳来信》连载了三期,吴文虎与曹溶的《赣南纪行》也连载了三期,还有《灵璧夜谈》,分别叙述云南、江西、安徽知青在农村的生活。这一类稿子王知常花的心血最多,是他在那里编改的。还刊登了《创办农场业余大学》、《办好函授大学》的来信,都是写作组与文教组合作,推动上海各大学去农村办学。还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青年自学丛书》,为知青在农村自学提供教材。这件事得到国务院周总理的支持,张春桥亦一再批示关注这件事。这套自学丛书,后来变成知识青年考大学自学的参考书了。所以刊物的选题,有来自全国中心工作的指示,也有来自基层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总结,更有来自知识青年自学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5 15: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永嘉的回忆文章如实介绍了当时上海最高领导对知青问题的态度和做法,其思路还是巩固毛上山下乡运动路线的“辉煌成就”,做一些“聊补无米之炊”的事情,黑龙江兵团就不用操心了,他们生活过得不错,比安徽、江西、贵州(上海没有去山陕二省插队的)插队的好多了。没有1976年的顶层突变,“按既定方针办”、坚持“两个凡是”,我们返不了城,很可能被宣布为农业职工。
    后来的大返城是因为干部子女走后门回城、当兵、上学太肆无忌惮了,激起民愤,连原本反对大返城的邓小平也不得不改弦易辙、顺应民意、赢取民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9: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4-3-5 19:26 编辑
石予民 发表于 2014-3-5 15:19
朱永嘉的回忆文章如实介绍了当时上海最高领导对知青问题的态度和做法,其思路还是巩固毛上山下乡运动路 ...

    还有云南知青的“大请愿”。后来,也大势所趋,谁上台都会让知青返城,那个“571工程纪要”不是说,知青下乡是变相劳改吗?
   现在回忆“文革”的文章很多,朱永嘉的文章还是比较客观的,也说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他毕竟原来是研究历史的学者,并有点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真不知《青年自学丛书》是朱永嘉做的,对我们那一代人还是受益匪浅的。记得还有一个文学刊物《警钟长鸣》,我是让妈妈寄来,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当年参加创作学习班,与好几个人聊起呢。
   如此,令人感慨。不知石兄有否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5 22: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念胜 发表于 2014-3-5 19:25
还有云南知青的“大请愿”。后来,也大势所趋,谁上台都会让知青返城,那个“571工程纪要”不是说,知 ...

    朱永嘉的回忆文章没怎么看。倒是戚本禹一篇回忆文章让我开眼。他批李志绥,说了半天,他在中南海那几年,毛见到他,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戚竟腆着脸批李志绥造谣。李大夫哪年进的中南海,你戚本禹哪年进的中南海,不是文革进得去吗?李大夫比戚本禹早十多年就进中南海了。
    朱至今崇毛,据此,他的文革回忆不能全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6: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4-3-8 16:31 编辑
石予民 发表于 2014-3-5 22:28
朱永嘉的回忆文章没怎么看。倒是戚本禹一篇回忆文章让我开眼。他批李志绥,说了半天,他在中南海那几 ...

    戚本禹的那篇,看到过,所以,我说,朱的文章可看。
    我倒没觉得,朱崇毛。这么大这么长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或说人生,跟毛做了这么多,要朱跳出来,对毛说如何如何,好像朱不会这么做,更不会像有的人,为了洗刷自己,全推到毛的身上,什么“跟着毛干革命”;他说余秋余的话,倒使我对之有些钦佩;他叙述事情的经过较多,较少评论,使人愿意读他的文章。话说回来,作为他那样的人,就是有点“崇毛”,也无所谓,只要客观,也可。比起“五大学生领袖”中的几位,写书(也有写文章)为自己涂脂抹粉;比起“要武们”的假惺惺的道歉,要强得多吧!
    不知予民兄意下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7:40 , Processed in 0.0185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