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2-20 21:11 编辑
阅读札记(18)
以数入联
人们欣赏对联的美,是因为除了它的主题内容、立意构思之外,还在于它运用了丰富而奇妙的修辞技巧。而以数入联,既是制作别开生面、情趣盎然的特殊手法,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文字游戏。
在江西流传一民间传说,讲的是苏东坡与同伴去九江二门赶考,因遇发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误了应考时间。迟到了,门官自然不让进,但听得苏东坡口气不凡,又怕放跑了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就出了一个上联试探深浅: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九江,十分来迟。 听了门官的上联,苏东坡心里明白,这个上联从一到十,抱怨他们来迟了,略一思忖,便朗声从十到一对出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四返三往二门,一定要进。 门官听了后,深感这考生急智、口气都十分了得,心下赞赏,赶紧放他们进了考场。 也有对联将数字的顺序打乱,反而更显得其出色的,如武候祠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之勋。 作联者之所以打乱数字顺序,在这副对联中主要还是为了切合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个中数字还起到了简省笔墨、高度概括的作用,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以数入联,还常常引人计算,巧妙而幽默,别具一格。 乾隆五十年,在参加乾隆宫千岁宴的人中有一老寿星141岁,乾隆皇帝就出了“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的上联求对,素以急智闻名的纪晓岚用相应的乘法与加法的运算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一副对仗工整的寿联令乾隆格外高兴,成为千岁宴上的一段佳话。 对联中用数,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字在文学修辞中活起来,增加作品的情趣,要求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学造诣;倘用得不当会贻笑大方,令自己出洋相。宋代的诗人王祈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苏东坡这位老手就出来挑眼批评道:“叶有千,竿上万,那么十条竿只共一叶,看王大夫诗难得不笑。”可见,欣赏数字对联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而创作它则有一定的难度,很要花点心思的。 (原载于《青岛日报》2001年3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