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2-15 22:54 编辑
阅读札记(13)
元宵闹花灯
元宵节闹花灯,在我国文化生活中已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西汉的武帝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一夜,以此祭祀“太乙神”。东汉的明帝为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下令十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唐代初期,才定“上元”这天开始在紫禁城内开灯市,这上元日便是现在的元宵节了。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由此而兴起。 盛唐年间的长安灯节为期3天。入夜,长安街上挂出各种绚丽的花灯,非常壮观。百姓通宵上街观灯游玩,纵情欢乐。曾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任过宰相的苏味道写过一首《正月十五夜》的诗,描写长安城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到了两宋时期的元宵节,京城开封的花灯之多不计其数,连绵不断长达40里。同时,花灯的制作讲究,艺术造诣颇高,致使“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制作花灯的材料,已从彩纸糊灯发展到罗帛、玉栅、玉珠作灯。据说,当时产灯最多的苏州、福州、新安等地,灯的内容有“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灯的品种也不计其数。从此花灯便成了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明朝的灯市规模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下诏书“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同时,除张花灯外,又加焰火,以致使元宵观灯的盛况推向空前的境地。据说,当时的京城内“丝竹肉声,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无妍,烟骨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其热闹景象便可想而知了。 如今,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花灯这古老的艺术之花,已开放得更加艳丽。近几年来,不少地方举行灯会、灯展,绚丽的彩灯来自各地。四川的“自贡灯”,哈尔滨的“冰灯”,天津的“宝莲灯”,北京的“宫灯”……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灯会、灯展,不但为节假日增添了欢乐,而且给人们开扩了眼界,愉悦了精神,丰富了文化生活。 (原载于《福州晚报》1994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