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077|回复: 5

九州(15)西去敦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20: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州韵痕(15)
西去敦煌

    去敦煌的路,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大漠落日的过程,等待朝拜祖先的过程。其实去敦煌的路,是条从现代寻找历史的小径。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在黄土高坡的沟沟壑壑中跋涉,漫无目标,对于一切能够与祖先对话的机会都不会放过。我知道,即使是巍峨的大雁塔,庞大的兵马俑阵容,也难勾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在等待,等待鸣沙山的微风,等待莫高窟的色彩,等待那一阵莫名的心灵感应。
    夕阳西下时,公路的尽头依稀闪烁着古城的灯光。这不是我的敦煌,我的敦煌不该有霓虹灯,不该有穿梭的车流,也许它不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刹时间,我迷失了方向。
    在敦煌的街道上,太多的是金发碧眼的异族,太多的是口中念念有词举着香火前行的同胞。于是,从那时起,我一直想:敦煌只能是一个象征,一个站在中国历史临界点上的象征。
    色彩斑斓的壁画,形象各异的雕像,如今都已化作无言,任不同肤色的、不同语言的人们来评说。原来,历史并不用语言来表达。
    在莫高窟的对面,有王道士的塔,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述说的那座塔。王道士生前守护着敦煌,守护得那般专心,以致于他用尽全力来粉刷那一个又一个洞窟。于是,死后,人们仍然让他面向莫高窟,也许对于王道士来说这是他的宿愿。多年以后,我突然理解了余秋雨先生在走过道士塔前时的感受。面对历史,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历史。我们呢?有没有历史?有没有文化?突然之间,我很想对斯坦因说声“谢谢”,很真心的。如果没有斯坦因,也许我们的敦煌学家如今连微缩胶卷也无处可寻,那么我们从哪里寻找敦煌,从王道士粉刷一新的洞窟的墙壁吗?这一瞬间,我才懂得,文化和历史都不属于某个民族,它属于世界。斯坦因拿走了我们的经卷,为世界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历史。也许这话说得心酸,可是正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如果我们阻拦了车队,我们又能把敦煌怎样?
    敦煌毕竟是幸运的,它没有像玛雅人的金字塔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一样随风逝去,敦煌毕竟还是个实实在在的敦煌,有铝合金做的门窗,有写着“日本制造”的监视器,公路虽不好,但毕竟我们还能从小城的夜幕中,走进漫漫风沙的莫高窟。我们还不够满足吗?
    从敦煌再西去是大漠、是雪山、是平原、是海……地球是圆的,于是,我们就在这个地球上面寻找历史。
    我想:为什么我们民族没出现过斯坦因,没出现过额尔金,难道就因我们民族太善于追逐历史?难道就因地球是圆的?还是别的……
                                             (原载于《老人春秋》2001年第1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8 22: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12-8 22:17 编辑

    有一首歌曲名叫《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说的就是敦煌,是合唱,真是好听!真是太美!(如可以,请会者把此歌顶上来)
    我真不知是歌曲美,还是敦煌美?!也许有了敦煌美,才有歌曲美,敦煌本来就是一首美妙的歌!也许有了敦煌美,才有亿万信众的向往——向往美!
    去敦煌是我此生的一个愿望(或说向往),真不知能否实现?!

    感谢颜兄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1: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深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1: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念胜 发表于 2013-12-8 22:14
有一首歌曲名叫《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说的就是敦煌,是合唱,真是好听!真是太美!(如可以,请会者把 ...

    欣读念胜兄沙发留言,在下同感。说来你也许不信,想走一趟敦煌的原因,大家都差不多——敦煌之美。但那年真正使我下决心的,是余秋雨《文化苦旅》里的两篇文章。
     有机会去看看,不仅是圆梦,也会觉震撼,更会有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13-12-9 11:06
说得太深刻了。

    多谢吴淑英美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20: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斯坦因,英国探险家,“敦煌盗宝第一人”。原籍匈牙利,曾在维也纳、莱比锡、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887年至英属印度,任拉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等职。斯坦因10岁时就被送到德国上学,在学校里学会了德语、英语,还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后又学会了梵文和波斯语,21岁时取得了大学博士学位。25岁时他独身一人来到印度、克什米尔地区,从此开始探险、测绘和考古事业。他是以一个地理学家为开端,进而成一名世人注目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
    斯坦因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三次中亚探险:
  第一次中亚探险(1900~1901)主要发掘和田地区和尼雅的古代遗址,其旅行记为《沙埋和田废址记》,正式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
  第二次探险(1900~1908)除了重访和田和尼雅遗址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又走访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其旅行记为《沙漠契丹废址记》,其中有敦煌骗宝经过的详细记录;其正式考古报告为《西域考古记》。
  第三次探险(1913-1915)又重访和田、尼雅、楼兰遗址,并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写本,还发掘了黑城子和吐鲁番等地的遗址,其正式考古报告为《亚洲腹地考古记》。还著有《在中亚的古道上》,对二次探险做了简要的记述。
  1930年,拟进行第四次中亚探险,被南京政府拒绝,其所获少量文物,下落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6-26 10:38 , Processed in 0.03137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