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286|回复: 6

老照片中的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7 15: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10-9 07:53 编辑

                          老照片中的往事


   翻开相册,看到几张四十多年前在北大荒时的老照片。岁月的风尘已将照片泛黄,那是我年轻的珍藏。每张照片都能引起一段往事回忆,让我心潮激荡。
                         (一)

img040_副本.jpg
后排右边是我

  这一张照片摄于1968年9月8日,地点在佳木斯刘英俊纪念馆旁。清楚地记得,9月5日我们告别父母和家乡,坐上火车,奔赴黑龙江边的名山农场。列车开了三天三夜,停在了东北小城佳木斯车站上。因江对岸的苏联正闹“口蹄疫”,我们的农场地处边境线旁,暂时不能前往。在此休整,等候命令再继续北上。那时佳木斯人口不多,街上一下出现了193个身穿军装的上海青年,路人纷纷投来新奇的目光。我们来到刘英俊纪念馆参观,我和三位同学在烈士雕像前合影,于是有了我知青照片中的第一张。前面两位同学手拿毛主席语录本,四人胸前都戴着鲜红的像章。时代烙印,留在我们身上。青春的道路刚刚起步,未来的前程不知咋样。照片上的我们,目光中有憧憬和希望,也有些许迷惘。

                        (二)

IMG_1578_副本.jpg                      

  这张照片摄于同年11月12日,北大荒已是滴水成冰,一片白雪茫茫。下乡两个多月的我们,好不容易盼来一个休息日,大家都有个相同的愿望,结伴搭车,到三十多里外的凤翔镇去照张相,好寄给远方日夜思念的爹娘。小小的照相馆里,挤满了知青,一顶猱头皮帽成了道具,每人轮流戴在头上。昂首挺胸,毛头小伙想装出打虎上山的英雄模样。只为让家乡亲人放心,我们在广阔的天地里茁壮成长。特意让摄影师写上“北大荒人”四个字,表达着军垦战士的自豪与荣光。照片寄回上海,小妹到照相馆翻印,特地嘱咐将照片上色, 本想锦上添花,为大哥形象增光。未料技艺欠佳,把我双唇描红,男士扮成了女装。 一时传为笑谈,照片上的我成了被调侃的对象。照片虽然有点好笑,还是值得珍藏。

                          (三)

img136_副本.jpg
拿着试管的是我

  这张照片摄于小山屯学校办公室,这是一个土坯垒成的旧房。1971年春天,我调到教师岗位上。照片中,我和两位知青教师在酒精灯前,观察试管中液体颜色如何慢慢变样。简陋的小屋里,两块宽长的木板搭成办公桌,三面坐人,一面靠墙。凳子也是长长板条,钉了几根木桩。我们一心扑在教学上,经常动手自制教具,那间小屋往往成了忙碌的木工房。就连桌上的试管架,和笔架,还有墙角的小木柜,都是我们自已设计制作安装。那时条件虽然艰苦,心胸十分宽敞。利用回城探亲,自己凑钱从上海买来书籍、电器,唱片,用双手和智慧把乡村小学改变模样。教室里装上喇叭,欢快的歌声校园里回荡。上下课有了电铃,不用再把犁片敲响。办起小小图书馆,孩子们捧读崭新的课外书籍,眼里露出欣喜的目光。我们还带领学生扩建操场,举办学校运动会,吸引了许多家长前来观看,鼓掌。那段时光啊,回想起来,实在令人难忘!

                         (四)

img138_副本_副本.jpg
中排左四是我


  这张照片摄于小学校的操场,背后是一排教室,周围榆树成行。一个班的同学,小学毕业了,开心地合影照相。女孩多留长长的辫子,男娃穿着朴素的布装。一脸稚气,清纯又阳光。我和李老师坐在中间,大家都按摄影师要求,笑嘻嘻地望着前方。看到照片我分外亲切,还有一个原因,是两个月前,我回到阔别34年的北大荒,见到了这些学生中的一半。昔日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年过半百,在家中挑起了大梁。见到当年的老师,他们是那么亲热,又说又笑,甚至露出几分孩时调皮模样。有学生带来这张相片,考考老师能否说出照片上的人姓李还是姓张?我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说对了,他们开心鼓掌,记错了,他们声笑声一串,大家的心情特别欢畅。忽然有人手机铃响,一位学生把电话递给我,指着照片上的一位小姑娘,说远方的她要和老师讲讲。接过电话,听到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我心里充满了温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张照片我保存至今,学生们也都一直珍藏。师生情谊,地久天长。

                        (五)

img041_副本.jpg
后排右是我


  这张相片摄于1976年的春夏之交,在师部所在地,宝泉岭的一个山坡上。那时我已调到一中工作,和三位同团战友参加二师青年干部学习班,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照片上,我身旁的陈笑华副政委,是学习班副组长。她工作干练,作风爽朗。谦逊有礼,受人称赞。记得联欢会上,她一曲长征组歌领唱,歌声圆润,神采飞扬,赢得满堂掌声,为我们小组争得荣光。坐在我前面的孙连启,是团党委常委副团长。经验丰富,处事稳当,待人真诚热情,在我眼里像个厚道的兄长。学习班的课余,他还是活跃在排球场上的一员战将。颜承信是九连指导员,聪明机智,谈吐幽默, 他的发言常有独特见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严肃活泼,团结紧张。清晨出操,白天上课,晚上写文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时间虽短,友谊绵长。那段朝夕相处的日子,现在想来,历历在目,令人难忘。如今我们四人都已年过花甲,两鬓染霜。生活在四个城市,天各一方。凝视照片,我真诚祝愿,远方的战友多多保重,愿你们过得快乐健康!

  岁月的风尘已将照片泛黄,照片中的往事一桩又一桩,都是我年轻的珍藏。
                   写于2013年9月6日


注:此文为上海“老小孩网站”“北大荒的小屋”群组《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动撰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7 17: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卫东 于 2013-10-7 23:35 编辑

诗的语言,诗的韵律;解读老照片的故事,诠释老照片的珍贵。这样的青春值得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7 17: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老照片,难忘的往事,美好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7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0.18北京40周年活动那天,颜承信都认不出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8: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10-7 17:30
诗的语言,诗的韵律;解读老照片的故事,诠释老照片的珍贵。这样的青春值得回忆。

   谢谢卫东关注和鼓励。上海“老小孩网站”里有一个“北大荒的小屋”群组,成员都是当年在黑龙江的兵团、农场和插队的知青,我也参加了这个群组,经常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前不久群组发起了一个《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动,主题是寻找当年在黑土地上的青春足迹。于是我从名山家园网“流年碎影”栏目中选取了数张自己发过的老照片(除第二张外),配以简要文字说明,作为征文投稿。同时发到家园,作为青春足迹的回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8: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家云 发表于 2013-10-7 17:55
珍贵的老照片,难忘的往事,美好的回忆。

  谢谢家芸老师关注和鼓励。这几张老照片可看作我知青生涯的剪影:
第一张是奔赴边疆途中,第二张是在连队当农工,第三、四张是在小山屯学校,第五张已在团部一中工作。正好构勒出我在农场期间的工作轨迹。每张照片都能引出一段青春岁月的回忆,是我年轻的珍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8: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8-10-2 08:22 编辑
石予民 发表于 2013-10-7 20:51
2009年10.18北京40周年活动那天,颜承信都认不出我了!

  毕竟4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让我们都有了变化。老照片中的我看上去胖乎乎的吧,那时参加劳动,吃面食和杂粮,我到农场不久就胖了,当时我是连里上海知青中最胖的一个。如今因患胃病,人消瘦很多,与照片上判若两人。三个月前,我们夫妇回访农场,当年的学生见了我们都说:王老师瘦了,瘦多了!徐老师胖啦,胖多啦!以前妻子在农场瘦得弱不经风,如今她自我调侃,胖得像俄罗斯老大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5-10 09:06 , Processed in 0.0286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