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50|回复: 5

“第二只眼”的叹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0 19: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我踏上久别故乡的土地时,面对着喧嚣的人流,沉闷的空气,林立的楼群,光怪陆离的灯火时,命运再一次明确地告诉我:知青这辈子,萍踪飘忽,坎坷动荡,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迷惘。虽然那段生活已经过去了,也许人们早已不愿再去回顾和品味它的豪迈、激情、艰辛与苦涩。但它,确实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历史!
   总以为回城如同“兽归山、鸟归林”,融入久违的城市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头撞南墙时方幡然醒悟!城市早已不是梦想的天堂!最初的新鲜感和兴奋逐渐消退后,现实的问题接踵而来!工作、婚姻、房子像摆在面前新的三座大山。无数次流连在知青安置办讨要工作,那些工作人员异样的目光里仿佛就像如今的城管见到了无照小贩,“招什么急!回家等着去!”。好容易有工厂招工,还要考试!像与我一样的这么一批人,能有什么知识呢?当年代数刚触及到一元二次方程式,几何刚刚摸到勾股定理,英文呢,我想大多数恐怕连“goodmoring”都不会写了。随着农村的磨练,那些学过的知识早就还给了老师。与老三届相比,我们有何知识?文革前接受国式教育到文革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及一些只有文革才有的诸如“评法反儒”“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非常规教育,这些教育不可不谓“包罗万象”了,但这应对眼前的招工考试却有些勉为其难了。所以,想谋到自己认为的好工作属天方夜谭。
   在城里人的眼中:这些回城的,已经并不年轻的“孩子们”是被耽误的一代,是被毁掉的一代,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一代,似乎“高不成低不就”是这些人的通病。长时间无法摆脱“战天斗地”的束缚!这些人在下乡的日子里,无论是推荐出来的“工农兵学员”还是1977年后高考进了大学的人,以及许多自学的人,都读了许多书都长进了很多才干,但无庸讳言,耽搁的时间再无时间来弥补,学的东西又不成系统。而且有疑问是,一千多万知青有多少进了大学,又有多少是一段时光里风行的所谓“自学成才”的?这代人的知识结构和这样的知识水准,显然受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们的挤压,而更大的挑战还来自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中期毕业的大学生的集体冲击。虽然有些曾经的知青仍旧活跃在知识领域内,有的知青仍旧在挣扎、仍旧在奋斗,但是知青从自然科学里退出(也许对自然科学,知青从来就没有进入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知青在社会科学的发言也变得越来越少,特别是当下最活跃的经济学界,我们似乎已经听不到知青出身的学人发言了。最多能让知青还有点丝丝安慰的话,就是有关知青题材的文学,以及知青作家写的文学还那么像模像样。不是悲哀,也不是无奈,这是文革留给知青的遗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留给知青的命运。当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已经姗姗来临时,当我们发现知识的膨胀和漫延时,当我们确处在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地球村时,对于新世纪、对于当下知青的知识结构和处境,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返城“并发症”时常折磨着这些人!像电视剧台词说:“每个人都在逃跑,在后面掩杀的贫困。只不过有人逃跑用腿,有人逃跑用波音飞机”。咱这些人下乡时的起点不一样,而返回后的起点还是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人们像涓涓溪流一样渗入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中,这也预示着新一轮命运搏斗的开始!温饱是第一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也在现实中,花前月下罗曼蒂克似乎遥远,传宗接代倒是第一要务。五十年代出生的,谁家不是兄弟姐妹众多?房子成了难以逾越的沟壑!孩子出生了!谁家不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步父母们苦难的后尘!节衣缩食的供养家中的小皇帝,别人有的咱必需有,别人没有的咱也要有,父母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当父母们面对孩子四年级课程而目瞪口呆时,才发觉自己的知识是那样贫乏,自我充电早已不现实,这也为自己的后来下岗的苦果埋下了悲壮的种子。
   跟50年代以前受过大学教育的相比,咱这些人觉得还有些“前卫”,还不算是“保守”的;如果跟80年代中后期受大学教育的相比,无论是知识还是观念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了!相对于前者,观念对于咱这些人来说似乎显得更为要命。既不愿放弃所谓“传统”给前知青们的某种固有的信条,又想以自己经历换来的成熟,特别是对文革的反动和对知青岁月无限记忆诱发的不满未显示出非传统的反叛,这叫前知青们无论面对比他们大十几岁的人,还是比他们小十几岁的人都那么“前怕狼后怕虎”。这种态势决定了前知青们当下的窘境,也就是说,“从从容容”这个语词或这个语词的所指,已远离了前知青们的当下了!
  后知青时代的人们共同点: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长身体时挨饿,上学时停课,该工作时上山下乡,返城后待业,家庭工作稍稍稳定却又面临下岗待业!咱这些人逐步变成社会的弃儿,原因很奇特,既复杂也简单!有社会的也有自身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很少有返城知青充当先锋,这是传统教育的结果和对政治运动心有余悸,因此错过了与初期市场经济分一杯羹的机会。与革命接班人的四化:既“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又相去甚远,除了革命化,其它知识、年轻、专业,哪项也不沾边,逐步被社会边缘化就不足为奇了!直到近天命之年,留下的只有对年轻时的怀念!
  第二只眼说:前知青们,你们不但是被耽误的一代,而也是思想僵化和守旧的一代!这不怨你们!怨谁呢?天晓得!

                                      于 2009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0 23: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绪杰的这篇文章,感觉比较客观,文中观点大多都深有同感比较认同。我想说知青是文革的衍生物,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完全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在那十年里知青们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失去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他们付出汗水和鲜血甚至生命,在农村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是文革的直接受害者。但在那个特殊年代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绝不仅仅是知青和老三届。那些留在城里没有下乡的孩子们,那些66年还在小学里,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在那个动乱的岁月里又能学到什么呢?他们在知青哥哥姐姐们通过上山下乡为他们腾出的学校,教室里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作为他们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老师们能教他们,敢教他们什么呢?如今都说国民素质低下,难道不是文革十年无教育的后果吗?文化大革命坑害的是整整一代人,造成的影响和恶果却绝不止一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0 23: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绪杰兄的文章分析的很有条理,思考的很深刻。
    作为“知青”,回顾这坎坷的一生,有人说“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这话乍一听好像很客观,的确是自己走出来的,怨不得别人。但是细想想,不对!大骡子大马每天都在走啊走,坚硬的蹄子也磨穿了,需要打铁掌。难道该怪它吗?它的身后有鞭子,前面有缰绳啊!我们不是也一样吗?脚上的泡的确是自己走出来的,可脚下的路却从来不是自己选择的!
    什么时候年轻人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了,中国人就活的像个人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09: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13-8-11 09:50 编辑

    再啰嗦一次:青春不由己,何以言无悔。
    当初口号响亮: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高干子弟下去滚了没几天,当兵的当兵,调转的调转。习总书记这样坚持多年的还真不多。剩下的就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了,没有改革开放,他们注定要滚一辈子泥巴。而高喊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干子弟,如今绝大多数腰缠万贯,有这样的无产阶级吗?他们能选择道路,有父母为他们择路。最次的,父母在城里攀一门高干的亲,管他聋哑痴呆,能回城就行,北京晨光街高干公寓不就是这么一个所在吗?当然这都是做父母的无奈之举,舔犊之情,人之常理,可以理解。
    一场运动,教育停办10年,哪朝哪代哪个国家这么干过,抗战那么困难,大学没关门。几所名校合成西南联大,照样出高材生、诺贝尔奖获者,须知,那时西南联大学生免费享用午餐晚餐。
    把浩劫定性为反人类,一点不过,因为它彻底剥夺了人们受教育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12: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国力枯竭,陈诚请示蒋介石是否暂时关闭学校,暂停公派留学生呢?蒋大骂一通,不但不能停,还要追加教育经费,战后国家需要建设、需要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4 09: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要好好的看,慢慢的看,才能看出味道来,今天是第二次再看一遍,都是我们知情的经历与感受而又用文字恰如其分表达了出来,当权者迷旁观者清,第二只眼看得清说得明白分析的很在行。我们(绝大多少人)在广阔天地一事无成,返城又历经千辛万苦,谁说不是这样。我们的付出与得到的有谁给我们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00:07 , Processed in 0.4374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